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创新能力;培养;
【正文】创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手段,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难怪,新课标一再要求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实,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让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更新观念,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摈弃应试教育中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改革教法、教材和考试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为、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并不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当录音机,依样画葫芦,俯首贴耳地听,而是让学生读题目,从题目入手,想知道些什么?再自由读课文,读后,你又知道些什么?还有那些问题没弄懂?此时,学生纷纷举手,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讲出来:如,开凿的隧道的示意图该怎样画?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究竟怎样走?为什么称他为杰出爱国的工程师?针对难关未破。我简言启迪,仍让学生自行解惑:“其实要想解决,只要再多读相关的小节,很快你就会水到渠成。”学生在我的激发下,兴趣又来了,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去读相关小节,画相关语句。学生经过一番苦读、思索、观察又探索出一些答案,又经组织讨论交流,终于发现新问题,探索到新知识。难怪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是知识的注入者,而是思考力的培养者。”是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二、创设平等、愉悦的氛围,确保大胆创新。
心里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语文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激发学生对语文情感。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以为益友,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师生和悦,生生互学,师生互学,“长善救失”。如在教学生写〈〈一次有趣活动〉作文时,本来,一提起作文,学生就害怕,觉得很枯燥乏味,于是我在教学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一起做个有趣的游戏好吗?此时学生欢呼雀跃,于是,我便先讲音乐传球游戏规则:老师在上面放音乐,你们边听边传球,当音乐声一停,球传到谁的手中,谁就打开球中的一张纸条按里面的要求做,接着再继续……学生很积极参与,游戏结束后,我要求学生按刚才的做法,一步一步的引导他们把刚才游戏时的做法,想法说出来。在学生兴致未尽时,我又说,你们还想做吗?全班学生都异口同声说:“想呀﹗”于是,我就因势利导,“要是你们能把刚才那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有次序地写下来,特别注意,重点写你在传球时的想法和动作和当球停在你手上的感受。那老师下次带你们到操场外做更好玩的游戏。”全班同学也跟着欢呼起来,都说太棒了,就在这欢快的气氛中完成一次各有特色的作文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个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鼓动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让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惑,培养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分析问题,大胆质疑,跟自己争论。切不可以势压人,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毫无保留陈述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要心平气和循循善诱地以理服人,让学生心悦诚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关键是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生疑”,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这就要允许学生大胆的假设允许不同的假设并存,推动学生不断深化地研究问题,训练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为此,我在教学上,先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课前可以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如教学《鞋匠的儿子》,在学生读完林肯几次面对参议院员的羞辱后的回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参议院员们的态度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文的过程是观察、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的过程,是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作文之所以“空洞无物或”“颠三倒四”,往往就是由于缺乏观察、思维的缘故。而现在的学生生活经验又少导致无处观察更谈不上思维的创新。针对这一现象。在作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去观察,启迪他们思考,这样就不再出现无话可说。比如教写《家乡的的物产》时,我先引导学生说出,我们灵山的物产有荔枝、龙眼、西瓜、葡萄、杨梅、香蕉等,再把每一种物产的外形即枝、干、叶、花、果等的形状、颜色、生长过程利用多媒体一一重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观察,这样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兴趣,就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在我批改学生作文时,看到学生在描写成熟的荔枝时就有不同的想像:有的说熟透的荔枝真像一只只大草莓,有的说成熟的荔枝像远看的红灯笼,有的说躲在荔枝叶的熟荔枝像镶在一把绿伞上的红玛瑙……仅仅是荔枝的外形,学生就想像那么多,可见现代教育的技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实有很大帮助。
五、充分利用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活动课程是各门学科课程的补充和延伸,充分利用活动课程,使学生在学课程学到的理论基础知识付诸实践,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多种功能,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并使他们从小养成勤思勤问勤动手的习惯,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习惯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应努力具备扎实的知识,较高的教学艺术和能力,正确的方法和深入的探求精神。懂得创新之花决不会在百花的拂尘的轻拂下轻易绽开,而创新之果则毫无例外地出自艰苦的求索之后。
