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精心设计作业,立足学生发展

 

【作者】 次仁卓玛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查务乡中心小学

【摘要】 教学实践表明: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敌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而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题海”泛滥成灾,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效益低,作业质量差、数量多,缺乏典型性。做过的原题再来考试学生还是做不出来,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师又要实施“题海”战,导致学生感觉作业越来越多,教师感觉学生越来越难教。这样师生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作者根据科学的学科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在轻负高质要求下要科学设计作业,立足学生发展。

【关键词】 初中科学作业;有效性;作业设计 ;
【正文】一、审视作业现状
  (一)作业的重要性。
  由于科学学科的特殊性,浙江省科学学科在升学考试中总分是180分,其整个学科在初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作业布置上可能存在误区,作业布置内容、形式单一,全体学生都做同样的习题同样的量,缺乏趣味性、多样性、多元性和层次性。于是,这样学生做作业就会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学生做起来很轻松,所有习题都会做,感觉无味;还有一部分学生做作业做起来很吃力,大部分习题不会做,因而对作业产生畏惧心理。最终作业的重要性更无法真正体现。
  (二)作业的可接受量。
  很多老师认为,作业环节体现教学巩固性,是延长教学时间的重要手段,大量布置作业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以致“题海战术”一度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长此以来,出现了“一多”“二假”“三无效”的情况:“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要被大量形形色色的练习册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草草应付,只追求答案;“三无效”指学生做作业,教师批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微。一种情况最常见:学生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做了交给老师完事,老师批改之后就学生从来不管错误的习题,考试的时候遇到原来做过习题一样不会做。甚至有更严重的情况出现,即学生应付不了,干脆开始不做不交作业,造成了一些学生对学科完全失去信心。
  (三)作业成为虚无摆设。
  我在对近几年来听课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喜欢布置低水平的作业,其中“强化”作业、“抄写笔记”作业、“划划背背”作业出现的次数最多。而高水平的作业中,“想象型”作业,“收集证据、解决问题、演绎和推理”作业,以及“应用型”作业出现的次数较少。总的情况是,低水平作业量要远远高过高水平作业量,而且比例还相当悬殊。这样学生为应付老师而完成作业,作业就成了没有实效的虚无的摆设。
  (四)作业的易难度。
  在布置一些较复杂的学习任务时,如果教师没有对作业意图给予一定的提示、点拨和剖析,就可能会因难度过大,超过学生的认知负荷,成为学生“负担”,出现无效作业。
  当然,这些因素在影响作业的有效性时,哪种影响最为突出,哪种影响比较轻微,在学生完成作业时的实际情形怎样,如何指导教学实践,都需要去摸索,去研究。
  二、概念界定
  高质:所谓高质是指以智育为基础的全面的质量观,即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注重学生智育发展,因为它是学生和谐发展的基石,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不发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也就是意味着我们在抓教育质量的同时,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健全。
  轻负:所谓轻负是指学生学业负担适当,即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在学生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在学生乐于接受的范围内的学业负担。它包括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高质与轻负的辩证关系:高质量与轻负担并不矛盾,适当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从重复机械的作业中解放出来,参加第二课堂,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不影响学业,反而会使学生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健康的身体、良好积极的心态去学习,会进一步促进学业的进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作业设计的策略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的改革也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学生素养的提升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轻负担”目的,其实是为了寻求“高质量”的结果。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看似矛盾实则含义深刻的“高质量”问题呢?我的体会是:应从作业的有效性着手。
  (一)挖掘作业功能,激发兴趣性。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业内容的选择应从精、新、活、近等方面入手。
  1.求精——依据命题要求,编撰精选练习作业。
  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应重视科学课程本身所蕴含的德育要素,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与其他课程及各教育环节一起,共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基础。
  科学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科学素养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平时设计作业时应注重这些要求,做到原创、科学,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以及《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分层次分批次布置作业,使得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完成作业。如果所有学生作业都一样,有一部分学生很轻松快速就能完成起不到做作业的目的。
  2.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单调乏味的学习,不但使学生疲劳,而且会产生厌倦心理和抵触情绪。所以,兴趣也是学生完成作业的内驱力。由此可见,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应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
  比如在讲完溶液pH测定后,我发给每个学生几张pH试纸,要求学生回家测出感兴趣的物质的酸碱度并记录。在所交作业中,学生所测物质五花八门,有牙膏、酱油、食醋、西瓜、水、唾液,等等。学生通过作业的完成不仅学习了化学知识,而且充分认识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比起低水平,简单机械的作业,这样有复杂矛盾冲突的作业就真正起到了落实新课标,延伸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有实效的作业。
  3.求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作业”中体会协作的重要性。
