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学生复习中的心理因素

 

【作者】 马 珍

【机构】 陕西省白水县仓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复习,是教学常规中的重要环节。搞好复习对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复习是不断地同遗忘进行斗争的有效手段,是使学生获得巩固的知识、技能的基本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不论是掌握新知识还是巩固已有知识,都需要不断地强化这种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较长时间地将所学知识保留在记忆里。而复习正是强化这种联系,使其巩固的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关于遗忘的研究表明:遗忘从速度看是先快后慢,从数量看是先多后少。时间越长,遗忘的速度越慢。这一规律的发现,给复习的及时性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学依据。
  有经验的老师总是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如,授课前的提问,在讲授新知识中联系必要的旧知识,课堂练习,当堂巩固、布置家庭作业等,都是为了在遗忘未发生之前就马上将形成的暂时联系巩固起来。科学的复习间隔应该是:一天,三天,一周,一个月,三个月。也就是,最好在24小时之内把所学知识复习一遍,做到当天的课业当天复习。然后在第三天再复习一次,再往后是一周、一个月、三个月,依次进行复习。这样,就可以基本上做到巩固了。
  当然,复习效果的好坏,并不机械地取决于复习的次数。良好的复习方法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以背诵史实为例,历史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仅仅死记硬背史实是远远不够的,应注重考查我们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去正确的评价每一历史事件。如果学生只是一遍又一遍嘟嘟囔囔地读下去,效果并不好;而分析与理解相伴,效果就十分显著。
  此外,复习还应该尽可能地使用更多的分析器参与。这便是:用眼、用耳、动口、动手。如前所述,学习是建立暂时联系的过程。而所建立的联系越多,记得就越牢。看一遍,听一遍,写一遍,以至于摸一摸,嗅一嗅,尝一尝,就会相应地产生许多个兴奋点,而它们都会在脑中留下痕迹。过了一段时间,即使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痕迹消退了,哪怕只剩下一个,也可能恢复已经建立的联系,把所学的知识重现出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果需要学生识记的本身内在的联系较少,教师就应该尽力找出一些新的联系,以便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之为“挂钩”。具体地说,在学习过程中,不论是掌握新知识,还是巩固已有知识,总是那些同自身某一经验发生联系的知识容易记住,而和一个人任何经验都不发生联系的东西忘得最快。尤其是抽象的或无意义的材料,如果不想方设法同人的某一经验“挂上钩”,要想记住就更困难了。如果教师整日挖空心思,企图把所有知识一一挂上钩,不仅会使学生想入非非,也损害了知识的系统性,这同心理学所讲的建立多种联系是不相干的。而讲清道理,提示知识间的内部联系和逻辑关系,正是“挂钩”的前提。
  良好的复习方法还表现在对时间的合理利用上。实验表明,时间相同时,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一个历史事实,如果用10小时的时间去复习,如何去使用这10个小时呢?一种做法是一口气地复习下去,从早晨复习到晚上,或从午后复习到深夜,搞疲劳战术;另一做法是分几次科学地分配这10个小时。这两种做法中,后一种是科学而有效的方法。因为时间过长,大脑皮层上的部分细胞容易疲劳,工作效率就会显著降低。
  良好的复习习惯和复习方法,不仅对知识的加深和巩固是必要的,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当前,各级学校都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而记忆能力在整个智力和能力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没有记忆,一切心理发展、智慧活动都将趋于停滞。就记忆能力的培养来说,良好的复习方法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敏捷、持久和精确。而要做到这一点,单凭过多的作业和大量的死记硬背是难以办到的。目前,在学校里有很多人对复不复习很留心,对如何复习则不大过问。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如不及时纠正,势必影响智慧和能力的培养。可不可以拿出哪怕是1~2个小时专门对复习方法加以指导,就是大家所常常说的,把钥匙交给学生?在强调开发智能的今天,我看是完全必要的。
  • 【发布时间】2018/4/2 18:06:40
  • 【点击频次】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