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淡利用课外资源进语文课堂
【关键词】 ;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资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而课程资源又可分为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今天,我就针对“课外资源进语文课堂”做一些探讨。
一、课外学习资源进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课外学习资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在学生学习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对未知世界不仅充满好奇,充满疑问,而且充满发现与探究的欲望。为了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求,我们就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能力。
新课程改革以来,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其中,自主学习是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而学习资源的获得是提高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课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语文课堂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可进入语文课堂的课外资源种类
在乡村小学里,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可以利用以下课外资源进入课堂教学中。
(一)校内资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学习,校园里的事物就在他们身边,这些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比如:花草树木、自然景物;围墙的贴图,挂图,绘画;宿舍文化;教室里的学习园地、名人名言;广播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多媒体教室;电脑、影视剧、多功能黑板;少先队活动、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游戏活动;学校里的人物故事等等。
(二)校外资源。社会有多大,语文课堂就有多大。知识来自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我们要有“大语文课堂”的观念。我们要把语文课堂延伸到校外去,也要把校外的资源引进课堂来。
1、自然环境资源。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学生应该多从大自然中汲取智慧,学到语文知识。乡村的小学生亲身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多,作为语文教师,只要我们加以引导和要求,学生就会从家乡的自然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比如,山川河流、村寨田野、花草树木、优美风景等等,只要老师和学生多留心观察和记录,都可以作为学习语文的资源,都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来选择性的加以利用。
2、家乡的风俗人情资源。节假日里,学生回到家,或多或少都跟随家人做事情,参加一些活动,懂得一些风俗人情。只要善于收集整理,可成为语文素材。比如,六年级的下册作文练习中,就有直接给学生写家乡的风土人情的。
3、社会活动资源。比如,扫墓,去敬老院慰问,清洁乡村的活动,参加校外比赛活动,政府下乡搞的政策活动等。
4、互联网资源。在家里,让家长做好监护,鼓励学生上网。教师推荐一些好的搜索引擎,让学生学会浏览网上学习资源,还有观看一些选入课本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的电影、电视等。
三、如何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
(一)校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在学校,积极开发学校里的课外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意义重大。作为学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包括普通的教育者,都要努力搞好校园的文化建设。让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树,一景一物等等都可以具有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影响学生人格品质,获得知识能力的功能。
其一、利用学校里的绿化美化资源。语文教学里面渗透着许多坏境保护知识,作文练习中需要写到一些事物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绿化美化建设中,多种些花草树木,甚至让学生分班包片搞好本班的绿化区,让学生自己选择品种,自己栽钟,自己护理。这样,美化了校园,让学生有一个轻松优雅的学习和生活坏境,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了解一些植物的生长习性,栽种和护理的方法等等。这比我们在讲台上大费口舌地介绍一番要好得多。想一想:学校里,绿树成荫,花草丛生,四季飘香,引来蝴蝶起舞,鸟虫鸣叫——多么惬意的环境!学生每天在这样的坏境中学习,玩耍嘻戏,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领略四季的变换,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的滋养都大有裨益。当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课外资源。可以结合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带领学生多去留心观察和实践。比如,为了日后“作文教学”的需要,你可以引导学生对校内的花草树木,气候变化,自然景物进行观察记录,收集整理,然后在课上总结汇报交流。这些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日后还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比如,写“校园一角”这个话题的作文时,学生就可以信手拈来,把以前观察过的自然景物加以整理,轻松地就可以写出一篇作文来了。再不是胸中无物,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或者是胡编乱造,文不对题了。