一、更新观念,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摈弃应试教育中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改革教法、教材和考试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为、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并不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当录音机,依样画葫芦,俯首贴耳地听,而是让学生读题目,从题目入手,想知道些什么?再自由读课文,读后,你又知道些什么?还有那些问题没弄懂?此时,学生纷纷举手,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讲出来:如,开凿的隧道的示意图该怎样画?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究竟怎样走?为什么称他为杰出爱国的工程师?针对难关未破。我简言启迪,仍让学生自行解惑:“其实要想解决,只要再多读相关的小节,很快你就会水到渠成。”学生在我的激发下,兴趣又来了,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去读相关小节,画相关语句。学生经过一番苦读、思索、观察又探索出一些答案,又经组织讨论交流,终于发现新问题,探索到新知识。难怪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是知识的注入者,而是思考力的培养者。”是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二、创设平等、愉悦的氛围,确保大胆创新。
心里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语文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激发学生对语文情感。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以为益友,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师生和悦,生生互学,师生互学,“长善救失”。如在教学生写〈〈一次有趣活动〉作文时,本来,一提起作文,学生就害怕,觉得很枯燥乏味,于是我在教学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一起做个有趣的游戏好吗?此时学生欢呼雀跃,于是,我便先讲音乐传球游戏规则:老师在上面放音乐,你们边听边传球,当音乐声一停,球传到谁的手中,谁就打开球中的一张纸条按里面的要求做,接着再继续……学生很积极参与,游戏结束后,我要求学生按刚才的做法,一步一步的引导他们把刚才游戏时的做法,想法说出来。在学生兴致未尽时,我又说,你们还想做吗?全班学生都异口同声说:“想呀﹗”于是,我就因势利导,“要是你们能把刚才那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有次序地写下来,特别注意,重点写你在传球时的想法和动作和当球停在你手上的感受。那老师下次带你们到操场外做更好玩的游戏。”全班同学也跟着欢呼起来,都说太棒了,就在这欢快的气氛中完成一次各有特色的作文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个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鼓动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让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惑,培养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分析问题,大胆质疑,跟自己争论。切不可以势压人,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毫无保留陈述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要心平气和循循善诱地以理服人,让学生心悦诚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关键是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生疑”,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这就要允许学生大胆的假设允许不同的假设并存,推动学生不断深化地研究问题,训练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为此,我在教学上,先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课前可以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如教学《鞋匠的儿子》,在学生读完林肯几次面对参议院员的羞辱后的回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参议院员们的态度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文的过程是观察、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的过程,是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作文之所以“空洞无物或”“颠三倒四”,往往就是由于缺乏观察、思维的缘故。而现在的学生生活经验又少导致无处观察更谈不上思维的创新。针对这一现象。在作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去观察,启迪他们思考,这样就不再出现无话可说。比如教写《家乡的的物产》时,我先引导学生说出,我们灵山的物产有荔枝、龙眼、西瓜、葡萄、杨梅、香蕉等,再把每一种物产的外形即枝、干、叶、花、果等的形状、颜色、生长过程利用多媒体一一重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观察,这样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兴趣,就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在我批改学生作文时,看到学生在描写成熟的荔枝时就有不同的想像:有的说熟透的荔枝真像一只只大草莓,有的说成熟的荔枝像远看的红灯笼,有的说躲在荔枝叶的熟荔枝像镶在一把绿伞上的红玛瑙……仅仅是荔枝的外形,学生就想像那么多,可见现代教育的技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实有很大帮助。
五、充分利用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活动课程是各门学科课程的补充和延伸,充分利用活动课程,使学生在学课程学到的理论基础知识付诸实践,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多种功能,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并使他们从小养成勤思勤问勤动手的习惯,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习惯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应努力具备扎实的知识,较高的教学艺术和能力,正确的方法和深入的探求精神。懂得创新之花决不会在百花的拂尘的轻拂下轻易绽开,而创新之果则毫无例外地出自艰苦的求索之后。
- 【发布时间】2018/4/2 17:55:12
- 【点击频次】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