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
【正文】 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小学语文课堂正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小学语文课堂在它成长的历程中,日益走向成熟,走向完美。但是作为参与在课改洪流中的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来讲,我们身临其境,看到语文课堂教学仍旧存在一些阻碍它进步和发展的问题,我想将自己在课改中亲身感悟到的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和大家一起探究一下。
一、存在问题
1、课堂教学有越位现象和不到位现象。我所说的越位,是说我们教师对教材钻研得太深,讲解得过度,拓展得过度。例如在很多公开课上,老师很喜欢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感悟,品味得无止无境。“感悟”得无边无际。《泊船瓜洲》是一篇表达思乡感情的古诗,本来只有二十来字的古诗,其中有一个老师在教学时却花了两节课时间去品味,最后学生还背不下来。当然,语文课,该品味的地方还是要品,不然就没有味道了,但一定要有度,要深入浅出。深入浅出,浅入浅出都不可取。现在很多公开课感动的是听课老师,可评委,学生不一定真的明白。于永正老师曾说——小语还是要“广积粮”,不要“深挖洞”的好,我想就是这个道理。有越位就有不到位,基础的东西不到位。我曾请教过一位中学老师,你们对小学语文老师有什么要求。他说,你们让学生把字写规范,作文时能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语句通顺,能把意思基本表达清楚,学生会朗读,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我们就很满意了。事实上,每年他们接初一新生,都要进行补课,让学生过3500字常用字的“关”。我听了很难过,一天到晚忙得那么狠,却没尽职。
2、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出现了目标过多、过全、过虚现象。在我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老师一堂课下来,老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说不清楚。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教。学生会了、懂了的老师还在教,学生不会的、不懂的地方老师却不去下功夫。
3、过度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它的工具性。我们说语文教学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改非常注重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强调人文性,强调实践性,这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但过犹不及,在课堂教学中便出现了人文泛滥的现象。
4、“诗意语文”与“应试语文”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语文教学应该是诗意的,是审美的,也是情趣的。是一个欣赏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过程。语文的诗意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去要求审视语文、设计语文、实践语文、评价语文,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但要想知道课堂教学效果,又必须通过课堂评价(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在一个竞争社会里,选拔性又是客观存在。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语文教学又必须经得起应试的考验。有些老师语文课堂中强化字词句的训练,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感悟,却淡化语文的诗意和美感。
二、问题的症结和对策
1、我想产生课堂教学有越位和不到位现象的原因,还是由于我们的老师把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关系没有理顺。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统帅与军队、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系。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如何,或者说一支军队的真实战斗力发挥的如何,取决于这支军队其统帅的指挥方略。迁移到课标与教材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只有深刻的研读课程标准,吃透课程标准的精神,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全面的把握教材,使教材为课堂教学所用,而不是在课堂上去教教材,灵魂与肉体,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像极了课标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灵魂就是灵魂,肉体只是肉体。没有灵魂的肉体,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任何生命力;而灵魂离开了肉体,也就没了存在的依托,成为虚无。也就是说,课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材不能离开课标,否则,教材就只能是静止的一本书而发挥不出其作用。由以上可以看出,在处理课标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要深刻研读课标,吃透精神,把握其灵魂所在; 另一方面,要仔细研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为在课堂上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供有效材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高层建瓴的把握教材,驾驭教材,不偏不倚。在课标的引领下,使教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教育功能。
2、出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我们老师对课程标准没有把握到位,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更加简约化、集中化、明确化。只有明确目标才会明确本节课的教学方向。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才能学有所得。
3、出现“人文泛滥”这一现象的原因。这一现象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处理好课程教学中的三维目标,那么处理好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这三者的关系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是非常关键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犹如鱼水一样,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落实目标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掌握好语言这门工具。语言是基础的基础,所以语文的工具性永远是第一位的。语文教学要给孩子什么?第一是识字、写字;第二是要让学生会读书;第三是作文教学。读书是基础,读写结合,小学以读为主,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去记忆,去感悟写作的方法。不要人为地去争论什么工具性、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是语言文字。书读多了,读懂了,人文性是跑不了的。语文教学,要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方法,最重要的是留下兴趣!
4、“诗意语文”与“应试语文”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这还是与我们老师本身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老师自己多学、多思、多总结,用你的心计和艺术经营语文课堂。我想会使“诗意语文”和“应试语文”奏响出美妙和谐的交响乐,例如我在教学《林海》一文时,以“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回忆美,寻找美,欣赏美,讨论美,创造美,训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感情,落实双基训练,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新课改中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是有喜有忧,以上我所谈到的几点问题虽然“瑕不掩瑜”,如果“对症下药”,那么就会使你的语文课堂变得“美玉无瑕”,我想我的智慧还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老师集思广益,一定会探究出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更好方法。使课堂教学日趋完美,使课改一路畅通无阻!