其二,利用好学校的文化长廊。说到这个文化长廊,很多学校都做了。学校里的每一面墙壁都挂满了名人名言牌或者画满了图画。学校是变美了,但是,它起作用了吗?是不是只是一种摆设?我想,大部分是没能发挥它的育人功能的,只能发挥它的美化功能。那么,学校和教师应该怎么利用好文化长廊这一课外资源呢?我的看法是,首先学校在搞这个建设时,要认真选择适合本地学生的,具有育人功能的内容。其次,学校领导要重视这一课外资源的利用,多提醒和宣传。特别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多走走,多看看,多记记。而且自己也要亲自多走走,多看看,并且要更细心,做到对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了如指掌,并且随手用手机把内容拍下来。这样,当你要在课堂上讲授相关内容时,你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注意校园里的相关角落,相关文化。当你在上课时,可以通过展现手机图片,把跟课文相关的内容图片拿出来欣赏,加以点评,讨论。平时,我们可以利用广播,演讲,国旗下讲话,墙报等进行宣传,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可以,在班里开办学习校园文化兴趣小组,诗词小组,故事小组,名人名言小组,格言谚语小组等等。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走走看看,学习,收集整理,说心得体会。我们在语文课或者品德课上,就可以讲课文,也可以讲课外,也可以课内外结合讲。上课的时候,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把文化长廊里出现过的内容放进来讲。下课了,学生又可以带着课堂上讲过的问题出去,再走到校园的相关角落,对照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巩固,加深印象。
这样,学生就不会与那些文化墙,文化长廊擦肩而过,而是会驻足观看学习。从而获得熏陶,感受真善美,懂得孝恩义,学会勤俭德。
其三、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由于网络资源具有容量大易收集等优点,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拓展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丰富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会学生搜集信息、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在课堂上难以接触到的知识。不要一味的强调“学生不能上网”。其实,现在网络发达,手机等信息工具多样化,我们是很难控制学生上网的。你越围堵,学生越想突破,与其控制,不如疏导。语文课本上的许多课文,虽然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然是文学大家所写,但是与现在的学生有年代的隔阂,学生很难理解接受。单靠老师的讲解,优美的词句,课文的插图是不够的。既然网络信息容量大,贯穿古今,那么,语文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课前“上网查询了解”,课堂上“呈现述说”,课后再“上网巩固延伸”。学生通过在互联网上搜索内容,查阅文献,观看图片和视频,有了直观的感知。课堂上,教师再通过收集整理,把有用的图片,视频,音乐等,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图文结合,音视频结合来授课,肯定是事半功倍。
网络备课和上课具有很大优势,但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跟风。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的学习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在课堂教学中构成学生、电脑、教师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轻松地学习。
其四、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目前乡村有些学校也配置了多媒体教室,多功能白板,各种实验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等等。有这样条件学校的语文教师,在上课时更应该如鱼得水了。所以,我们可以搜索利用别人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件等。但是搜索到所需的教学资源要结合实际加以选择修改重组为教学所用。要结合本地学生加以改装设计来上课,也可以勤快一点,自己搞课件来上课。
需要注意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媒体的选择首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选择媒体太多,过分依赖媒体以至于喧宾夺主,看似热闹非凡的课堂,其实反而会干扰学生视听,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实施多媒体教学时,要认真比较,精心筛选,让媒体之间,媒体内容之间达到最佳组合。胡乱搭配随意使用只会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扰乱学生思维,破坏教学秩序,所以不能生搬硬套。
其五、利用好学生的日常活动,学校的人物事件资源。这些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和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每次学校开展活动或者有重大事件,或者学生的生活小插曲,我们语文教师都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记录,交流讲述,表达观点和看法,从而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在语文课上,就不一定按照课文编排的顺序从第一课上到最后一篇课文了。我们可以采取跳跃式的方式进行上课。根据刚刚发生的事情,刚刚开展的活动,如果当前没有与之相关的课文或内容可上,我们可以跳跃到后面的课文,后面的单元,结合实际活动和事件来上课。这样,学生的直观感受强烈,容易引起感情的共鸣,心中有话可说,有物可写,下起笔写文章时就没那么难了。当然,教师也要利用自身的便利,用相机或者是手机把这些生活场景拍摄下来,通过多媒体手段在上课时呈现给学生看,并适时引导解释说明,把一些专业术语,需要用到的一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加深学生印象。
