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培养小学高年级语文自学能力之我见
【关键词】 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习惯;阅读;
【正文】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知识激增。要生存、要发展、要满足时代的需求,必须接受教育、勤于学习,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学会学习。社会在发展,学习无止境,那种一次“充电”终身“放电”的状况已一去不复返,我们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但是我们不能终身依靠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就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的一样:“在人的一生中,在校学习是短暂的,自学是经常的;在学习中,总是没有老师的时候多,有老师的时候少;在工作中,书上能翻到,能直接用的东西比较少,而通过自己思考,自己想出来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较多”。由此可见,培养自学能力,并且能独立地获取知识非常的重要。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主动独立进行学习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括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概括等多种能力。怎样培养自学能力?以下仅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
教师要让学生有主人翁的意识。让学生有一种自我参与意识,自觉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主人翁的态度来从事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预习到复习、总结规律,都让学生自己设计复习提纲、单元复习题,自己做知识体系总结,自己改正作业中的错误。这样学生始终居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教师则适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成为驾驭知识的小主人,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思想下完成自学计划。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包括:圈、点、批、划、注、评等,或者在笔记本上写摘录、笔记、概要、评论也可以剪贴等。做好笔记,可以增强记忆,分门别类,筛选主要信息。所做笔记要做到经常翻阅,对上面所记的东西要勤思、勤用,不懂的地方要勤问,促进思考,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的三个途径。
(一)课内阅读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模仿和开端。有不少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和一些辅导资料即可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中安排适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的进行阅读。此类阅读,通常是由教师先指出通过阅读要达到的目标和阅读中的注意点,学生阅读后,让学生自行小结内容,并提出针对性问题让学生回答。有时通过阅读还不能对内容有深刻理解,则可提出更深刻的引导性问题,指导学生再进行仔细深入的阅读和思考,达到真正理解掌握的程度。课内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参与到课外阅读和提高其阅读质量都是一个很好的铺垫和奠基。
(二)课外阅读指导。
一般说来,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如教学较长篇著作的节选部分,学生受到了感染,就产生了阅读原著的愿望。教学某位作家的代表作,就产生阅读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的兴趣。教师在课堂内介绍某些作家的作品和风格,某些作品的内容梗概,引用某些名言警句,朗读某些精彩的片段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诱因。有时,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的某些问题,指导他们带着解决问题的愿望去阅读某些读物,更能取得切实的效果。课内教学指导课外教学,课外阅读促进课内教学,这是融为一体的事物的两个方面①。
(三)参加课外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②。组织学生广泛地参加有益的课文活动,将培养自学能力融于其中,自学能力不只是“阅读”一项,很多其它活动都包括有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因素,如讲故事、开座谈会、朗诵会、上网搜集信息等。只要我们正确指导,不代庖,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的四个步骤。
(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表及里逐步培养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抓住重点,纲举目张。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通过抓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体会课文的主要情感。
(三)模仿性训练。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授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操作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古诗单元时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弄懂诗题的主要意思;抓住诗眼,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全诗的大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及价值所在。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分析作品。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放心的、放手的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因此,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范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性的示范。
(四)独立性训练。此训练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的训练。依据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可灵活、多样的设计训练的方式,主要考虑自学的目标、要求、任务,不需过分的追求过程,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丢掉拐杖、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要的是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不能一手抄办和代庖。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的对学生放手,善于引导学生,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达到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主动独立进行学习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括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概括等多种能力。怎样培养自学能力?以下仅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
教师要让学生有主人翁的意识。让学生有一种自我参与意识,自觉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主人翁的态度来从事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预习到复习、总结规律,都让学生自己设计复习提纲、单元复习题,自己做知识体系总结,自己改正作业中的错误。这样学生始终居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教师则适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成为驾驭知识的小主人,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思想下完成自学计划。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包括:圈、点、批、划、注、评等,或者在笔记本上写摘录、笔记、概要、评论也可以剪贴等。做好笔记,可以增强记忆,分门别类,筛选主要信息。所做笔记要做到经常翻阅,对上面所记的东西要勤思、勤用,不懂的地方要勤问,促进思考,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的三个途径。
(一)课内阅读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模仿和开端。有不少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和一些辅导资料即可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中安排适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的进行阅读。此类阅读,通常是由教师先指出通过阅读要达到的目标和阅读中的注意点,学生阅读后,让学生自行小结内容,并提出针对性问题让学生回答。有时通过阅读还不能对内容有深刻理解,则可提出更深刻的引导性问题,指导学生再进行仔细深入的阅读和思考,达到真正理解掌握的程度。课内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参与到课外阅读和提高其阅读质量都是一个很好的铺垫和奠基。
(二)课外阅读指导。
一般说来,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如教学较长篇著作的节选部分,学生受到了感染,就产生了阅读原著的愿望。教学某位作家的代表作,就产生阅读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的兴趣。教师在课堂内介绍某些作家的作品和风格,某些作品的内容梗概,引用某些名言警句,朗读某些精彩的片段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诱因。有时,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的某些问题,指导他们带着解决问题的愿望去阅读某些读物,更能取得切实的效果。课内教学指导课外教学,课外阅读促进课内教学,这是融为一体的事物的两个方面①。
(三)参加课外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②。组织学生广泛地参加有益的课文活动,将培养自学能力融于其中,自学能力不只是“阅读”一项,很多其它活动都包括有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因素,如讲故事、开座谈会、朗诵会、上网搜集信息等。只要我们正确指导,不代庖,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的四个步骤。
(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表及里逐步培养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抓住重点,纲举目张。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通过抓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体会课文的主要情感。
(三)模仿性训练。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授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操作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古诗单元时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弄懂诗题的主要意思;抓住诗眼,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全诗的大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及价值所在。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分析作品。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放心的、放手的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因此,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范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性的示范。
(四)独立性训练。此训练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的训练。依据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可灵活、多样的设计训练的方式,主要考虑自学的目标、要求、任务,不需过分的追求过程,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丢掉拐杖、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要的是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不能一手抄办和代庖。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的对学生放手,善于引导学生,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达到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 【发布时间】2018/5/3 19:49:27
- 【点击频次】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