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语文阅读教学小练笔的切入
【关键词】 阅读教学;小练笔;切入;
【正文】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小练笔的环节是一种综合性练习。这种练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兼具语言外化表达和习作内化积累的功能,并真正的将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有效途径。
重阅读,轻作文;重习作,轻练笔。这是我们审视现行人教版教材习作安排和练笔安排得出的印象。若走进我们的语文常规课堂,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小练笔却并不多见,充其量也就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偶尔一见,就是为了走走形式而已。阅读教学中切入课堂小练笔,目前在老师们中间存在两种不正确的观点或做法:第一觉得练笔是作文课上的事,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会冲淡阅读教学;第二每课必练,一文数练,不分真假实空,不管深浅喜厌,将练笔进行到底。持有第一种观点的老师没有认识到缺少平时的积累,作文就会出现“无病呻吟、无米之炊”的现象,再者说,课堂练笔不仅不会冲淡课堂,而且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能积累相关的阅读体验,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持有第二种观点的老师错把语文练笔当成了课堂的一种模式,一种套路,这样的做法不但无法让语文阅读课堂的小练笔有真正的收获,同时也会真正的拖阅读教学的后腿。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课堂小练笔无疑是一种让学生获得方法的有效途径,而这种训练途径的关键就是要找好切入点。好的课堂小练笔切入点,应该是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创作的平台。
那么,如何把握课堂小练笔的切入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透过文字表面,走进人物内心。
有些课文,从文本内容表面看不到什么,但是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其实在文字的背后,还有着更深层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挖掘。
例如,在教学台湾作家琦君的《春酒》时,教师设置音乐背景,创设一种淡淡的略带伤感的情感氛围,让学生配乐朗读全文,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一浪。当学生读到课文结尾“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时,他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深深融入到作者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中,体会到了作者对于“八宝酒”的深深怀念。此时,教师让学生写一写课文结尾处,作者的真实感受。这样的练笔,不但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了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且此时的学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我手写我心”,这是作文的真谛。
二、填补课文留白,充实文本内容。
我们的教材中,有的课文部分内容写得较为简略,其实是叙述描写留有空白,尤其是古诗。我们讲,简略和空白是文章的剪裁艺术,而填补和充实则是练笔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
记得在教学老教材《古诗两首》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当讲到“漫卷诗书喜欲狂”时,为了让学生把“喜欲狂”这个词理解得更饱满,更丰富。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喜欲狂”那是一种怎样的行为,大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收复他的家乡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我让同学们拿起笔,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写。有同学这样写道:“杜甫猛得将手中的诗书往天空中一扔,大声叫道:‘我终于可以回家啦!我终于等到这一天啦!’”看,在学生的笔下,杜甫俨然成了一个疯狂的孩童!还有的同学这样写:“杜甫刚刚听到这一个消息,顿时怔住了。泪水喷涌而出,霎时间打湿了衣襟。他一手抱起孩子,一手拉着妻子的手,疯狂跑向屋外。”还有孩子这样写道:“杜甫一把拿起酒壶,大口大口地喝着酒。唱啊跳啊!”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对“喜欲狂”的理解还原成具体可感的情境,丰满了杜甫真心爱国的形象,丰富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作者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这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或很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空间。作为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留白,让学生将课文中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充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朗。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运用发散思维,加深文本理解。
有些课文中隐藏了某些关键语句,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放大,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记得在某本杂志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课堂实录。有位老师在教学《范进中举》(第二课时),通过精心研读课文,该教师将本课时的目标定为:感知胡屠户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达到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的方法。为凸显活动的主题,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基层上,该教师精心设计了七分钟的练笔。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第四个环节: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就在胡屠户刚笑咪咪的走出范进家门,没多久,来了四报说,前三报弄错了,中举的不是他的女婿范进,而是邻村范进。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请你展开合理想象,续写故事,不少于200字。”该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通过这个练笔,学生对胡屠户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范进中举》学生练笔事例:
胡屠户破门而入,凶神恶煞一般,吼道:“我早知道你是个无用之人,妄想考取举人,丢人现眼呀。你看你就是个窝囊废,没用的家伙,下半辈子别再来找我!”说完,掉头就走,走时还把范进家门口的簸箕踢飞了。相邻们也来到范进家,夺走先前给的东西。张乡绅的爪牙到范进家见范进拿不出先前的银两,一阵乱摔,险些把房子拆了。范进像掉了魂的木头人,两眼呆滞,脸色发窘,他的嘴唇颤抖着,想说什么,却又没说出口……
四、拓展思维空间,领略优美意境。
在新课标的语文教材古诗词的课后练习中,细心的语文老师会发现,经常有这样的题目,让我们把一首古诗编写成一个小故事。这种小练笔,把握好了,既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又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学生大都是非常喜欢的。
如:《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杰出的散文作曲家。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的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到底能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呢?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请展开想象,用诗意的语言,将这首诗改写成200左右的短文。通过练习,我们可以肯定当学生对这篇经典诗歌的意境有了身临其境的理解感受时,理解“断肠人”的心境也就水到渠成了。
有一位学生写的非常出彩:
离家远行的我,已有几载未见家人。一个个春夏秋冬,早已在我脸上刻满了再也抹不去的皱纹。
又一个秋天到来了!夕照下的枯藤缠绕在老树上,欺凌的鸣叫使我抬头四望,原来是两只寒鸦立在枝头,难道他们在召唤自己的孩子归巢?