一、存在问题
1、课堂教学有越位现象和不到位现象。我所说的越位,是说我们教师对教材钻研得太深,讲解得过度,拓展得过度。例如在很多公开课上,老师很喜欢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感悟,品味得无止无境。“感悟”得无边无际。《泊船瓜洲》是一篇表达思乡感情的古诗,本来只有二十来字的古诗,其中有一个老师在教学时却花了两节课时间去品味,最后学生还背不下来。当然,语文课,该品味的地方还是要品,不然就没有味道了,但一定要有度,要深入浅出。深入浅出,浅入浅出都不可取。现在很多公开课感动的是听课老师,可评委,学生不一定真的明白。于永正老师曾说——小语还是要“广积粮”,不要“深挖洞”的好,我想就是这个道理。有越位就有不到位,基础的东西不到位。我曾请教过一位中学老师,你们对小学语文老师有什么要求。他说,你们让学生把字写规范,作文时能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语句通顺,能把意思基本表达清楚,学生会朗读,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我们就很满意了。事实上,每年他们接初一新生,都要进行补课,让学生过3500字常用字的“关”。我听了很难过,一天到晚忙得那么狠,却没尽职。
2、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出现了目标过多、过全、过虚现象。在我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老师一堂课下来,老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说不清楚。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教。学生会了、懂了的老师还在教,学生不会的、不懂的地方老师却不去下功夫。
3、过度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它的工具性。我们说语文教学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改非常注重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强调人文性,强调实践性,这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但过犹不及,在课堂教学中便出现了人文泛滥的现象。
4、“诗意语文”与“应试语文”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语文教学应该是诗意的,是审美的,也是情趣的。是一个欣赏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过程。语文的诗意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去要求审视语文、设计语文、实践语文、评价语文,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但要想知道课堂教学效果,又必须通过课堂评价(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在一个竞争社会里,选拔性又是客观存在。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语文教学又必须经得起应试的考验。有些老师语文课堂中强化字词句的训练,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感悟,却淡化语文的诗意和美感。
二、问题的症结和对策
1、我想产生课堂教学有越位和不到位现象的原因,还是由于我们的老师把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关系没有理顺。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统帅与军队、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系。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如何,或者说一支军队的真实战斗力发挥的如何,取决于这支军队其统帅的指挥方略。迁移到课标与教材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只有深刻的研读课程标准,吃透课程标准的精神,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全面的把握教材,使教材为课堂教学所用,而不是在课堂上去教教材,灵魂与肉体,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像极了课标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灵魂就是灵魂,肉体只是肉体。没有灵魂的肉体,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任何生命力;而灵魂离开了肉体,也就没了存在的依托,成为虚无。也就是说,课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材不能离开课标,否则,教材就只能是静止的一本书而发挥不出其作用。由以上可以看出,在处理课标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要深刻研读课标,吃透精神,把握其灵魂所在; 另一方面,要仔细研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为在课堂上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供有效材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高层建瓴的把握教材,驾驭教材,不偏不倚。在课标的引领下,使教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教育功能。
2、出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我们老师对课程标准没有把握到位,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更加简约化、集中化、明确化。只有明确目标才会明确本节课的教学方向。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才能学有所得。
3、出现“人文泛滥”这一现象的原因。这一现象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处理好课程教学中的三维目标,那么处理好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这三者的关系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是非常关键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犹如鱼水一样,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落实目标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掌握好语言这门工具。语言是基础的基础,所以语文的工具性永远是第一位的。语文教学要给孩子什么?第一是识字、写字;第二是要让学生会读书;第三是作文教学。读书是基础,读写结合,小学以读为主,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去记忆,去感悟写作的方法。不要人为地去争论什么工具性、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是语言文字。书读多了,读懂了,人文性是跑不了的。语文教学,要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方法,最重要的是留下兴趣!
4、“诗意语文”与“应试语文”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这还是与我们老师本身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老师自己多学、多思、多总结,用你的心计和艺术经营语文课堂。我想会使“诗意语文”和“应试语文”奏响出美妙和谐的交响乐,例如我在教学《林海》一文时,以“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回忆美,寻找美,欣赏美,讨论美,创造美,训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感情,落实双基训练,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新课改中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是有喜有忧,以上我所谈到的几点问题虽然“瑕不掩瑜”,如果“对症下药”,那么就会使你的语文课堂变得“美玉无瑕”,我想我的智慧还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老师集思广益,一定会探究出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更好方法。使课堂教学日趋完美,使课改一路畅通无阻!
- 【发布时间】2018/4/2 18:32:17
- 【点击频次】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