(二)校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发与利用自然环境资源。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接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和智慧。特别是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只有学生多接触大自然,才能心胸开阔,才能陶怡文学情操,才能有感而发,才能真情流露。花草树木的枯荣,四季的更替,季侯的变化都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比如,春天来临,万物繁荣,我们可以与家长一起,带领学生一起去春游,在游玩中顺手描绘美景,写下当时感受。下雨,下雪时,我们可以打开窗户,让学生欣赏美景,甚至可以打开教室的门,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到雪中玩一下,看一下,摸一下。让学生真实体会“鹅毛般的大雪”是怎样的情景。培养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嗅觉各个角度去观察事物,描绘事物,从而积累词语和优美句子,提高写作能力。
2、开发与利用家乡的风俗人情资源。
注意发动学生搜集本乡本土的风俗人情,文物和参观当地遗址,充分利用当地历史遗迹等课程资源。在乡村,大部分学生都经常参加婚丧嫁聚活动,祭祀活动,节日庆祝活动,日常家务劳动等。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风俗人情资源,引导鼓励学生多参加,多观察,多记录,并拿到课堂上来共同探讨。六年级作文教学中,就有直接给学生写家乡的风俗习惯的,还有口语交际,说说家乡的传统文化,手工制作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亲身参与,再到课堂上讨论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
3、开发与利用社会活动资源。
社会教育资源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便于被学生接受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树立“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教学观,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学习的范围延伸到课堂之外。通过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比如,扫墓,去敬老院慰问,清洁乡村的活动,参加校外比赛活动,政府下乡搞的政策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缅怀先烈,增强爱国热情;敬老扶幼,懂得助人为乐;打扫卫生、爱护花草、具有环保意识。很多课文都渗透着人文思想,环保意识,品德教育。这样,在语文课上,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亲自参与的社会活动,让学生结合实际,结合身边的故事,人物来淡淡。教师加以总结提升,就可以轻松地把课文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大,这比空谈大道理要好得多。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单靠教材资源,仅仅靠教材提供的知识空间,是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的。所以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好课外学习资源来辅助课堂教学,让课外资源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课外资源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只要语文教师用心去观察,善于去捕捉,精心去设计,巧妙去运用,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是精彩的,有效的、生动的课堂。
一、课外学习资源进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课外学习资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在学生学习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对未知世界不仅充满好奇,充满疑问,而且充满发现与探究的欲望。为了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求,我们就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能力。
新课程改革以来,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其中,自主学习是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而学习资源的获得是提高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课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语文课堂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可进入语文课堂的课外资源种类
在乡村小学里,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可以利用以下课外资源进入课堂教学中。
(一)校内资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学习,校园里的事物就在他们身边,这些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比如:花草树木、自然景物;围墙的贴图,挂图,绘画;宿舍文化;教室里的学习园地、名人名言;广播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多媒体教室;电脑、影视剧、多功能黑板;少先队活动、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游戏活动;学校里的人物故事等等。
(二)校外资源。社会有多大,语文课堂就有多大。知识来自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我们要有“大语文课堂”的观念。我们要把语文课堂延伸到校外去,也要把校外的资源引进课堂来。
1、自然环境资源。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学生应该多从大自然中汲取智慧,学到语文知识。乡村的小学生亲身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多,作为语文教师,只要我们加以引导和要求,学生就会从家乡的自然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比如,山川河流、村寨田野、花草树木、优美风景等等,只要老师和学生多留心观察和记录,都可以作为学习语文的资源,都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来选择性的加以利用。
2、家乡的风俗人情资源。节假日里,学生回到家,或多或少都跟随家人做事情,参加一些活动,懂得一些风俗人情。只要善于收集整理,可成为语文素材。比如,六年级的下册作文练习中,就有直接给学生写家乡的风土人情的。
3、社会活动资源。比如,扫墓,去敬老院慰问,清洁乡村的活动,参加校外比赛活动,政府下乡搞的政策活动等。
