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试论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插图;小学语文;教学;
【正文】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与课文内容和韵意相关的精美插图。这些插图或一幅,或多幅,都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与启迪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忽略了插图。其实插图是一种直观的教学工具,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好帮手,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好手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既能看懂插图画面,又能理解插图蕴涵的意义呢,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如果针对插图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插图,激趣入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都十分注重导入新课的这一环节,花样也层出不穷:唱歌、表演、猜谜、讲故事、做游戏,等等,费劲了心思,收效却甚微。其实,课文中的插图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深入解读,精心设计,也一定能带给你“成功的一半”。
如教学《小露珠》时,引导先学生看着课文插图,和小露珠一起与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对话,太阳公公染红了天空,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都那么生机勃勃,最后小露珠渐渐地向空中飘去,一切那么美好,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小露珠可爱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几分钟内对课文就有了整体、形象的认识,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好奇心,使他们更乐于朗读课文、积极思考。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小朋友,一般都对文字不感兴趣,但往往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兴趣盎然。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好插图,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二、利用插图,帮助学习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一年级上册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因此,低年级学段学好汉语拼音是至关紧要的。但要使学生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发准字母的音,又要记住那么多抽象的符号,有一定的难度。况且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且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这个“好朋友”开展识记,降低了识记的难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拼音教学的第一课就有一幅插图,一个胖乎乎、穿着红裙子的小女孩站在河边“aaa”地唱歌,河对岸一只身穿彩衣的大公鸡也“ooo”地对唱,清清的河水里还有一只大白鹅。我在教学拼音的同时让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看着这清新美丽的彩图,学生说话的兴趣特浓,个个因为你没叫他而不服气,有的甚至气鼓鼓的。先开始我让学生说一句、两句,后来我说:“谁能把这幅图编一个故事?”难度提高了,有学生就怕了,举手的人减少。当开始的几个人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编出了一个个好听的故事后,一个个又跃跃欲试,每个学生编了故事后,我们都要进行评价,所以学生一个比一个编得好。最后我让学生回去编给家长听。后来,这看图编故事成了我们课堂上一道甜甜的“点心”,也成了一个经常性的作业,家长反映孩子回家爱说会说了。
三、借助插图,训练识字解词能力
汉字的造字规律告诉我们,汉字的笔画往往与物体的外形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点有利于学生对字形、字义的理解和记忆。虽经历了几千年形体演变,但汉字的部首、结构,总能找到事物形体的影子。所以低年级进行识字写字训练时,首选运用图片辅助教学,处理好从具象(图形)向抽象(文字)的过渡。由于初入学的儿童的认识能力的局限,对于汉字的这种抽象的字形、字音、字义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儿童就可以借助认识实物图形,即可识字。如“北京”、“天安门”这些表示地点的名词,如“碧绿”、“金黄”、“雪白”这些表示实物状态的形容词等等,儿童通过看图即可识字了。由于图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某些字词的理解,用口头语言来叙述难以说清,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掌握。而把课文中的插图利用起来,结合讲解,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授《长城》一课时,理解城台、垛口、瞭望口、射口等词语时,因为学生没有亲眼看到过,讲起来还是不知道,把长城图景对照课文进行理解,不仅弄懂了词义,了解了作用,还把它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四、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观察、说话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教材中那些整幅的配图浓缩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指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画,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图”与“文”两个方面虽然在说明事物上是统一的,但两者又不是同一的。课文通过语言反映客观事物,可以对事物发展的过程作全面详尽的叙述;图画则是通过画面反映客观事物,因而总是局部的、有限的,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跳跃性。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时,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画面的内容作以补充。然后再通过阅读课文对想象加以引证。这样反复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在的想象能力
低年级的小朋友,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看事物缺少条理性,语言表达也不够完整。着眼于以后的阅读和写作的学习,从低年级起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心、有序的观察,并尽可能地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中多创造机会,利用课文中优美的插图,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例如课文《秋游》中有一幅插图,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及同学们在郊外游玩时的欢快的场面。教学中我先出示放大的挂图,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1)秋天的天空是怎样的?(2)农田里庄稼长得怎样?(3)草地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玩得高不高兴?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几个问题,按照从天上到地上,从近处到远处的顺序来观察图画。指导观察插图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把观察、想象到的内容完整有序地表达出来。这又训练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学生练说后,再来学习课文,他们的感触会更加深刻。做到图中有文,文中有图,图文结合。
五、巧用插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大部分都是色彩鲜艳,充满童趣的,这是因为对于才入学不久,学习还没有成为他们自觉要求的低年级小朋友,一般都对文字不感兴趣,但往往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好插图,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时,我就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图中活泼的动物形象,生动的场景一下子调动了孩子的兴趣,大家议论纷纷。看到同学们热情高涨,我便引导提问:小鹿看到狐狸为什么撒腿就跑?小松鼠为什么赶紧爬上树呢?想知道答案吗?那就打开课文好好读一读吧!学生带着兴趣、揣着疑问走进课文,寻找自己的答案。很快课堂上就会小手林立,跃跃欲试的神情绽放在喜盈盈的小脸上,发现“新大陆”的成功感在孩子心中荡漾。
