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合作学习理论在各学科中的应用探究
【关键词】 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正文】一、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一点,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返回去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除了这些,还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比如说学生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经常缺席等等。当然,这些头疼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教师应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然后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
二、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其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愿望,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安全的心理环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使学生心情愉悦,敢想、敢说、敢问,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2.充裕的时空环境。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3.热情的帮助环境。全班十多个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偏低,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要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4.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三、准确把握小组学习的时间和时机
从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考虑,过多过滥的小组合作,必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造成心理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后果,从而影响小组学习的效果。从教材的重难点处设想,只有科学地选准合作学习的切入点,处理好‘伤十指与断一指“的关系才能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小组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直接影响到小组学习的效果。准确把握小组学习的时机,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要明确。虽然小组学习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习形式,但在有限的课内我们不能随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主要体现在: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力所不能及的问题”(如遇到教材或学习上的难点)时常要小组合作。②在交流探讨过程中因为有多种认识和看法不一致时常要小组合作。③在感悟语言文字规律或人文内涵时,观点或情感出现了偏差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由此可见,目标不明,就易流于形式,也就毫无效率可言了。
2.时机要得当。①在突破重难点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的重点往往是难点,学生只要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才可以完成,对重难点的问题,学生独立学习时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相当数量的中上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半信半疑,没有十分把握;中下程度的学生大多一知半解,甚至无从下手,学生独立现象出现后,转入小组合作,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思路明确了,学习中也体现到成功的喜悦。②在解决学生质疑问难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助于确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学生自读课文时,尤其时初读某个章节、段落时,往往会提出疑问。这是,教师要从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筛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交付小组讨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穿针引线的教学形式,大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③当问题具有不确定性时,组织小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强化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自主地发展,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学生特别注重教师及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上,要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强化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1.改变评价对象,由对单个学生的评价转为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根据一定的标准,班级可实行一日一考核,一周一总结,选出l-2个红旗小组,给予该组每名成员奖励,让学生意识到集体的成功来自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体会到个人与集体、他人息息相关,从而提高他们对合作的内涵和价值的认识,激发他们合作的热情。
2.改变评价主体,由教师作出评价转为小组自评,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师组织小组自评,各小组总结经验,明确目标,共同制订出本组今后的活动方案。在这个小组自评过程中,学生将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审视,意识到每个人在小组集体中的作用,意识到集体的事需要大家的合作,意识到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合作内涵与价值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合作情感和坚定的合作意志。
总之,在各学科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目标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只有让学生在轻松和谐、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一个学生才能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发挥个体最大潜能,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进而健全人格、形成团队精神。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一点,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返回去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除了这些,还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比如说学生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经常缺席等等。当然,这些头疼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教师应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然后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
二、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其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愿望,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安全的心理环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使学生心情愉悦,敢想、敢说、敢问,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2.充裕的时空环境。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3.热情的帮助环境。全班十多个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偏低,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要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4.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三、准确把握小组学习的时间和时机
从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考虑,过多过滥的小组合作,必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造成心理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后果,从而影响小组学习的效果。从教材的重难点处设想,只有科学地选准合作学习的切入点,处理好‘伤十指与断一指“的关系才能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小组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直接影响到小组学习的效果。准确把握小组学习的时机,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要明确。虽然小组学习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习形式,但在有限的课内我们不能随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主要体现在: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力所不能及的问题”(如遇到教材或学习上的难点)时常要小组合作。②在交流探讨过程中因为有多种认识和看法不一致时常要小组合作。③在感悟语言文字规律或人文内涵时,观点或情感出现了偏差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由此可见,目标不明,就易流于形式,也就毫无效率可言了。
2.时机要得当。①在突破重难点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的重点往往是难点,学生只要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才可以完成,对重难点的问题,学生独立学习时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相当数量的中上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半信半疑,没有十分把握;中下程度的学生大多一知半解,甚至无从下手,学生独立现象出现后,转入小组合作,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思路明确了,学习中也体现到成功的喜悦。②在解决学生质疑问难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助于确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学生自读课文时,尤其时初读某个章节、段落时,往往会提出疑问。这是,教师要从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筛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交付小组讨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穿针引线的教学形式,大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③当问题具有不确定性时,组织小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强化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自主地发展,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学生特别注重教师及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上,要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强化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1.改变评价对象,由对单个学生的评价转为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根据一定的标准,班级可实行一日一考核,一周一总结,选出l-2个红旗小组,给予该组每名成员奖励,让学生意识到集体的成功来自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体会到个人与集体、他人息息相关,从而提高他们对合作的内涵和价值的认识,激发他们合作的热情。
2.改变评价主体,由教师作出评价转为小组自评,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师组织小组自评,各小组总结经验,明确目标,共同制订出本组今后的活动方案。在这个小组自评过程中,学生将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审视,意识到每个人在小组集体中的作用,意识到集体的事需要大家的合作,意识到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合作内涵与价值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合作情感和坚定的合作意志。
总之,在各学科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目标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只有让学生在轻松和谐、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一个学生才能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发挥个体最大潜能,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进而健全人格、形成团队精神。
- 【发布时间】2018/5/3 18:12:24
- 【点击频次】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