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利于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有效地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枯燥地听老师讲解转变为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能让他们有效地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上。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题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获取知识
例如,对一年级的儿童来说,运用观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的图片的方式,可能就不如让他们去触摸这些形状卡片的方式,但如果是让儿童自己用小棒去搭建这些图形,效果可能会更好。而到了稍高年级的儿童,他们的几何学习开始涉及较多的抽象性,因此,就更需要通过操作来帮助他们形成对图形性质的认识。例如,他们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认识,就是通过“数面积纸”的方式,利用比较而获得的。而他们学习平等四边形、梯形或三角形等的面积计算方法,则是通过对图形的割补来推得的。
又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让学生分别画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请大家把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量出来并加起来看看。学生经过认真测量和计算,发现三个内角的和是800。接着,我让学生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涂上相同的颜色并把三个角中的两个剪下来,指导学生把两个角和第三个内角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什么角?结果每个学生都拼成了一个平角。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得出:任何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其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因为平角180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图形”之内容向来是教师觉得学生最难理解、最难掌握的知识,其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学生对直观的依赖性较强,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往往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图形,要形成理解还比较困难。其次是在学习中,尤其是在最初的几何学习中,常常将图形的直观原形与图形形状的名称联系起来观察,忽视图形的所有组成部分的特征。因此,在数学有关空间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参与到知识获得的全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六年级圆柱的认识及圆柱的表面积教学中,我打破常规,打破教材的编排体例,课前布置学生准备相同规格的卡纸,胶带,剪刀,也不告诉学生要干什么。课堂上,我让学生拿出其中的一张长方形的卡纸,先让学生沿长边对折,然后让学生拿出圆规在对折后的卡纸在靠折线的一边画一个直径是10厘米的圆,再让学生用剪刀剪下两个圆,并观察两个圆的大小(两个圆的大小一样)。之后,我让学生算出这两个圆的周长写在卡纸上。接着,我提出一个问题:现在,我们要用另一张长方形的卡纸卷起来将这个圆片围住,围住圆片的这一边的长度应该是多少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动手用卡纸去围住剪好的圆片。发现用短的一边去围则围不完,用长的一边去围,围住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呢?学生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只要把长边围了多余的部分剪掉就行(学生剪时强调要沿垂线剪)。学生剪完后,让学生量一量剪好的卡纸的长边,发现大约是31.4厘米。跟圆的什么相等呢?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跟圆的周长相等。下一步,我没有急着让学生拼出圆柱,而是先让学生分别计算出两个圆,一个长方形卡纸的面积写在对应的卡纸上。最后,我才带着学生观察剪好的3张卡纸的形状,再把三部分拼成一个圆柱。这时候,算是水到渠成,我让学生认识了刚才拼成的立体图形就是圆柱。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并讨论以下问题:(1、圆柱由几个面组成?每个面的名称是什么?2、会测量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吗?3、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会算吗?)由于学生参与了学习的整个过程,所以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这些问题学生就能迎刃而解,而且印象深刻。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思考
数学课堂中必须让学生学会的四件事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
数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学科,独立的思考最终获得问题的答案与结论,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而动手操作也能很好地教会学生思考。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提出:“你能和同学一起完成下面的测量和计算吗?①计算《中国少年报》的面积;②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③你还能计算什么面的面积?”几个问题激起学生操作的欲望。
又如,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时,刚开始,我让学生参与到同学之间握手的游戏中来。学生先全班参与并感悟,每个同学都要与其他同学握一次手而没有重复,一共要握多少次手?全班有51名同学,学生在参与中就会发现:第一位同学要与其他50名同学握手,一共握了学习50次,握完后坐下;第二位同学则要与剩下的49名同学握手,那第三位同学呢?学生就会发现握手的次数会依次递减,握手总次数就是50+49+48+47+…2+1。接着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用3件上衣和1条裙子、2条裤子进行搭配,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感觉到有许多种搭配方法,但容易混乱,难以统计。这时,让学生思考: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记住呢?于是,我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再次操作,然后讨论交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最终找出答案。可见,动手操作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操作尝试、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来增加、积累自己的经验,丰富自己的想象。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枯燥地听老师讲解转变为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能让他们有效地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上。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题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获取知识
