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科学课回归生活
【关键词】 科学课;探究;体验;
【正文】《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面向生活、贴近生活的《科学》中,以教材为主线,以兴趣培养为着力点,以问题设计为突破口,以知识目标为载体,以探究体验为核心,精心设置一个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放手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经历预测假设、实验验证、搜集证据、讨论改进、记录交流等探究环节,使科学课成为科学探究过程的简约复现。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求是精神,促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科学目标的达成。科学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使儿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不是以死记知识点、考试获高分为终极目标,而是应该扎实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让科学课真正回归本真:
一、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要“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喷水壶里的水到哪里去了?》一课的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返回到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有所思、所想、所悟、所感,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身边的知识、发现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学生在亲身体验后对知识的理解更深,掌握得也将更牢固。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二、激发兴趣,释放潜能
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新知、参与探索活动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科学课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注意能力保持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在课堂中极易分散注意力,不由自主的去做其它事情。因此,关注学生的兴趣,深入分析“学生喜欢什么、爱好什么”,然后采用科学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是至观重要的。在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一)》、《蜗牛(二)》时,我事先要求学生自己捕捉蜗牛进行观察,让我惊讶的是第二天早上竟然有三名学生各带了一方便袋蜗牛。我问他们带那么多干什么,他们的回答让我感动,有的说平常很喜欢蜗牛,有的说发现不同的蜗牛有着不同的颜色,有的说不同的蜗牛有着不同的爬行速度,有的说不同的蜗牛有着不同的螺纹,有的说不同的蜗牛身体的粘稠程度不一样……还有就是担心其他同学没有找到蜗牛而无法观察。
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活动:课堂教学是学生感受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可是教材内容一般比较抽象,对于小学生而言极易乏味。他们天性喜欢参与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用活动内容去组织课堂教学、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感受和体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获得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受到健康的教育。在执教小学三年级上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自己设计实验,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方法更多、更科学,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去。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达到空前。有的独立实验,有的分工合作。有的学生用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塑料泡沫块放入水中认真观察;有的学生用注射器将乒乓球中分别注入不同量的水放入水中认真观察……用不同的材料做实验得出了“物体体积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的相同结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再也不是独裁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把学生潜在的朦胧的的认识挖掘出来,开放学生的思维,释放学生的潜能,以利于更好的进行思维探究活动,时刻关注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经历探究过程,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使儿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一种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一样是构成现代人的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是进行科学决策和形成社会民主的基础。
理性精神需要从科学探究学习中培养,科学探究学习是科学课的活力所在。探究活动作为科学的根本,也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充实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探究既是科学课程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我们在科学课堂中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因此,我们常常设计以下的探究机会让学生来亲身经历、感悟体验,从而理解科学。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时,我先让学生进行一个“猜猜它是什么液体”的游戏。老师做示范:它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四处流动,生物缺不了它,它是什么?鼓励学生也试着自己创制一条谜语供小组成员猜测。设计编写谜语是学生综合的观察探究、学会描述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也增加了趣味性,充分利用了学生爱做游戏和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引导学生有旺盛的探究欲望,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大家共同参与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课程标准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就能做到对新教材的最有效的使用。
一、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要“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喷水壶里的水到哪里去了?》一课的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返回到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有所思、所想、所悟、所感,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身边的知识、发现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学生在亲身体验后对知识的理解更深,掌握得也将更牢固。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二、激发兴趣,释放潜能
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新知、参与探索活动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科学课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注意能力保持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在课堂中极易分散注意力,不由自主的去做其它事情。因此,关注学生的兴趣,深入分析“学生喜欢什么、爱好什么”,然后采用科学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是至观重要的。在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一)》、《蜗牛(二)》时,我事先要求学生自己捕捉蜗牛进行观察,让我惊讶的是第二天早上竟然有三名学生各带了一方便袋蜗牛。我问他们带那么多干什么,他们的回答让我感动,有的说平常很喜欢蜗牛,有的说发现不同的蜗牛有着不同的颜色,有的说不同的蜗牛有着不同的爬行速度,有的说不同的蜗牛有着不同的螺纹,有的说不同的蜗牛身体的粘稠程度不一样……还有就是担心其他同学没有找到蜗牛而无法观察。
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活动:课堂教学是学生感受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可是教材内容一般比较抽象,对于小学生而言极易乏味。他们天性喜欢参与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用活动内容去组织课堂教学、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感受和体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获得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受到健康的教育。在执教小学三年级上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自己设计实验,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方法更多、更科学,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去。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达到空前。有的独立实验,有的分工合作。有的学生用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塑料泡沫块放入水中认真观察;有的学生用注射器将乒乓球中分别注入不同量的水放入水中认真观察……用不同的材料做实验得出了“物体体积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的相同结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再也不是独裁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把学生潜在的朦胧的的认识挖掘出来,开放学生的思维,释放学生的潜能,以利于更好的进行思维探究活动,时刻关注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经历探究过程,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使儿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一种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一样是构成现代人的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是进行科学决策和形成社会民主的基础。
理性精神需要从科学探究学习中培养,科学探究学习是科学课的活力所在。探究活动作为科学的根本,也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充实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探究既是科学课程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我们在科学课堂中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因此,我们常常设计以下的探究机会让学生来亲身经历、感悟体验,从而理解科学。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时,我先让学生进行一个“猜猜它是什么液体”的游戏。老师做示范:它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四处流动,生物缺不了它,它是什么?鼓励学生也试着自己创制一条谜语供小组成员猜测。设计编写谜语是学生综合的观察探究、学会描述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也增加了趣味性,充分利用了学生爱做游戏和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引导学生有旺盛的探究欲望,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大家共同参与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课程标准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就能做到对新教材的最有效的使用。
- 【发布时间】2018/4/2 17:59:20
- 【点击频次】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