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关于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 ;
【正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诚然,语文知识既是工具,又是唯美的艺术,能带给人非一般的精神享受。小学语文也具有这个特点,或者说小学语文的特点更加突出。但教育的现状很多时候是不容乐观的。在日常的教育中很多老师仅仅关注了作为工具的语文,而忽略了作为艺术作品的语文。很多接受过教育的人对语文都没什么深刻的审美体验,然而当作为教师的我们仔细品味课本中选用的课文时往往会不自主的惊异:这么美的文章,怎么我读书的时候没有发现呢?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时常常忽略了引导学生学会审美。优美的文章都少不了修辞,而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修辞的教学。在这篇论文里我尝试着讨论了关于小学语文修辞的教学。希望能通过修辞教学为学生对语文的美的感受打开一扇窗。也希望通过修辞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通过对修辞准确把握,引导学生体会、理解修辞
对修辞的把握应该是从修辞内涵和外延去认识。修辞的内涵就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思想和感情,适应特定的语境,而采取的应用语言及语言风格的方法、技巧或规律。它的外延包括:拟人、比喻、夸张、反问、设问,借代、移就、通感、跳脱、双关、易色、对偶、顶针、回环、对照等六十三个大类。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辞格的要求,主要在于通过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于优美文学作品的初步欣赏能力。下面我就分别对常见的几种辞格进行分析。以概念为基础,讨论如何引导学生结合句子及自我生活体验形象地理解把握辞格。
(一)比喻
比喻,根据联想,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也称譬喻。比喻由四个要素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比喻一般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是使用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犹如”“仿佛”“有如”等比喻词连接。例如:“弯弯的月儿像小船似的挂在夜空中。”还有一种,明喻的比喻词“一样”“似的”“一般”等有时单独放在喻体后面。有时和前面的“像”“如”等结合成“像……似的”“如……一般”等格式。
比喻的重点在于联想,通过联想找到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通过联想借助喻体更形象地理解本体的特征。在教学中我的学生曾说过这样一个比喻句“我就像一只小猫。”这句话乍一看非常的不合情理,但就是通过“小猫”这样的一个喻体我们就能形象的感受到说话学生胆小的特征。当然,我也对这句话作了一点指导改成“我就像一只小猫一样胆小。”这样相对于“我就像一只小猫。”
把本体局限在胆小这一特点之后,表述更加明确。
联想决定了比喻教学的直观性特点。
一年级就有的比喻,因为低年级以形象思维为主,我们就要从句子的学习中认识概念。“蜻蜒像一架小飞机”,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我们可以用玩具飞机和玩具蜻蜒来让他们观察,从直观具体中入手,让学生观察蜻蜓与飞机的相似之处,从而对比喻的表达特色有一个较为直观的理解。再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一定非要说清楚什么是比喻句,我们要突出一个“像”字,知道什么像什么,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小朋友们的小嘴就会七嘴八舌道:“小手像树叉”,“银杏叶像一把把小扇子”,“弯弯的月亮像小镰刀”……这样同学们就从形象中认识了什么叫比喻。
对于我们所要学的修辞手法,在低年级阶段我们采用了直观形象的手法,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也要逐渐从抽象的概念上进行把握,当然这不是说要对概念死记硬背。随着年段的升高我们已知道了哪些句子是什么句,那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相关语句进行归纳,从概念上进行把握,认识了概念我们就能更好的认识哪些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再通过句子进行分析,如:“湖水就像一面镜子”,本体是湖水,喻体是镜子,说湖水是镜子是因为它清,感觉到亮,可在湖水中看到自己,水和镜子本质上是不同的,但却在一点上相似,就是可以照到外物。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辨别比喻句的关键,要看有没有本体和喻体之外,还要看二者是否搭配妥当,是否合理。只有正确掌握了方法,才能够在写作,阅读中运用自如。此外还必须注意,比喻要贴切,形象,新鲜,不落俗套。另外,比喻的目的是帮助读者认识生疏的或一般的事物的特征,所以,一般最好用人所共知的事物作为喻体,不要用生僻的事物作喻体,同时,使用比喻是必须注意褒贬清楚。
(二)夸张
“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一句。这句话与客观存在是明显不符的。能让地球抖动,需要多么强大的力量。在这里我们就要认识什么是夸张。
对于这种句子我们可以先直接认识什么是夸张,它是指为了表情达意,运用远远超过客观事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某事物,造成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意境的修辞方式。主要强调它是远远超过客观现实,但要注意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给人以真实感。当然,我们不能要求还处于形象思维的学生对夸张的含义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引导学生感受。
通过例句和概念的感受,学生对夸张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了。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夸张这一辞格进行表述了。夸张,在学生的日常表达中是有一定基础的:在进行表述时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性,有些人会有意无意地夸大,很多人称这种行为为“吹牛”“讲大话”。“吹牛”“讲大话”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吹牛”“讲大话”,来进行夸张的表述练习必将事半功倍。
在这样的练习中,我发现学生的很多夸张句令人惊异,下面两句就是其中代表:①我现在饿得可以吃完一头大象。②天气太热了,热得我身上的肉都被烤熟了。③在这指头宽的小路上,我走一步摔了三跤。
(三)拟人
相较于夸张,拟人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一种辞格。但是如果理解透彻之后,拟人又会是学生最喜欢运用的一种辞格。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说,拟人也是最能提高其语言表现力的辞格之一。