例如,对一年级的儿童来说,运用观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的图片的方式,可能就不如让他们去触摸这些形状卡片的方式,但如果是让儿童自己用小棒去搭建这些图形,效果可能会更好。而到了稍高年级的儿童,他们的几何学习开始涉及较多的抽象性,因此,就更需要通过操作来帮助他们形成对图形性质的认识。例如,他们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认识,就是通过“数面积纸”的方式,利用比较而获得的。而他们学习平等四边形、梯形或三角形等的面积计算方法,则是通过对图形的割补来推得的。
又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让学生分别画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请大家把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量出来并加起来看看。学生经过认真测量和计算,发现三个内角的和是800。接着,我让学生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涂上相同的颜色并把三个角中的两个剪下来,指导学生把两个角和第三个内角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什么角?结果每个学生都拼成了一个平角。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得出:任何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其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因为平角180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图形”之内容向来是教师觉得学生最难理解、最难掌握的知识,其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学生对直观的依赖性较强,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往往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图形,要形成理解还比较困难。其次是在学习中,尤其是在最初的几何学习中,常常将图形的直观原形与图形形状的名称联系起来观察,忽视图形的所有组成部分的特征。因此,在数学有关空间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参与到知识获得的全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六年级圆柱的认识及圆柱的表面积教学中,我打破常规,打破教材的编排体例,课前布置学生准备相同规格的卡纸,胶带,剪刀,也不告诉学生要干什么。课堂上,我让学生拿出其中的一张长方形的卡纸,先让学生沿长边对折,然后让学生拿出圆规在对折后的卡纸在靠折线的一边画一个直径是10厘米的圆,再让学生用剪刀剪下两个圆,并观察两个圆的大小(两个圆的大小一样)。之后,我让学生算出这两个圆的周长写在卡纸上。接着,我提出一个问题:现在,我们要用另一张长方形的卡纸卷起来将这个圆片围住,围住圆片的这一边的长度应该是多少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动手用卡纸去围住剪好的圆片。发现用短的一边去围则围不完,用长的一边去围,围住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呢?学生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只要把长边围了多余的部分剪掉就行(学生剪时强调要沿垂线剪)。学生剪完后,让学生量一量剪好的卡纸的长边,发现大约是31.4厘米。跟圆的什么相等呢?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跟圆的周长相等。下一步,我没有急着让学生拼出圆柱,而是先让学生分别计算出两个圆,一个长方形卡纸的面积写在对应的卡纸上。最后,我才带着学生观察剪好的3张卡纸的形状,再把三部分拼成一个圆柱。这时候,算是水到渠成,我让学生认识了刚才拼成的立体图形就是圆柱。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并讨论以下问题:(1、圆柱由几个面组成?每个面的名称是什么?2、会测量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吗?3、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会算吗?)由于学生参与了学习的整个过程,所以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这些问题学生就能迎刃而解,而且印象深刻。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思考
数学课堂中必须让学生学会的四件事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
数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学科,独立的思考最终获得问题的答案与结论,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而动手操作也能很好地教会学生思考。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提出:“你能和同学一起完成下面的测量和计算吗?①计算《中国少年报》的面积;②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③你还能计算什么面的面积?”几个问题激起学生操作的欲望。
又如,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时,刚开始,我让学生参与到同学之间握手的游戏中来。学生先全班参与并感悟,每个同学都要与其他同学握一次手而没有重复,一共要握多少次手?全班有51名同学,学生在参与中就会发现:第一位同学要与其他50名同学握手,一共握了学习50次,握完后坐下;第二位同学则要与剩下的49名同学握手,那第三位同学呢?学生就会发现握手的次数会依次递减,握手总次数就是50+49+48+47+…2+1。接着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用3件上衣和1条裙子、2条裤子进行搭配,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感觉到有许多种搭配方法,但容易混乱,难以统计。这时,让学生思考: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记住呢?于是,我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再次操作,然后讨论交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最终找出答案。可见,动手操作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操作尝试、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来增加、积累自己的经验,丰富自己的想象。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 【发布时间】2018/5/3 18:26:34
- 【点击频次】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