总之,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宝贵资源,教师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它,充分利用好课文的插图,既丰富了课堂,活跃了学生思维,又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何乐不为呢。
一、运用插图,激趣入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都十分注重导入新课的这一环节,花样也层出不穷:唱歌、表演、猜谜、讲故事、做游戏,等等,费劲了心思,收效却甚微。其实,课文中的插图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深入解读,精心设计,也一定能带给你“成功的一半”。
如教学《小露珠》时,引导先学生看着课文插图,和小露珠一起与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对话,太阳公公染红了天空,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都那么生机勃勃,最后小露珠渐渐地向空中飘去,一切那么美好,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小露珠可爱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几分钟内对课文就有了整体、形象的认识,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好奇心,使他们更乐于朗读课文、积极思考。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小朋友,一般都对文字不感兴趣,但往往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兴趣盎然。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好插图,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二、利用插图,帮助学习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一年级上册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因此,低年级学段学好汉语拼音是至关紧要的。但要使学生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发准字母的音,又要记住那么多抽象的符号,有一定的难度。况且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且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这个“好朋友”开展识记,降低了识记的难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拼音教学的第一课就有一幅插图,一个胖乎乎、穿着红裙子的小女孩站在河边“aaa”地唱歌,河对岸一只身穿彩衣的大公鸡也“ooo”地对唱,清清的河水里还有一只大白鹅。我在教学拼音的同时让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看着这清新美丽的彩图,学生说话的兴趣特浓,个个因为你没叫他而不服气,有的甚至气鼓鼓的。先开始我让学生说一句、两句,后来我说:“谁能把这幅图编一个故事?”难度提高了,有学生就怕了,举手的人减少。当开始的几个人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编出了一个个好听的故事后,一个个又跃跃欲试,每个学生编了故事后,我们都要进行评价,所以学生一个比一个编得好。最后我让学生回去编给家长听。后来,这看图编故事成了我们课堂上一道甜甜的“点心”,也成了一个经常性的作业,家长反映孩子回家爱说会说了。
三、借助插图,训练识字解词能力
汉字的造字规律告诉我们,汉字的笔画往往与物体的外形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点有利于学生对字形、字义的理解和记忆。虽经历了几千年形体演变,但汉字的部首、结构,总能找到事物形体的影子。所以低年级进行识字写字训练时,首选运用图片辅助教学,处理好从具象(图形)向抽象(文字)的过渡。由于初入学的儿童的认识能力的局限,对于汉字的这种抽象的字形、字音、字义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儿童就可以借助认识实物图形,即可识字。如“北京”、“天安门”这些表示地点的名词,如“碧绿”、“金黄”、“雪白”这些表示实物状态的形容词等等,儿童通过看图即可识字了。由于图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某些字词的理解,用口头语言来叙述难以说清,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掌握。而把课文中的插图利用起来,结合讲解,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授《长城》一课时,理解城台、垛口、瞭望口、射口等词语时,因为学生没有亲眼看到过,讲起来还是不知道,把长城图景对照课文进行理解,不仅弄懂了词义,了解了作用,还把它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四、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观察、说话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教材中那些整幅的配图浓缩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指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画,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图”与“文”两个方面虽然在说明事物上是统一的,但两者又不是同一的。课文通过语言反映客观事物,可以对事物发展的过程作全面详尽的叙述;图画则是通过画面反映客观事物,因而总是局部的、有限的,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跳跃性。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时,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画面的内容作以补充。然后再通过阅读课文对想象加以引证。这样反复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在的想象能力
低年级的小朋友,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看事物缺少条理性,语言表达也不够完整。着眼于以后的阅读和写作的学习,从低年级起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心、有序的观察,并尽可能地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中多创造机会,利用课文中优美的插图,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例如课文《秋游》中有一幅插图,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及同学们在郊外游玩时的欢快的场面。教学中我先出示放大的挂图,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1)秋天的天空是怎样的?(2)农田里庄稼长得怎样?(3)草地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玩得高不高兴?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几个问题,按照从天上到地上,从近处到远处的顺序来观察图画。指导观察插图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把观察、想象到的内容完整有序地表达出来。这又训练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学生练说后,再来学习课文,他们的感触会更加深刻。做到图中有文,文中有图,图文结合。
五、巧用插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大部分都是色彩鲜艳,充满童趣的,这是因为对于才入学不久,学习还没有成为他们自觉要求的低年级小朋友,一般都对文字不感兴趣,但往往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好插图,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时,我就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图中活泼的动物形象,生动的场景一下子调动了孩子的兴趣,大家议论纷纷。看到同学们热情高涨,我便引导提问:小鹿看到狐狸为什么撒腿就跑?小松鼠为什么赶紧爬上树呢?想知道答案吗?那就打开课文好好读一读吧!学生带着兴趣、揣着疑问走进课文,寻找自己的答案。很快课堂上就会小手林立,跃跃欲试的神情绽放在喜盈盈的小脸上,发现“新大陆”的成功感在孩子心中荡漾。
总之,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宝贵资源,教师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它,充分利用好课文的插图,既丰富了课堂,活跃了学生思维,又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何乐不为呢。
- 【发布时间】2018/5/3 19:43:41
- 【点击频次】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