4、互联网资源。在家里,让家长做好监护,鼓励学生上网。教师推荐一些好的搜索引擎,让学生学会浏览网上学习资源,还有观看一些选入课本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的电影、电视等。
三、如何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
(一)校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在学校,积极开发学校里的课外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意义重大。作为学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包括普通的教育者,都要努力搞好校园的文化建设。让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树,一景一物等等都可以具有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影响学生人格品质,获得知识能力的功能。
其一、利用学校里的绿化美化资源。语文教学里面渗透着许多坏境保护知识,作文练习中需要写到一些事物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绿化美化建设中,多种些花草树木,甚至让学生分班包片搞好本班的绿化区,让学生自己选择品种,自己栽钟,自己护理。这样,美化了校园,让学生有一个轻松优雅的学习和生活坏境,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了解一些植物的生长习性,栽种和护理的方法等等。这比我们在讲台上大费口舌地介绍一番要好得多。想一想:学校里,绿树成荫,花草丛生,四季飘香,引来蝴蝶起舞,鸟虫鸣叫——多么惬意的环境!学生每天在这样的坏境中学习,玩耍嘻戏,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领略四季的变换,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的滋养都大有裨益。当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课外资源。可以结合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内容,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带领学生多去留心观察和实践。比如,为了日后“作文教学”的需要,你可以引导学生对校内的花草树木,气候变化,自然景物进行观察记录,收集整理,然后在课上总结汇报交流。这些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日后还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比如,写“校园一角”这个话题的作文时,学生就可以信手拈来,把以前观察过的自然景物加以整理,轻松地就可以写出一篇作文来了。再不是胸中无物,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或者是胡编乱造,文不对题了。
其二,利用好学校的文化长廊。说到这个文化长廊,很多学校都做了。学校里的每一面墙壁都挂满了名人名言牌或者画满了图画。学校是变美了,但是,它起作用了吗?是不是只是一种摆设?我想,大部分是没能发挥它的育人功能的,只能发挥它的美化功能。那么,学校和教师应该怎么利用好文化长廊这一课外资源呢?我的看法是,首先学校在搞这个建设时,要认真选择适合本地学生的,具有育人功能的内容。其次,学校领导要重视这一课外资源的利用,多提醒和宣传。特别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多走走,多看看,多记记。而且自己也要亲自多走走,多看看,并且要更细心,做到对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了如指掌,并且随手用手机把内容拍下来。这样,当你要在课堂上讲授相关内容时,你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注意校园里的相关角落,相关文化。当你在上课时,可以通过展现手机图片,把跟课文相关的内容图片拿出来欣赏,加以点评,讨论。平时,我们可以利用广播,演讲,国旗下讲话,墙报等进行宣传,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可以,在班里开办学习校园文化兴趣小组,诗词小组,故事小组,名人名言小组,格言谚语小组等等。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走走看看,学习,收集整理,说心得体会。我们在语文课或者品德课上,就可以讲课文,也可以讲课外,也可以课内外结合讲。上课的时候,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把文化长廊里出现过的内容放进来讲。下课了,学生又可以带着课堂上讲过的问题出去,再走到校园的相关角落,对照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巩固,加深印象。
这样,学生就不会与那些文化墙,文化长廊擦肩而过,而是会驻足观看学习。从而获得熏陶,感受真善美,懂得孝恩义,学会勤俭德。
其三、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由于网络资源具有容量大易收集等优点,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拓展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丰富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会学生搜集信息、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在课堂上难以接触到的知识。不要一味的强调“学生不能上网”。其实,现在网络发达,手机等信息工具多样化,我们是很难控制学生上网的。你越围堵,学生越想突破,与其控制,不如疏导。语文课本上的许多课文,虽然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然是文学大家所写,但是与现在的学生有年代的隔阂,学生很难理解接受。单靠老师的讲解,优美的词句,课文的插图是不够的。既然网络信息容量大,贯穿古今,那么,语文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课前“上网查询了解”,课堂上“呈现述说”,课后再“上网巩固延伸”。学生通过在互联网上搜索内容,查阅文献,观看图片和视频,有了直观的感知。课堂上,教师再通过收集整理,把有用的图片,视频,音乐等,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图文结合,音视频结合来授课,肯定是事半功倍。
网络备课和上课具有很大优势,但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跟风。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的学习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在课堂教学中构成学生、电脑、教师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轻松地学习。
