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从实验导学提高初中物理课堂实效
【关键词】 ;
【正文】 有效课堂教学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需要的是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初中学生对实验有着天然的兴趣,实验现象往往是学生形成兴趣的思维基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而这种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正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条件。如何实现物理课堂“有效教学”,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本人认为从实验着手,效果更佳。
一、利用学生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物理有些实验脱离生活,硬搬书本上的实验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多动心思改进或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物理实验,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实效。
实例1:在《电流的磁效应》一课,我设置了如下实验:
演示:把一个用纸盒装好的螺线管放到一个静止不动的小磁针的旁边,然后进行通电、断电,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议论:
1、你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2、这个纸盒里装的是否是永磁体?为什么?该磁场的产生与消失与通、断电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探究:
让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两节干电池,一根较长的导线,若干短导线,小磁针、小灯泡、开关各一个)组装一个电路,要求组装的电路的电流能使小磁针受力偏转。
提出问题:
1、小磁针是怎样偏转的?
2、它偏转的方向可能与什么有关?用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做探究。
该实验的设计使学生对电流的磁效应有较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课堂实效。
实例2:在《压强》一节内容,我们都知道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好压力的作用效果,而压力和重力的联系和区别又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本人设计了如下分组实验:
器材:锯片一条,磁铁若干个(2学生/组)
操作:1、用手把锯片水平悬空放置。
2、把磁铁放在锯片中央,引导学生观察锯片的形变。
3、以一端为中心,把锯片由水平位置慢慢旋转至倾斜,再至竖直,由于磁铁和铁片间的吸引,磁铁不会掉下。(引导学生观察锯片形变的变化)。
4、再在原来的磁铁上叠加一磁铁,重复步骤1-3,引导学生对比两次实验的效果。
提出问题:
1、锯片为什么向下弯?锯片形变的程度与什么有关?是因为磁铁的重力吗?(利用这个问题引出压力的定义)
2、磁铁的重是不变的,锯片倾斜时,形变程度变小,竖直时没有发生形变,为什么?(利用这个问题引出压力的方向,以及压力与重力的联系和区别)
3、锯片的形变是压力还是重力的效果?(利用这个问题使学生认识什么叫压力的作用效果)
关于压力的知识,物理课本没有专门的内容,但如果对压力的知识不理解,那么学习起压强来是很困难的。通过设计这个实验,使学生能较好地区分压力和重力,并理解好什么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对学生学好压强的知识起到很好的作用,降低了压强学习的难度。当锯条处于竖直位置时,虽然磁铁仍吸附在锯条上,但锯条没有发生形变,这现象引起学生相当大的兴趣,都急于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学生作出了种种的猜想,掀起热烈的讨论。相信这个实验给了学生相当深的印象,压力和重力的区别和联系也就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是提高物理课堂实效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仅是要“动脑”,更重要的是“动手”。
二、通过贴近生活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实效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
实例3:在《大气压》一节内容,为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老师都喜欢做“覆杯实验”,既省时又效果显著,但不少学生认为硬纸片不掉下来不是因为大气压的作用,而是因为纸片被水“粘住”了。对于这个问题单凭老师的解释是不能令学生信服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塑料杯的底部钻了一个小孔,做实验时先把小孔堵住,当学生提出纸片不掉下来是因为纸片被水“粘住”时,我打开这个小孔,让空气从小孔进去,纸片就再也“托”不住水,“哗”一声和水一起掉下,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疑惑。
实例4:在讲述《力的作用效果》内容时,我拿出一个玻璃汽水瓶,问:当我用力捏瓶身时,玻璃瓶的形状有改变吗?所有学生都回答:没有改变。于是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一只玻璃酒瓶,灌满清水,再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清水呈红色以便观察。取一根25-30厘米的细玻璃管插入橡皮塞中,塞住酒瓶口。使插入水中的细管中显示出一段红色液体,液面高出橡皮塞。然后用力捏瓶身,细管内的红色液面明显上升,松手后细管内的红色液面又降回原处。
提出问题:
1、红色液面上升说明了什么?
