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景;必要性;创设;生活;
【正文】“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应该学习他们“自己的数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要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情境创设应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背景中提出。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联系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而情境的内涵也非常广:有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生活情境、实践活动情境等。现就数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生活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作为教育者,我们害怕孩子们把数学认定为干巴巴的数字与符号,认定为它是与生活不相干的知识,这可是教育的悲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在教学时,有必要让数学回归生活,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源和流,让学生感受数学是可亲、可用的。还有学生认为“数学是最难学的功课之一”。那些奇妙的数学知识,原本应该成为师生共同交流的彩虹,可是更多的时候,却被无端地制造成拉开师生间距离的工具。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教学中合理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导体。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一位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超市帮助家长购物活动,并让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一枝钢笔和一个笔记本共用多少钱?”,“一支牙膏比一块香皂少多少钱?”还有的同学提出请同学们帮忙验证一下售货员阿姨所找的钱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在亲身经历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探索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我们要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地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情境开始,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当中去。
例如:学习“按比例分配”时,课前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某些物体各组成部分的比,其中让每个同学都去茶馆调查一下奶茶中奶和茶的比。课始,当学生汇报了奶和茶的比是2﹕9之后,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奶和茶的比是2﹕9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接着,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了一杯红茶、一杯牛奶。假定我们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奶取多少毫升?茶取多少毫升?”同学们听说要配制奶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一会儿,令人惊喜的不同答案出现在老师面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最后,请两名学生当场配制奶茶,师生共同品尝了奶茶。从上述例子可看出,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数学、用数学,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聪明才智,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
我们鼓励学生有创新精神,同样我们也应该鼓励自己有创新精神,创出更多更好的生活情境。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首先,了解学生。了解他们最近一段时间喜欢什么、玩什么、看什么、闲暇时干什么?其次,热爱生活。要注意观察生活,用心品味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最后,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在媒体上、网络上学习。为创设出更新、更好、更贴切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而努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应该学习他们“自己的数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要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情境创设应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背景中提出。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联系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而情境的内涵也非常广:有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生活情境、实践活动情境等。现就数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生活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作为教育者,我们害怕孩子们把数学认定为干巴巴的数字与符号,认定为它是与生活不相干的知识,这可是教育的悲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在教学时,有必要让数学回归生活,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源和流,让学生感受数学是可亲、可用的。还有学生认为“数学是最难学的功课之一”。那些奇妙的数学知识,原本应该成为师生共同交流的彩虹,可是更多的时候,却被无端地制造成拉开师生间距离的工具。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教学中合理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导体。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一位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超市帮助家长购物活动,并让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一枝钢笔和一个笔记本共用多少钱?”,“一支牙膏比一块香皂少多少钱?”还有的同学提出请同学们帮忙验证一下售货员阿姨所找的钱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在亲身经历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探索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我们要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地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情境开始,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当中去。
例如:学习“按比例分配”时,课前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某些物体各组成部分的比,其中让每个同学都去茶馆调查一下奶茶中奶和茶的比。课始,当学生汇报了奶和茶的比是2﹕9之后,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奶和茶的比是2﹕9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接着,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了一杯红茶、一杯牛奶。假定我们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奶取多少毫升?茶取多少毫升?”同学们听说要配制奶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一会儿,令人惊喜的不同答案出现在老师面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最后,请两名学生当场配制奶茶,师生共同品尝了奶茶。从上述例子可看出,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数学、用数学,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聪明才智,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
我们鼓励学生有创新精神,同样我们也应该鼓励自己有创新精神,创出更多更好的生活情境。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首先,了解学生。了解他们最近一段时间喜欢什么、玩什么、看什么、闲暇时干什么?其次,热爱生活。要注意观察生活,用心品味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最后,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在媒体上、网络上学习。为创设出更新、更好、更贴切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而努力。
- 【发布时间】2018/5/3 19:52:34
- 【点击频次】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