其四、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目前乡村有些学校也配置了多媒体教室,多功能白板,各种实验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等等。有这样条件学校的语文教师,在上课时更应该如鱼得水了。所以,我们可以搜索利用别人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件等。但是搜索到所需的教学资源要结合实际加以选择修改重组为教学所用。要结合本地学生加以改装设计来上课,也可以勤快一点,自己搞课件来上课。
需要注意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媒体的选择首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选择媒体太多,过分依赖媒体以至于喧宾夺主,看似热闹非凡的课堂,其实反而会干扰学生视听,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实施多媒体教学时,要认真比较,精心筛选,让媒体之间,媒体内容之间达到最佳组合。胡乱搭配随意使用只会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扰乱学生思维,破坏教学秩序,所以不能生搬硬套。
其五、利用好学生的日常活动,学校的人物事件资源。这些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和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每次学校开展活动或者有重大事件,或者学生的生活小插曲,我们语文教师都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记录,交流讲述,表达观点和看法,从而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在语文课上,就不一定按照课文编排的顺序从第一课上到最后一篇课文了。我们可以采取跳跃式的方式进行上课。根据刚刚发生的事情,刚刚开展的活动,如果当前没有与之相关的课文或内容可上,我们可以跳跃到后面的课文,后面的单元,结合实际活动和事件来上课。这样,学生的直观感受强烈,容易引起感情的共鸣,心中有话可说,有物可写,下起笔写文章时就没那么难了。当然,教师也要利用自身的便利,用相机或者是手机把这些生活场景拍摄下来,通过多媒体手段在上课时呈现给学生看,并适时引导解释说明,把一些专业术语,需要用到的一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加深学生印象。
(二)校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发与利用自然环境资源。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接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和智慧。特别是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只有学生多接触大自然,才能心胸开阔,才能陶怡文学情操,才能有感而发,才能真情流露。花草树木的枯荣,四季的更替,季侯的变化都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比如,春天来临,万物繁荣,我们可以与家长一起,带领学生一起去春游,在游玩中顺手描绘美景,写下当时感受。下雨,下雪时,我们可以打开窗户,让学生欣赏美景,甚至可以打开教室的门,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到雪中玩一下,看一下,摸一下。让学生真实体会“鹅毛般的大雪”是怎样的情景。培养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嗅觉各个角度去观察事物,描绘事物,从而积累词语和优美句子,提高写作能力。
2、开发与利用家乡的风俗人情资源。
注意发动学生搜集本乡本土的风俗人情,文物和参观当地遗址,充分利用当地历史遗迹等课程资源。在乡村,大部分学生都经常参加婚丧嫁聚活动,祭祀活动,节日庆祝活动,日常家务劳动等。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风俗人情资源,引导鼓励学生多参加,多观察,多记录,并拿到课堂上来共同探讨。六年级作文教学中,就有直接给学生写家乡的风俗习惯的,还有口语交际,说说家乡的传统文化,手工制作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亲身参与,再到课堂上讨论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
3、开发与利用社会活动资源。
社会教育资源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便于被学生接受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树立“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教学观,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学习的范围延伸到课堂之外。通过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比如,扫墓,去敬老院慰问,清洁乡村的活动,参加校外比赛活动,政府下乡搞的政策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缅怀先烈,增强爱国热情;敬老扶幼,懂得助人为乐;打扫卫生、爱护花草、具有环保意识。很多课文都渗透着人文思想,环保意识,品德教育。这样,在语文课上,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亲自参与的社会活动,让学生结合实际,结合身边的故事,人物来淡淡。教师加以总结提升,就可以轻松地把课文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大,这比空谈大道理要好得多。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单靠教材资源,仅仅靠教材提供的知识空间,是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的。所以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好课外学习资源来辅助课堂教学,让课外资源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课外资源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只要语文教师用心去观察,善于去捕捉,精心去设计,巧妙去运用,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是精彩的,有效的、生动的课堂。
- 【发布时间】2018/4/2 18:33:02
- 【点击频次】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