引导学生理解拟人句,重点在于强调物与人的区别,然后通过人的特性感受物的特点。比如,“星星眨着眼。”非常简单的一个拟人句。只要学生明白“眨眼”是属于人(或者是有生命的物)的特性,那么学生通过比较,自然能感受到这样的表达目的在于展现星星闪烁的活泼与美丽。
拟人这一辞格的重要特点是想象。只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给没有生命的物赋予无穷的生命力。拟人句的运用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好方法。在想象的天空下,学生可以看到现实的世界会更加充满诗意和童话,同时他们的视野也可以前所未有地开阔。这正是教育应该保有的童真。
(四)借代
作为一种常用的辞格,借代指的是不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换名”。借代的主要方式有四种,分别是: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本体,具体代抽象和局部代整体。
在小学阶段关于借代最常见的一个句子就是以“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如“操场上,一群红领巾正在愉快地玩耍。”当然引导学生理解“红领巾”之于“少先队员”的关系,在回过头来看句子:“红领巾”“玩耍”,句子是不难理解的。借代的学习关键在于学生联想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发挥。当然,借代的运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归纳总结能力。
关于借代还有一个使用更为广泛的句式:用“毛主席”代指“钱”。这个句式流传之广,应该说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都听到过。借代辞格教学,使用这一素材自然也能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细节,积累知识。
二、关于修辞教学的一点补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这样说:“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习修辞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标是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什么是语文能力,简单的说:让学生能更准确的解读文本,更明确地表达所思所感的能力。如果我们人为地将文本割裂开来,机械的学习修辞,练习不同修辞手法的表达方法。那么老师教起来会很累,学生学起来会更累。语文的学习最终将只是剩下写、背。而语文的人文性将会消失殆尽,更不用说感受语文的美,用语文的美熏陶人、感染人了。
在上面提到的关于几种修辞手法的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从不会单独的进行。在这里按照不同的修辞手法分开来说的主要目的在于表述我对于修辞教学的体会。修辞应该是贯穿于课文的理解中的感受美的过程,正如修辞的存在是为了表达作者强烈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作为作家的独有技能加以展示的。因此修辞教学的最好时机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修辞正是给予学生启发的良药。
修辞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修辞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我们忽视了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教学,那么,可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会成功的:学生的阅读会遭遇无数的障碍,学生的表达也会失去应有的色彩与童真。这是我关于修辞教学的一点思考,分享在这里,希望能为小学语文教学进步出一点力。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时常常忽略了引导学生学会审美。优美的文章都少不了修辞,而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修辞的教学。在这篇论文里我尝试着讨论了关于小学语文修辞的教学。希望能通过修辞教学为学生对语文的美的感受打开一扇窗。也希望通过修辞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通过对修辞准确把握,引导学生体会、理解修辞
对修辞的把握应该是从修辞内涵和外延去认识。修辞的内涵就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思想和感情,适应特定的语境,而采取的应用语言及语言风格的方法、技巧或规律。它的外延包括:拟人、比喻、夸张、反问、设问,借代、移就、通感、跳脱、双关、易色、对偶、顶针、回环、对照等六十三个大类。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辞格的要求,主要在于通过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于优美文学作品的初步欣赏能力。下面我就分别对常见的几种辞格进行分析。以概念为基础,讨论如何引导学生结合句子及自我生活体验形象地理解把握辞格。
(一)比喻
比喻,根据联想,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也称譬喻。比喻由四个要素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比喻一般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是使用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犹如”“仿佛”“有如”等比喻词连接。例如:“弯弯的月儿像小船似的挂在夜空中。”还有一种,明喻的比喻词“一样”“似的”“一般”等有时单独放在喻体后面。有时和前面的“像”“如”等结合成“像……似的”“如……一般”等格式。
比喻的重点在于联想,通过联想找到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通过联想借助喻体更形象地理解本体的特征。在教学中我的学生曾说过这样一个比喻句“我就像一只小猫。”这句话乍一看非常的不合情理,但就是通过“小猫”这样的一个喻体我们就能形象的感受到说话学生胆小的特征。当然,我也对这句话作了一点指导改成“我就像一只小猫一样胆小。”这样相对于“我就像一只小猫。”
把本体局限在胆小这一特点之后,表述更加明确。
联想决定了比喻教学的直观性特点。
一年级就有的比喻,因为低年级以形象思维为主,我们就要从句子的学习中认识概念。“蜻蜒像一架小飞机”,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我们可以用玩具飞机和玩具蜻蜒来让他们观察,从直观具体中入手,让学生观察蜻蜓与飞机的相似之处,从而对比喻的表达特色有一个较为直观的理解。再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一定非要说清楚什么是比喻句,我们要突出一个“像”字,知道什么像什么,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小朋友们的小嘴就会七嘴八舌道:“小手像树叉”,“银杏叶像一把把小扇子”,“弯弯的月亮像小镰刀”……这样同学们就从形象中认识了什么叫比喻。
