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新课程下如何建构有效数学课堂

 

【作者】 陈 卉

【机构】 广西陆川县古城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是十分活跃,场面是热热闹闹的。但课后在学生脑海中积淀下来的东西却少得可怜。课堂的效果低下,甚至是无效,究其原因,笔者觉得大致有两方面:一是教师方面,刻意追求“三化”(即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而无视最本质的魅力“数学化”;二是学生方面,仅仅停留在刻板地模仿教师和教材的单一学习方式,学生所学的知识经不起考验,犹如“昙花一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学习的心态浮躁。学生学习的浮躁、动荡、繁杂,已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并成为了有效学习的绊脚石。那么新课程下该如何构建有效课堂呢?
  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当前教学常见这样的情形:为了追求有效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题目和训练,教师拼命赶进度,把原本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占去了,生怕花时间太多,影响了整堂课的效率,其实,这是与有效教学背道而驰的。何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独立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乃是课堂中的精华,把其略去,让学生只会做题,这样的课堂还有什么意义可言?这样学生只能充当操作工,依照老师的思维,按部就班地做,没有自己的思维体验,题目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更谈不上灵活地解题。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经历思考、分析、探究、发现等思维过程。为此,我们应该舍得在课堂上花时间让学生静心思考,让学生经历思考、分析、探究、发现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保障教学的实效,才有可能让有效的课堂产生最大化效应。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道练习:“同学们为玉树灾区献爱心,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
  教学时,我是这样导教导学的:第一步:审题思考,提出猜想。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思考,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猜想(学生提出了三种猜想)。第二步: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设问: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想,到底谁是正确的?请你们先独立思考3分钟,用自己的方法试试,并说说自己的观点。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有的在本子上画图,有的在计算,有的用纸条折一折、比一比。第三步:小组交流,互相倾听。把自己的思考的结果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要求同学发言时,其他的同学要认真倾听,有什么不完整的地方,在发言完毕后进行补充;第四步:形成共识,深刻理解。由于有了刚才的思考、交流、讨论,同学们清楚认识了自己的猜测有的是正确的,有些还不完整,从而对问题有了正确、完整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印象深刻。
  二、问题设计富有思维价值和深度
  目前的课堂大多还是一问一答模式,但所达到的效果迥然不同。这关键取决于老师提问的质量。我们老师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怕孩子们听不懂,听不明,为此,总把问题设计得坡度很小,甚至整堂课都是一问一答式,试想一堂课下来得到了怎样的训练?教师的思维无形代替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成了一个不会思考的“容器”。为此,教师不应把问题设计得过碎过细,不要担心课堂上出现短暂的“沉默”,和学生思维暂时的“短路”,而应考虑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把多个小问题,设计成一个富有思维价值的大问题,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让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更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适应后续具有一定思维难度的学习。
  三、“脑手联动”静心体验学习过程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再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我们在听数学课时,经常感觉到:老师讲得太多,扶的太多,包办得太多,学生的思维严格地限制在老师的思维框架里,学生成为一个容纳知识的“容器”。学生唯师、唯书、唯上,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更谈不上自己的自主探究。为此,需要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去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课堂要突出思维含量,以达到“脑指联动”。
  笔者观摩了一位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面积的应用”,其中有一道练习:希望小学庆祝“六.一”儿童节,把一块长11米,宽1.6米的长方形红布,做成底为0.72米,高为0.3米的直角三角形小旗,问可以做多少面?
  初看,闪念间也许会认为:只要算出红布的面积和直角三角形小旗的面积,再看红布的面积里包含几个直角三角形小旗的面积,就可做多少面。这样的“直觉思维”虽然是错误的,但这正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急于讲解操作,而是留有余地,让学生静心思考,然后可以进行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归类,在意见出现分歧时,教师梳理学生的这两种意见,启发提问:你支持谁的观点,到底怎样呢?请你动手研究一番。有的同学画出长方形,先分割成一个一个长0.72米,宽0.3米的小长方形(边角料去掉),再把每个小长方形沿对角线分割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算出做多少面;有的先算出长方形的长包含几个0.72米,它的宽包含几个0.3米,之后,再算一共有几个小的长方形,把每个小长方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最后算出可做多少面。探究后将前后的思维方法进行对比,去伪存真,揭示问题的根本所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发展了思维,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在面临数学问题时,无思考的操作等于无效,无操作的思考往往很难。两者联动印证了那老句话:“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观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有“根”可寻,有“路”可探。在学中做,做中思,思中求,求中悟的“体验数学”中有效学习,学生方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四、启发引导静心反思学习过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实验操作来主动获取知识,而很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进行反思。其实,知识获取固然重要,但让学生反思知识比采取何种方式、通过任何途径获得知识更有意义。反思可从知识获取的过程、思维活动过程和错误形成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学生心气浮躁,在计算中常常出差错,虽然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要认真仔细地计算,但错误仍然延续、重现,是什么原因呢?我在分析大量个案,又与同科组的老师以及部分学生交流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没有直接告诉显示错误的原因,而让他们重新计算,并发动全班同学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交流,在反思——这种“再体验”学习中得到正确的认识和启示,从中获得再体验的快乐。
  静心思考是学生的最重要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优良的学习品质。当下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静下心来听讲,静下心来做题,静下心来阅读、静下心来反思等习惯。只有养成了静下心来学习的习惯,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实效,才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
  • 【发布时间】2018/5/3 18:03:27
  • 【点击频次】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