节点文献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 ;
【正文】 2018年教育部长: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将覆盖教育各个学段。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她凝聚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护着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文章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提出了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传统文化教育从低年级教学开始
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最合时宜。有科学家研究,1~13岁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我认为,传统文化中启蒙教育的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都是儿童初始学习的最好教材。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贯穿在一至六年级的教科书里,渗透在教科书的各个组成部份,教师要对语文教材中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人文传统等相关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梳理,设计、找准结合点和渗透点,形成民族文化教育的序列。
二、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讲授《马踏飞燕》时,在讲述第三自然段时,教者可以插入讲述唐代唐三彩的描述,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唐三彩在马的制作方面也有同样高超的技术和有同样的艺术价值。唐代有一种与“马踏飞燕”制作原料不同的艺术品,叫唐三彩。它是一种陶瓷,产于洛阳,盛行于唐初,制作素材很多,有人、动物等,其中以马的塑造表现最为出色,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引颈嘶鸣、有的俯首舔足,表现出各种生动、逼真的姿态。有着非常之高的艺术价值。唐三彩因为它做工精细、制作规整,所以不变形、不裂缝。
这样,在讲述东汉文物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到了唐朝陶瓷唐三彩的一些知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认识了古人卓越的才能,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诵读经典,在传承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读一些稍长的唐诗,宋词、元曲、歌赋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致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巧能生花”的道理。
四、着眼识字教学,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与印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4年级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5~6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毋庸置疑,识字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识字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字义两方面入手。汉字是结构文字,汉字的形体结构既模仿实际又不断地加以改造,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如“学习”二字,学为盖房之意,“习”为鸟每日练习飞翔之意。前者告诉了我们居住文化的久远,后者告诉我们中国人对教育思想、学习方法的认识与归纳。再如“友”字为两手握,表现了中国人对友情的认识与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对汉字形、义的分析与讲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就会提高,思想感情也会得到熏陶。
五、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传统文化内涵
文化不是虚无飘渺的,不是仅停留在经典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要更好的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哪些人物相关,是否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是否读过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还可以呤诗词、吃粽子,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深远的。
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乐趣,在快乐中,无意识中学习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通过“对对子”、“灯谜”、“诗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结构之美、韵律之美、节奏之美。每周开设一节表演课,将传统文化的经典演绎出来,让学生在享受的表演的快乐中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地博大精深。
六、巧用多媒体,在激趣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重现诗词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创作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单凭想象,对于低年级的多数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但是借用照片或画面的形式展现出春天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鲜活的画面,从而轻松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学生通过类似的方式不仅理解了这首诗,还能触类旁通。形象性的体验,既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诗境之美,又能把传统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是整个世界文化的重要标志和遗产。因此,教育者必须认真地研究,把她与教学、生活相融合,达到永久地弘扬和传承的目的。
一、传统文化教育从低年级教学开始
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最合时宜。有科学家研究,1~13岁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我认为,传统文化中启蒙教育的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都是儿童初始学习的最好教材。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贯穿在一至六年级的教科书里,渗透在教科书的各个组成部份,教师要对语文教材中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人文传统等相关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梳理,设计、找准结合点和渗透点,形成民族文化教育的序列。
二、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讲授《马踏飞燕》时,在讲述第三自然段时,教者可以插入讲述唐代唐三彩的描述,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唐三彩在马的制作方面也有同样高超的技术和有同样的艺术价值。唐代有一种与“马踏飞燕”制作原料不同的艺术品,叫唐三彩。它是一种陶瓷,产于洛阳,盛行于唐初,制作素材很多,有人、动物等,其中以马的塑造表现最为出色,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引颈嘶鸣、有的俯首舔足,表现出各种生动、逼真的姿态。有着非常之高的艺术价值。唐三彩因为它做工精细、制作规整,所以不变形、不裂缝。
这样,在讲述东汉文物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到了唐朝陶瓷唐三彩的一些知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认识了古人卓越的才能,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诵读经典,在传承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读一些稍长的唐诗,宋词、元曲、歌赋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致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巧能生花”的道理。
四、着眼识字教学,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与印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4年级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5~6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毋庸置疑,识字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识字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字义两方面入手。汉字是结构文字,汉字的形体结构既模仿实际又不断地加以改造,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如“学习”二字,学为盖房之意,“习”为鸟每日练习飞翔之意。前者告诉了我们居住文化的久远,后者告诉我们中国人对教育思想、学习方法的认识与归纳。再如“友”字为两手握,表现了中国人对友情的认识与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对汉字形、义的分析与讲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就会提高,思想感情也会得到熏陶。
五、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传统文化内涵
文化不是虚无飘渺的,不是仅停留在经典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要更好的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哪些人物相关,是否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是否读过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还可以呤诗词、吃粽子,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深远的。
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乐趣,在快乐中,无意识中学习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通过“对对子”、“灯谜”、“诗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结构之美、韵律之美、节奏之美。每周开设一节表演课,将传统文化的经典演绎出来,让学生在享受的表演的快乐中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地博大精深。
六、巧用多媒体,在激趣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重现诗词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创作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单凭想象,对于低年级的多数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但是借用照片或画面的形式展现出春天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鲜活的画面,从而轻松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学生通过类似的方式不仅理解了这首诗,还能触类旁通。形象性的体验,既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诗境之美,又能把传统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是整个世界文化的重要标志和遗产。因此,教育者必须认真地研究,把她与教学、生活相融合,达到永久地弘扬和传承的目的。
- 【发布时间】2018/4/2 17:26:56
- 【点击频次】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