2、松手后细管内的红色液面又降回原处,又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验把学生认为不可能的情况成为可能,给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生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增强课堂的实效。
一、利用学生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物理有些实验脱离生活,硬搬书本上的实验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多动心思改进或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物理实验,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实效。
实例1:在《电流的磁效应》一课,我设置了如下实验:
演示:把一个用纸盒装好的螺线管放到一个静止不动的小磁针的旁边,然后进行通电、断电,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议论:
1、你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2、这个纸盒里装的是否是永磁体?为什么?该磁场的产生与消失与通、断电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探究:
让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两节干电池,一根较长的导线,若干短导线,小磁针、小灯泡、开关各一个)组装一个电路,要求组装的电路的电流能使小磁针受力偏转。
提出问题:
1、小磁针是怎样偏转的?
2、它偏转的方向可能与什么有关?用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做探究。
该实验的设计使学生对电流的磁效应有较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课堂实效。
实例2:在《压强》一节内容,我们都知道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好压力的作用效果,而压力和重力的联系和区别又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本人设计了如下分组实验:
器材:锯片一条,磁铁若干个(2学生/组)
操作:1、用手把锯片水平悬空放置。
2、把磁铁放在锯片中央,引导学生观察锯片的形变。
3、以一端为中心,把锯片由水平位置慢慢旋转至倾斜,再至竖直,由于磁铁和铁片间的吸引,磁铁不会掉下。(引导学生观察锯片形变的变化)。
4、再在原来的磁铁上叠加一磁铁,重复步骤1-3,引导学生对比两次实验的效果。
提出问题:
1、锯片为什么向下弯?锯片形变的程度与什么有关?是因为磁铁的重力吗?(利用这个问题引出压力的定义)
2、磁铁的重是不变的,锯片倾斜时,形变程度变小,竖直时没有发生形变,为什么?(利用这个问题引出压力的方向,以及压力与重力的联系和区别)
3、锯片的形变是压力还是重力的效果?(利用这个问题使学生认识什么叫压力的作用效果)
关于压力的知识,物理课本没有专门的内容,但如果对压力的知识不理解,那么学习起压强来是很困难的。通过设计这个实验,使学生能较好地区分压力和重力,并理解好什么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对学生学好压强的知识起到很好的作用,降低了压强学习的难度。当锯条处于竖直位置时,虽然磁铁仍吸附在锯条上,但锯条没有发生形变,这现象引起学生相当大的兴趣,都急于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学生作出了种种的猜想,掀起热烈的讨论。相信这个实验给了学生相当深的印象,压力和重力的区别和联系也就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是提高物理课堂实效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仅是要“动脑”,更重要的是“动手”。
二、通过贴近生活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实效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
实例3:在《大气压》一节内容,为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老师都喜欢做“覆杯实验”,既省时又效果显著,但不少学生认为硬纸片不掉下来不是因为大气压的作用,而是因为纸片被水“粘住”了。对于这个问题单凭老师的解释是不能令学生信服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塑料杯的底部钻了一个小孔,做实验时先把小孔堵住,当学生提出纸片不掉下来是因为纸片被水“粘住”时,我打开这个小孔,让空气从小孔进去,纸片就再也“托”不住水,“哗”一声和水一起掉下,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疑惑。
实例4:在讲述《力的作用效果》内容时,我拿出一个玻璃汽水瓶,问:当我用力捏瓶身时,玻璃瓶的形状有改变吗?所有学生都回答:没有改变。于是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一只玻璃酒瓶,灌满清水,再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清水呈红色以便观察。取一根25-30厘米的细玻璃管插入橡皮塞中,塞住酒瓶口。使插入水中的细管中显示出一段红色液体,液面高出橡皮塞。然后用力捏瓶身,细管内的红色液面明显上升,松手后细管内的红色液面又降回原处。
提出问题:
1、红色液面上升说明了什么?
2、松手后细管内的红色液面又降回原处,又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验把学生认为不可能的情况成为可能,给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生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增强课堂的实效。
- 【发布时间】2018/4/3 8:13:54
- 【点击频次】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