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案例)

 

【作者】 徐 亮

【机构】 黑龙江省克山县第一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2、运用图片分析地域分异基本规律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利用景观图片认识并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环境的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要素的内在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三大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对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通过对景观图分布图的分析,来认识和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从而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创设问题情境:胡杨林、椰子树、雪莲、荷花四幅图片
  情景对话:
  师:这四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呢?
  生:地理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水热状
  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
  设计用意:通过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明确本节
  课的教学
  内容,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讲授新课]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板书)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板书) 
  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展示教材78页合成卫星影像所显示的地球表层差异图,探究教材活动题。
  情景对话:学生自由讨论,学生代表总结发言
  生:1地球陆地表层主要的自然带类型有: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沙漠带、温带森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2箭头所指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3各自然带内部还存在差异。如热带草原带内部还存在差异,有热带草原、热带稀树等景观的差异。
  师:地球表层的差异性既有大尺度的,如地球陆地表层的主要自然带的差异;也存在小尺度的差异,如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热带草原是有差异的。
  过渡: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还是有章可循的,这个“章”就是地理分异规律。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板书)
  师:讲解地域分异的概念: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这就是地域分异。
  创设问题情境:假设你从海南岛出发,经过琼州海峡,陆路旅行到黑龙江漠河。沿途你看到的自然景观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的是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情景对话:学生自由讨论,学生代表总结发言
  生:看到的景观: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形成基础热量。
  师:纬度地带分异:1、规律:各个自然要素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2、基础:随纬度不同,热量产生差异大。(板书)
  过渡:热量条件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水分条件对这种分异的
  产生也有影响。
  创设问题情境:假设你分别从我国沿海沿北纬40度纬线旅行到内陆或从欧洲西海岸出发沿45度纬线向东到中亚,沿途你看到的自然景观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的是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情景对话:学生自由讨论,学生代表总结发言
  生:这两路景观变化是一样的森林、草原、荒漠;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水分。
  师:干湿度地带分异:1、规律:各个自然要素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2、基础:受海陆分布影响,水分差异大。(板书)
  过渡:有的同学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登上山顶有什么感觉呢? 
  情景对话:
  生:越向山上走感觉越凉,越潮湿,需要穿大衣。 
  师:对!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师:垂直地域分异:1、规律:各个自然要素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2、基础: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发生变化。
  (板书)
  [课堂小结] 
  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而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在规律性当中而又表现出了其复杂性。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纬度地带分异:1、规律:各个自然要素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2)2、基础:随纬度不同,热量产生差异大。
  (2)、干湿度地带分异:1、规律:各个自然要素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2、基础:受海陆分布影响,水分差异大
  (3)、垂直地域分异:1、规律:各个自然要素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2、基础: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发生变化。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
  一、自我评价:
  我在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节课时,我根据差异性的规律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规律,每组同学根据课本中的文字和自己的生活常识推选代表讲解各区内的自然景观,在了解了自然环境之后,分析本区的经济状况。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习本节知识的目的。我认为通过这样的小组讨论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二、自我反思:
  首先,用引导-探究法来学习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基础,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习惯不良等的影响,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讨论的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
  其次,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这就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产生相应的探究兴趣。如果这些条件不充分的话,实行起来就比较困难。
  三、今后面临的教学问题
  问题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能使学生高效、系统地掌握书本上的现成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问题二:在引导探究法的教学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问题三: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哪些内容最适宜运用这种教学法?
  四、今后在教学的建议
  建议一: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引导探究教学法不一定要用于整节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今后的教学中可用于一节课中某一教学内容,同时与接受学习等其他教学方法并用,以完成较大容量的教学内容。
  建议二:作为教师本人应该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练成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轻松驾驭课堂教学。如,当学生在探究时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能立即分小步子设问启发,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经验与能力时,教师就要随机应变的设计一些有坡度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欲望始终得到满足。
  • 【发布时间】2018/4/2 18:02:16
  • 【点击频次】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