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怎样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培养;核心素养;创设;情境;提高;
【正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当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更成为课堂教学创新和变革的关键所在。依靠被动的课堂学习是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只有倡导积极主动、合作探究、体验式的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題,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比如针对网络上热议的“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学生会在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了法制观念,提升了公民素养。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这就是真实情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他们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引发共鸣,自然在认知的形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只要是和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实际,或是社会上的热点现象,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形成正确认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认识,提升境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加大关联教学,提高学生整合力
培养学生关注素养就目前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主要研究运用新教材、新体例、新思路……但部分教师教学还是仅仅局限在就教课本上,很少能够主动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关注课本之外的人和事。事实上,课堂之外发生的一切才是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源头活水。为此,我们要将学生的目光延伸到“窗外”。让学生主动地去关注时事,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应该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这主要是因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与社会、与时代的融渗度乃至其参与社会的热情度,都取决于这一生命个体对于时事的关注度。基于此,我们可以说现实社会中的人应该具有这种基本素养——关注素养。作为学生,特别是中学生,也应该具备这种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教学要注重对于学生这方面的考查。首先,我们要重视这方面的关联性教学。我上课时都会结合教学内容,或多或少地引述一些时事人物、时事事件等时事新闻。就课堂环节上,每节课的课初5分钟,我都会让学生说一说最近两三天自己都关注到哪些时事新闻,说给大家听听,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看法或者认识。其次,我们要注重对于学生这方面的考查,还主要体现在期中、期末考试上,平时要考,中考必考。当然,考试考查时要讲究一个原则,这就是命题要确定好联系点,这一联系点就是要处理好时事热点与教材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三、重视体验过程,尊重学生内心需要
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获得情感体验,深化思想认识。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珍视生命》这课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不断关注让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使他们开放内心世界,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去接受知识、拓展思维。首先要关注学生体验。例如,观看视频,现场演示。教师提供“预防和自救”的技能训练视频,组织学生现场学习,并阐明动作的规范性,引导学生在模拟中完成对技能的掌握。教师在组织学生模拟现场时,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要为了表演而表演;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全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关注学生行为。例如,在学生做技能动作的体验时,教师应嘱咐大家前后左右要留出安全的距离,并不断巡视。当有个别学生调皮捣乱时,教师没有停止上课,而是不动声色地走到他旁边,把手轻轻搭在他的肩膀上。教师的举动使学生迅速调整了状态,随后教师给予其赞许的眼神。这个简单的交流既能让学生主动改错,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最后关注学生互动。在这个课堂上,很多环节都需要学生当堂生成资源。如:你能不能想出预防和自救的方法?请你来做热身体验,在体验中,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当学生说出各种答案时,教师就要引导他们顺着答案去思考,乃至得出结论。这种互动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向与思维闪光点,一切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出发,让学生得到应有的尊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参与的热情是高涨的。因此,要让体验为教学领航,让尊重在课堂这个成长的乐园中遍地生花。
四、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明确素养培育方向
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因此,目标的设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而细致。比如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网络生活新空间》这一课时,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将本课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形成对网络、网络交往以及使用网络语言的看法,了解网络的特点,初步感受网络的两面性。【能力目标】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提升客观看待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辨别能力,在网络交往中保护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理性看待网络的意识,初步培养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的是对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或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
五、拓宽教学渠道,开展适切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从某种程度上说,决定一个人的学习素养的核心参数应该还是思维方面的素养。思维素养有着不同的种类,而每一类也都表现在各自的具体思维能力点之上。纵使每个人的思维能力存在着诸多差别,但是毕竟这些诸多的思维品质还是都能通过一定的渠道或方式加以培养的。就初中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不妨将培养他们的思辨力方面作为突破点。教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网上交友新时空》这一课,我就安排了学生辩论活动。当然,课堂上开展辩论活动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选择加入一方,双方还要自由选举出各自小组的组长;(2)辩论准备要充分。这主要是课前搜集相关材料以备课堂上交流讨论使用,梳理好发言思路;(3)出台可行的辩论规则;(4)针锋相对进行辩论;(5)辩论结束后,双方从辩论之中得出各自观点,从而形成科学认识。