路边潺潺的溪流,不远处是一座小桥架在小溪上,桥那边有一个村庄,家家户户都在生活做饭,一缕缕炊烟,缓缓升向高空,侧耳倾听,村庄里的人家,还时不时地传出欢乐的笑声。
西风劲吹,落叶纷飞,只有我牵着一匹疲惫无力的老马,行走在古老的道路上。我何时才能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面对这一切的景物,我却只有心烦意乱。牵着马继续前行,耳畔的笑声,这温馨的画面并不属于我,因为我来自远方,我只是匆匆过客……
今夜,我该投宿何处?明日,我又将去向何方?也许明日就能回家,也许注定浪迹天涯。不知不觉,眼角已有一行浊泪流下……
这样的想象文章,内容虽然有些凄凉,但是学生练笔环节的设计,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思维意境中的优美。这种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习作材料,不失为一个良好的训练契机。
五、延伸想象空间,续写课文结尾。
有许多课文的结尾处,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故事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合理延伸。
鲁迅的经典文章《孔乙己》,写的是旧中国处于社会底层的读书人悲惨的形象。课文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孔乙己的死活并没有人关心,他被别人记起的惟一理由是他还拖欠酒店老板的十九个钱。面对如此冷漠的人们,作者心灵深处发出了呐喊。课文教学到这里,我给学生们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以孔乙己离开酒店以后”为题,给小说续写孔乙己的结局,要求,写出孔乙己悲惨的命运,同时也要符合孔乙己的性格。
练笔环节中,有的学生运用细腻的描写,刻画了孔乙己回家后悲惨的形象;还有的学生运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构思,写孔乙己在临死前看到自己中举了,咸亨酒店里的那些人们都来登门道贺……这样的练笔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水平,而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叶圣陶先生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我们的教材是编者经过筛选的中外精品文章,无论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是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教材。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典范作用,凭借课堂小练笔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课堂小练笔的切入时机的把握与提高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只要教师在解读教材方面多下一点功夫,就会找到开展课堂小练笔训练适当的切入点。只有经常进行这方面读写结合的训练,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并有效拓展学生的写作资源,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真正提高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西教育史》 [海外中文图书] 洪祥编著
[2]《教海漫记》 [中国矿业出版社] 于永正著
[3]《叶圣陶教育文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叶圣陶 刘国正编著
重阅读,轻作文;重习作,轻练笔。这是我们审视现行人教版教材习作安排和练笔安排得出的印象。若走进我们的语文常规课堂,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小练笔却并不多见,充其量也就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偶尔一见,就是为了走走形式而已。阅读教学中切入课堂小练笔,目前在老师们中间存在两种不正确的观点或做法:第一觉得练笔是作文课上的事,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会冲淡阅读教学;第二每课必练,一文数练,不分真假实空,不管深浅喜厌,将练笔进行到底。持有第一种观点的老师没有认识到缺少平时的积累,作文就会出现“无病呻吟、无米之炊”的现象,再者说,课堂练笔不仅不会冲淡课堂,而且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能积累相关的阅读体验,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持有第二种观点的老师错把语文练笔当成了课堂的一种模式,一种套路,这样的做法不但无法让语文阅读课堂的小练笔有真正的收获,同时也会真正的拖阅读教学的后腿。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课堂小练笔无疑是一种让学生获得方法的有效途径,而这种训练途径的关键就是要找好切入点。好的课堂小练笔切入点,应该是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创作的平台。
那么,如何把握课堂小练笔的切入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透过文字表面,走进人物内心。
有些课文,从文本内容表面看不到什么,但是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其实在文字的背后,还有着更深层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挖掘。
例如,在教学台湾作家琦君的《春酒》时,教师设置音乐背景,创设一种淡淡的略带伤感的情感氛围,让学生配乐朗读全文,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一浪。当学生读到课文结尾“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时,他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深深融入到作者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中,体会到了作者对于“八宝酒”的深深怀念。此时,教师让学生写一写课文结尾处,作者的真实感受。这样的练笔,不但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了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且此时的学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我手写我心”,这是作文的真谛。
二、填补课文留白,充实文本内容。
我们的教材中,有的课文部分内容写得较为简略,其实是叙述描写留有空白,尤其是古诗。我们讲,简略和空白是文章的剪裁艺术,而填补和充实则是练笔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
记得在教学老教材《古诗两首》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当讲到“漫卷诗书喜欲狂”时,为了让学生把“喜欲狂”这个词理解得更饱满,更丰富。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喜欲狂”那是一种怎样的行为,大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收复他的家乡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我让同学们拿起笔,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写。有同学这样写道:“杜甫猛得将手中的诗书往天空中一扔,大声叫道:‘我终于可以回家啦!我终于等到这一天啦!’”看,在学生的笔下,杜甫俨然成了一个疯狂的孩童!还有的同学这样写:“杜甫刚刚听到这一个消息,顿时怔住了。泪水喷涌而出,霎时间打湿了衣襟。他一手抱起孩子,一手拉着妻子的手,疯狂跑向屋外。”还有孩子这样写道:“杜甫一把拿起酒壶,大口大口地喝着酒。唱啊跳啊!”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对“喜欲狂”的理解还原成具体可感的情境,丰满了杜甫真心爱国的形象,丰富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作者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这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或很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空间。作为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留白,让学生将课文中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充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朗。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运用发散思维,加深文本理解。