对于我们所要学的修辞手法,在低年级阶段我们采用了直观形象的手法,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也要逐渐从抽象的概念上进行把握,当然这不是说要对概念死记硬背。随着年段的升高我们已知道了哪些句子是什么句,那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相关语句进行归纳,从概念上进行把握,认识了概念我们就能更好的认识哪些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再通过句子进行分析,如:“湖水就像一面镜子”,本体是湖水,喻体是镜子,说湖水是镜子是因为它清,感觉到亮,可在湖水中看到自己,水和镜子本质上是不同的,但却在一点上相似,就是可以照到外物。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辨别比喻句的关键,要看有没有本体和喻体之外,还要看二者是否搭配妥当,是否合理。只有正确掌握了方法,才能够在写作,阅读中运用自如。此外还必须注意,比喻要贴切,形象,新鲜,不落俗套。另外,比喻的目的是帮助读者认识生疏的或一般的事物的特征,所以,一般最好用人所共知的事物作为喻体,不要用生僻的事物作喻体,同时,使用比喻是必须注意褒贬清楚。
(二)夸张
“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一句。这句话与客观存在是明显不符的。能让地球抖动,需要多么强大的力量。在这里我们就要认识什么是夸张。
对于这种句子我们可以先直接认识什么是夸张,它是指为了表情达意,运用远远超过客观事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某事物,造成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意境的修辞方式。主要强调它是远远超过客观现实,但要注意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给人以真实感。当然,我们不能要求还处于形象思维的学生对夸张的含义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引导学生感受。
通过例句和概念的感受,学生对夸张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了。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夸张这一辞格进行表述了。夸张,在学生的日常表达中是有一定基础的:在进行表述时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性,有些人会有意无意地夸大,很多人称这种行为为“吹牛”“讲大话”。“吹牛”“讲大话”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吹牛”“讲大话”,来进行夸张的表述练习必将事半功倍。
在这样的练习中,我发现学生的很多夸张句令人惊异,下面两句就是其中代表:①我现在饿得可以吃完一头大象。②天气太热了,热得我身上的肉都被烤熟了。③在这指头宽的小路上,我走一步摔了三跤。
(三)拟人
相较于夸张,拟人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一种辞格。但是如果理解透彻之后,拟人又会是学生最喜欢运用的一种辞格。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说,拟人也是最能提高其语言表现力的辞格之一。
引导学生理解拟人句,重点在于强调物与人的区别,然后通过人的特性感受物的特点。比如,“星星眨着眼。”非常简单的一个拟人句。只要学生明白“眨眼”是属于人(或者是有生命的物)的特性,那么学生通过比较,自然能感受到这样的表达目的在于展现星星闪烁的活泼与美丽。
拟人这一辞格的重要特点是想象。只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给没有生命的物赋予无穷的生命力。拟人句的运用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好方法。在想象的天空下,学生可以看到现实的世界会更加充满诗意和童话,同时他们的视野也可以前所未有地开阔。这正是教育应该保有的童真。
(四)借代
作为一种常用的辞格,借代指的是不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换名”。借代的主要方式有四种,分别是: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本体,具体代抽象和局部代整体。
在小学阶段关于借代最常见的一个句子就是以“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如“操场上,一群红领巾正在愉快地玩耍。”当然引导学生理解“红领巾”之于“少先队员”的关系,在回过头来看句子:“红领巾”“玩耍”,句子是不难理解的。借代的学习关键在于学生联想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发挥。当然,借代的运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归纳总结能力。
关于借代还有一个使用更为广泛的句式:用“毛主席”代指“钱”。这个句式流传之广,应该说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都听到过。借代辞格教学,使用这一素材自然也能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细节,积累知识。
二、关于修辞教学的一点补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这样说:“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习修辞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标是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什么是语文能力,简单的说:让学生能更准确的解读文本,更明确地表达所思所感的能力。如果我们人为地将文本割裂开来,机械的学习修辞,练习不同修辞手法的表达方法。那么老师教起来会很累,学生学起来会更累。语文的学习最终将只是剩下写、背。而语文的人文性将会消失殆尽,更不用说感受语文的美,用语文的美熏陶人、感染人了。
在上面提到的关于几种修辞手法的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从不会单独的进行。在这里按照不同的修辞手法分开来说的主要目的在于表述我对于修辞教学的体会。修辞应该是贯穿于课文的理解中的感受美的过程,正如修辞的存在是为了表达作者强烈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作为作家的独有技能加以展示的。因此修辞教学的最好时机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修辞正是给予学生启发的良药。
修辞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修辞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我们忽视了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教学,那么,可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会成功的:学生的阅读会遭遇无数的障碍,学生的表达也会失去应有的色彩与童真。这是我关于修辞教学的一点思考,分享在这里,希望能为小学语文教学进步出一点力。
- 【发布时间】2018/4/3 8:23:54
- 【点击频次】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