六、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是学生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共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是显性的德育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重要的作用。核心素养是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价值追求的应然性,也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知识不断累积、能力日益提升、方法反复实践,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渐升华的过程。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遵循立德树人第一的原则,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策略与方法,时刻关注学生,并尊重、谅解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題,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比如针对网络上热议的“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学生会在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了法制观念,提升了公民素养。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这就是真实情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他们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引发共鸣,自然在认知的形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只要是和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实际,或是社会上的热点现象,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形成正确认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认识,提升境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加大关联教学,提高学生整合力
培养学生关注素养就目前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主要研究运用新教材、新体例、新思路……但部分教师教学还是仅仅局限在就教课本上,很少能够主动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关注课本之外的人和事。事实上,课堂之外发生的一切才是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源头活水。为此,我们要将学生的目光延伸到“窗外”。让学生主动地去关注时事,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应该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这主要是因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与社会、与时代的融渗度乃至其参与社会的热情度,都取决于这一生命个体对于时事的关注度。基于此,我们可以说现实社会中的人应该具有这种基本素养——关注素养。作为学生,特别是中学生,也应该具备这种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教学要注重对于学生这方面的考查。首先,我们要重视这方面的关联性教学。我上课时都会结合教学内容,或多或少地引述一些时事人物、时事事件等时事新闻。就课堂环节上,每节课的课初5分钟,我都会让学生说一说最近两三天自己都关注到哪些时事新闻,说给大家听听,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看法或者认识。其次,我们要注重对于学生这方面的考查,还主要体现在期中、期末考试上,平时要考,中考必考。当然,考试考查时要讲究一个原则,这就是命题要确定好联系点,这一联系点就是要处理好时事热点与教材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三、重视体验过程,尊重学生内心需要
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获得情感体验,深化思想认识。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珍视生命》这课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不断关注让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使他们开放内心世界,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去接受知识、拓展思维。首先要关注学生体验。例如,观看视频,现场演示。教师提供“预防和自救”的技能训练视频,组织学生现场学习,并阐明动作的规范性,引导学生在模拟中完成对技能的掌握。教师在组织学生模拟现场时,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要为了表演而表演;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全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关注学生行为。例如,在学生做技能动作的体验时,教师应嘱咐大家前后左右要留出安全的距离,并不断巡视。当有个别学生调皮捣乱时,教师没有停止上课,而是不动声色地走到他旁边,把手轻轻搭在他的肩膀上。教师的举动使学生迅速调整了状态,随后教师给予其赞许的眼神。这个简单的交流既能让学生主动改错,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最后关注学生互动。在这个课堂上,很多环节都需要学生当堂生成资源。如:你能不能想出预防和自救的方法?请你来做热身体验,在体验中,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当学生说出各种答案时,教师就要引导他们顺着答案去思考,乃至得出结论。这种互动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向与思维闪光点,一切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出发,让学生得到应有的尊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参与的热情是高涨的。因此,要让体验为教学领航,让尊重在课堂这个成长的乐园中遍地生花。
四、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明确素养培育方向
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因此,目标的设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而细致。比如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网络生活新空间》这一课时,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将本课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形成对网络、网络交往以及使用网络语言的看法,了解网络的特点,初步感受网络的两面性。【能力目标】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提升客观看待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辨别能力,在网络交往中保护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理性看待网络的意识,初步培养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的是对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或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
五、拓宽教学渠道,开展适切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从某种程度上说,决定一个人的学习素养的核心参数应该还是思维方面的素养。思维素养有着不同的种类,而每一类也都表现在各自的具体思维能力点之上。纵使每个人的思维能力存在着诸多差别,但是毕竟这些诸多的思维品质还是都能通过一定的渠道或方式加以培养的。就初中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不妨将培养他们的思辨力方面作为突破点。教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网上交友新时空》这一课,我就安排了学生辩论活动。当然,课堂上开展辩论活动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选择加入一方,双方还要自由选举出各自小组的组长;(2)辩论准备要充分。这主要是课前搜集相关材料以备课堂上交流讨论使用,梳理好发言思路;(3)出台可行的辩论规则;(4)针锋相对进行辩论;(5)辩论结束后,双方从辩论之中得出各自观点,从而形成科学认识。
六、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是学生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共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是显性的德育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重要的作用。核心素养是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价值追求的应然性,也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知识不断累积、能力日益提升、方法反复实践,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渐升华的过程。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遵循立德树人第一的原则,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策略与方法,时刻关注学生,并尊重、谅解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 【发布时间】2018/4/2 18:22:43
- 【点击频次】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