有些课文中隐藏了某些关键语句,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放大,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记得在某本杂志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课堂实录。有位老师在教学《范进中举》(第二课时),通过精心研读课文,该教师将本课时的目标定为:感知胡屠户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达到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的方法。为凸显活动的主题,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基层上,该教师精心设计了七分钟的练笔。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第四个环节: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就在胡屠户刚笑咪咪的走出范进家门,没多久,来了四报说,前三报弄错了,中举的不是他的女婿范进,而是邻村范进。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请你展开合理想象,续写故事,不少于200字。”该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通过这个练笔,学生对胡屠户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范进中举》学生练笔事例:
胡屠户破门而入,凶神恶煞一般,吼道:“我早知道你是个无用之人,妄想考取举人,丢人现眼呀。你看你就是个窝囊废,没用的家伙,下半辈子别再来找我!”说完,掉头就走,走时还把范进家门口的簸箕踢飞了。相邻们也来到范进家,夺走先前给的东西。张乡绅的爪牙到范进家见范进拿不出先前的银两,一阵乱摔,险些把房子拆了。范进像掉了魂的木头人,两眼呆滞,脸色发窘,他的嘴唇颤抖着,想说什么,却又没说出口……
四、拓展思维空间,领略优美意境。
在新课标的语文教材古诗词的课后练习中,细心的语文老师会发现,经常有这样的题目,让我们把一首古诗编写成一个小故事。这种小练笔,把握好了,既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又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学生大都是非常喜欢的。
如:《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杰出的散文作曲家。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的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到底能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呢?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请展开想象,用诗意的语言,将这首诗改写成200左右的短文。通过练习,我们可以肯定当学生对这篇经典诗歌的意境有了身临其境的理解感受时,理解“断肠人”的心境也就水到渠成了。
有一位学生写的非常出彩:
离家远行的我,已有几载未见家人。一个个春夏秋冬,早已在我脸上刻满了再也抹不去的皱纹。
又一个秋天到来了!夕照下的枯藤缠绕在老树上,欺凌的鸣叫使我抬头四望,原来是两只寒鸦立在枝头,难道他们在召唤自己的孩子归巢?
路边潺潺的溪流,不远处是一座小桥架在小溪上,桥那边有一个村庄,家家户户都在生活做饭,一缕缕炊烟,缓缓升向高空,侧耳倾听,村庄里的人家,还时不时地传出欢乐的笑声。
西风劲吹,落叶纷飞,只有我牵着一匹疲惫无力的老马,行走在古老的道路上。我何时才能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面对这一切的景物,我却只有心烦意乱。牵着马继续前行,耳畔的笑声,这温馨的画面并不属于我,因为我来自远方,我只是匆匆过客……
今夜,我该投宿何处?明日,我又将去向何方?也许明日就能回家,也许注定浪迹天涯。不知不觉,眼角已有一行浊泪流下……
这样的想象文章,内容虽然有些凄凉,但是学生练笔环节的设计,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思维意境中的优美。这种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习作材料,不失为一个良好的训练契机。
五、延伸想象空间,续写课文结尾。
有许多课文的结尾处,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故事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合理延伸。
鲁迅的经典文章《孔乙己》,写的是旧中国处于社会底层的读书人悲惨的形象。课文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孔乙己的死活并没有人关心,他被别人记起的惟一理由是他还拖欠酒店老板的十九个钱。面对如此冷漠的人们,作者心灵深处发出了呐喊。课文教学到这里,我给学生们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以孔乙己离开酒店以后”为题,给小说续写孔乙己的结局,要求,写出孔乙己悲惨的命运,同时也要符合孔乙己的性格。
练笔环节中,有的学生运用细腻的描写,刻画了孔乙己回家后悲惨的形象;还有的学生运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构思,写孔乙己在临死前看到自己中举了,咸亨酒店里的那些人们都来登门道贺……这样的练笔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水平,而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叶圣陶先生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我们的教材是编者经过筛选的中外精品文章,无论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是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教材。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典范作用,凭借课堂小练笔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课堂小练笔的切入时机的把握与提高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只要教师在解读教材方面多下一点功夫,就会找到开展课堂小练笔训练适当的切入点。只有经常进行这方面读写结合的训练,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并有效拓展学生的写作资源,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真正提高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西教育史》 [海外中文图书] 洪祥编著
[2]《教海漫记》 [中国矿业出版社] 于永正著
[3]《叶圣陶教育文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叶圣陶 刘国正编著
- 【发布时间】2018/4/3 8:31:59
- 【点击频次】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