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作业设计
【关键词】 ;
【正文】 作业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通过练,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新课程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新课程下的作业应当成为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我们应当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作业的设计应当形式多样,并留有思考的余地,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究、体验。不仅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
教师的作业设计,是教师备课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高度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1)、作业设计趣味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趣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做的兴趣,而且做的过程可以加深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其印象深刻。低年级学生厌烦呆板生硬,喜欢生动有趣,作业的趣味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学生只有对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完成作业这一活动之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对作业感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在把握教材(课文)的重难点后,结合学生实际可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作业,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例如: 布置读书的作业,“把课文读一遍给妈妈听”与“回家读一遍课文”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虽然都是读的作业,但换了一种形式,换了一种说法,就可能给学生不同的感觉,学生的重视,自然引起家长的配合。所以我们在布置抄写、诵读作业的时候,不妨多动点脑筋,多花些心思,避免命令式的单一的形式,这样难道我们的教师做不到吗?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发动了储存在学生内心的能量,使学生产生了兴趣。趣味作业能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能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学习的自主性、创造的积极性显而易见。所以语文作业的设计要从学生兴趣出发,针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设计灵活新颖、富有情趣的作业,不断地吸引学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2)、作业设计层次性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造能力得到释放,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教师就必须在“自主”作业上下工夫。
有人片面地认为,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就是“自主性”。这种倾向在低年级尤其突出,为了巩固书本知识教师让学生机械重复地抄、写、背,觉得低年级只能如此,必须如此。其实不然,低年级作业同样应该是训练学生自主性、创造性意识和能力的一块很重要的载体,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发掘教材内涵,创造性地设计作业。
由于小学生在认知、理解、感悟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能搞“一刀切”,以免造成好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受不了”的现象。长此以往,就会使优生对作业丧失兴趣,差生对作业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可尝试把作业设计成“自助餐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喜欢哪项就选择完成哪项。
学完了《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后,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设计以下几种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①读一读:把儿歌读给父母听,让家长评一评你读得怎样。②认一认:认读本文生字词。③写一写:书写本文的生字。④编一编:依照《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格式续编几节儿歌。
又如学完《秋天》,我在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后,可布置学生选择以下一项作业来赞美秋天。1、背诵一首诗。2、唱一首歌。3、画一幅画。4、依据课文,写写眼中的秋天。由于作业难度不一,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学生做起来兴趣盎然。它使我们看到,学生想象的翅膀一旦打开,创新的火花一经点燃,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释放。由此可见,“自主”作业,使学生少了一分勉强,多了一分主动;少了一分无味,多了一分有趣。这样的作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真正的发展,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3)、作业设计实践性
长期以来,教师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但是,小学语文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因此,单一的书写作业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单调的书写工作也常常是一些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做或不完成作业的原因之一。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争取使作业富有创造性,听、说、读、写、做、玩、观都可能成为语文作业,让学生总保持一种新鲜感。使学生不觉得是为完成老师留的作业而被动做作业。我们曾尝试过下列语文实践性作业,学生兴趣盎然,乐做喜学。
1、做资料卡。在学一篇课文之前,布置预习作业搜集课文相关资料做成资料卡,在搜集之前,学生得先会质疑,我要搜集什么?搜集什么的问题解决后,第二个问题马上来了,到哪里去搜集?这时学生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搜集相关资料的渠道是很多的,如可以到图书馆、上网、问周围的人等。从中,学生可以获得多方面的锻炼。
2、排演课本剧。对于一些思想教育性很强,故事生动的文章,可以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成课本剧。学生编课本剧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的很好的机会。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自制一些简单道具,为了表现人物品质学生就得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为了排好课本剧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等等。这项作业很花工夫,但学生对排演课本剧作业非常喜欢,例如学了《廉颇与蔺相如》后,学生就试着把这个剧本演一演,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兴趣浓厚。
3、办手抄小报。办小报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很好的办法,也是学生才艺展示的一个大舞台。如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后,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西沙群岛的各种风景名胜的图片、文章、诗歌,举办一次“美丽的西沙”的小报展览。既延伸了课堂训练目标,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又扩大了视野。
学生实践性作业形式很多,这要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巩固完善与创新,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的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和满足的心理体验。
……