  由独立走向合作,是作业改革的必然趋势。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学生在一起合作融洽,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同时,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互助、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又能够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这种合作的意识和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既然倡导学生合作性作业,教师就要考虑完成作业的方式。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也可以允许学生自由结对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寻求同伴、家长、教师的帮助。从策略上,教师多布置一些研究性作业,也就是学生不容易独立完成的,迫使他们寻求他人合作。
  (二)因人而异,作业层次化。
  学生在个性、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设计分层次作业,要求教师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主张量力而行,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着手,致力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设计分层次作业,符合因材施教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个性化发展。为避免出现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现象,可采取分层布置作业的措施,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学习能力弱、学习能力中等和学习能力强三个不同层次的组。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自己应先做一遍,尽量做到难易要适度,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本,作业的难度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准,设计要有梯度,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的题目。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学生作业应因人而异。布置的作业分成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的比例为7:2:1;在向学生布置作业时,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的作业范围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分层的作业激起学生的挑战性、好胜心,让学生向难的题目发起挑战,激起学生不服输的劲头。分层作业一定要持之以恒。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教师虽然在备课时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大量精力去准备和去考虑,但实际授课时也不可能总是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而作业的布置却比较容易做到分层次。对班级中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布置一些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需要独立思考的题,布置一些发散求异的题;对中等生要加强基本训练、夯实基础知识,注重布置一些有所提高、程度适中的题目,逐步提高他们的解题水平;对平时作业有困难,经常要在别人帮助下才能完成(包括抄袭他人作业)的学生,则可布置一些通过翻书就能找到答案、依样画葫芦的题目,以便他们熟悉最基本的知识。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应持有一种“抢救”的态度,以满腔热情耐心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地对他们进行辅导,那么全体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
  (三)创新思维,作业探究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重中之重,作业的探究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1.老问题新问法,激发探索兴趣。
  许多常规性问题换一个问法,不仅可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而且可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标突出的一个特点。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课标的这一要求,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教学内容。探索性作业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利用身边器材探索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研究性学习能力,将物理学习从课堂不断向课外、家庭、社会延伸。如学习了“平面镜”一节内容后,可要求学生对下一节内容“球面镜”成像的特点作探究,找出凸面镜、凹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学习“透镜”一节内容前,让学生找一副老花镜和一副近视镜探究它们的异同。检查作业时,学生的答案归纳如下:老花镜和近视镜的相同点:①他们都是用透明物体做成的,如玻璃、树脂、水晶石等;②他们的外形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③他们的作用是相同的:矫正视力。但是,近视眼应戴近视镜,远视眼应戴远视镜,如果带错了,就看不清物体。老花镜和近视镜的不同点:①用手摸时,能感到老花镜中央厚,边缘薄,近视镜中央薄,边缘厚。②用老花镜靠近课本看课本上的字,会看到正立、放大的字,老花镜离课本远些,通过它能看到倒立、缩小的字;用近视镜看课本上的字,无论远近都只能看到正立、缩小的字。③把老花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在白纸上能得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把近视镜正对着太阳光,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白纸上得到的是比镜片还大的光斑。收到这样的作业,教师能不欣慰吗?学生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基础,为新课的学习铺平了道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2.找出学生最常见的错题,进行分析整理。
  在教学中,教师最不理解的是,明明已讲过的问题,为什么还是一错再错;当时会做的题目为什么过一段时间再碰上就又不会做了,于是我尝试在教学中布置“错题式”作业。所谓的“错题式”作业,就是教师利用学生身边最常见的错误――错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整理找出错误原因,制定策略并积极开展有效的训练,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最终达到“轻负高质”和“人本回归”的目的。以下是“错题式”作业实施的步骤。
  学生每人先准备好一本错题本,然后把一周中的科学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以及阶段测试中经常出现的错题,摘录下来并分类型整理。具体可以分为:因概念不清或概念模糊所引起的错误;因审题不好所引起的错误。学生整理后针对自己的典型错误,有的放矢地选择2―3题加以巩固。有些学生刚开始面对自己的错误不会分类,这时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同学之间进行指导帮助。
  • 【发布时间】2018/5/3 17:07:44
  • 【点击频次】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