作业是语文学习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把握儿童的年龄特征,敢于创新,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发展能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信只有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
教师的作业设计,是教师备课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高度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1)、作业设计趣味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趣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做的兴趣,而且做的过程可以加深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其印象深刻。低年级学生厌烦呆板生硬,喜欢生动有趣,作业的趣味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学生只有对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完成作业这一活动之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对作业感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在把握教材(课文)的重难点后,结合学生实际可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作业,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例如: 布置读书的作业,“把课文读一遍给妈妈听”与“回家读一遍课文”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虽然都是读的作业,但换了一种形式,换了一种说法,就可能给学生不同的感觉,学生的重视,自然引起家长的配合。所以我们在布置抄写、诵读作业的时候,不妨多动点脑筋,多花些心思,避免命令式的单一的形式,这样难道我们的教师做不到吗?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发动了储存在学生内心的能量,使学生产生了兴趣。趣味作业能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能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学习的自主性、创造的积极性显而易见。所以语文作业的设计要从学生兴趣出发,针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设计灵活新颖、富有情趣的作业,不断地吸引学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2)、作业设计层次性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造能力得到释放,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教师就必须在“自主”作业上下工夫。
有人片面地认为,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就是“自主性”。这种倾向在低年级尤其突出,为了巩固书本知识教师让学生机械重复地抄、写、背,觉得低年级只能如此,必须如此。其实不然,低年级作业同样应该是训练学生自主性、创造性意识和能力的一块很重要的载体,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发掘教材内涵,创造性地设计作业。
由于小学生在认知、理解、感悟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能搞“一刀切”,以免造成好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受不了”的现象。长此以往,就会使优生对作业丧失兴趣,差生对作业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可尝试把作业设计成“自助餐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喜欢哪项就选择完成哪项。
学完了《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后,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设计以下几种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①读一读:把儿歌读给父母听,让家长评一评你读得怎样。②认一认:认读本文生字词。③写一写:书写本文的生字。④编一编:依照《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格式续编几节儿歌。
又如学完《秋天》,我在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后,可布置学生选择以下一项作业来赞美秋天。1、背诵一首诗。2、唱一首歌。3、画一幅画。4、依据课文,写写眼中的秋天。由于作业难度不一,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学生做起来兴趣盎然。它使我们看到,学生想象的翅膀一旦打开,创新的火花一经点燃,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释放。由此可见,“自主”作业,使学生少了一分勉强,多了一分主动;少了一分无味,多了一分有趣。这样的作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真正的发展,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3)、作业设计实践性
长期以来,教师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但是,小学语文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因此,单一的书写作业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单调的书写工作也常常是一些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做或不完成作业的原因之一。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争取使作业富有创造性,听、说、读、写、做、玩、观都可能成为语文作业,让学生总保持一种新鲜感。使学生不觉得是为完成老师留的作业而被动做作业。我们曾尝试过下列语文实践性作业,学生兴趣盎然,乐做喜学。
1、做资料卡。在学一篇课文之前,布置预习作业搜集课文相关资料做成资料卡,在搜集之前,学生得先会质疑,我要搜集什么?搜集什么的问题解决后,第二个问题马上来了,到哪里去搜集?这时学生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搜集相关资料的渠道是很多的,如可以到图书馆、上网、问周围的人等。从中,学生可以获得多方面的锻炼。
2、排演课本剧。对于一些思想教育性很强,故事生动的文章,可以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成课本剧。学生编课本剧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的很好的机会。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自制一些简单道具,为了表现人物品质学生就得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为了排好课本剧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等等。这项作业很花工夫,但学生对排演课本剧作业非常喜欢,例如学了《廉颇与蔺相如》后,学生就试着把这个剧本演一演,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兴趣浓厚。
3、办手抄小报。办小报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很好的办法,也是学生才艺展示的一个大舞台。如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后,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西沙群岛的各种风景名胜的图片、文章、诗歌,举办一次“美丽的西沙”的小报展览。既延伸了课堂训练目标,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又扩大了视野。
学生实践性作业形式很多,这要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巩固完善与创新,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的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和满足的心理体验。
……
作业是语文学习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把握儿童的年龄特征,敢于创新,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发展能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信只有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
- 【发布时间】2018/5/3 19:49:11
- 【点击频次】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