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新课改理念下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

 

【作者】 梁恩源

【机构】 广西北流市清水口镇初级中学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教学策略上也作出了理论指导: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合作、交流、探索,要求教师渗透“方法”,了解“思想”,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营造学习情境,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归纳、反思等学习活动过程。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正文】随着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数学成为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教法中,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展开数学探究。基于这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分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些教师意识到了新课改的重要性,并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遭到了失败,于是这些教师宁可对这种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我们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无奈地说:“我又何尝不想放开课堂、放开学生,让学生能顺心地学,可是课堂千变万化,一旦放开,学生的兴趣是有了,可是把课堂的有限时间占用了,后面的教学内容完不成,这样还能叫成功的教学吗?”诸如此类的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和疑问还有很多。作为初中数学的主要实施教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呢?以下是笔者对于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遵循认识规律,重视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快乐,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过去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没有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展开思维,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自主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或敷衍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如初中代数课本第一册《有理数》这一章,与旧编教材相比,它少了一节——“有理数大小的比较”,而它的要求则贯穿在整章之中。在数轴教学之后,就引出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而两个负数比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既使这一章节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又向学生渗透了形数结合的思想,学生易于接受。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让其亲历数学活动,从而理解数学知识。这是一件说起来非常容易,想起来非常美好,做起来却非常难的事情。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不同学生在学习反应速度、知识巩固的程度、动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分组,每个小组优、良、中、差学生都有,这样,新教材的基本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才能实现。教师才能在课堂活动中有精力有时间顾及全体学生,特别是中等或中等以下学生。使教师的指导作用得以充分落实,教师的合作、引导角色得以充分体现。
  三、教师应全面掌握数学思想内涵,教学中渗透“方法”,了解“思想”。
  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引导学生先研究底数、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和运算结果,从而归纳出一般方法,在得出用a表示底数,用m、n表示指数的一般法则以后,再要求学生应用一般法则来指导具体的运算。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方法,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起重要作用。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不束缚学生思维。绝不能满堂灌,更不能包办代替,应当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学习,在实践中碰壁、探索,才能有真正的收获。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每个学生,及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关照与帮助,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分析其错误产生的原因。另外要教给学生思维策略、记忆策略以及复习策略等,系统地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同时对他们要恰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教师要改变那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不能认为高分才是好学生,相反那些在探索数学问题过程中有大胆新颖思路与创新方法的学生往往更有成就。
  四、营造开放学习课堂,放手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真正求知的场所。
  新教材倡导的课堂学习方式应当是合作式学习。这种形式的学习实际上包含了合作、竞争、单干三种学习成分。一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又由几名学生组成。这样的小组不应只在上课需要小组活动时才存在,而应存在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时时刻刻。个体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互助、及单干,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的学习与活动都是整个小组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每个成员的成绩或活动得分累积为小组总分,一周中积分最高的小组为冠军组。这样的小组完全可以各科协作,共同分组,共同评价。这是一种合作式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只有取得群体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就,而个人获得成就的机会也会因其他学生的存在而增加。个人能否达到目标取决于群体目标的实现,成就是互享的。这时个体会更多地进行“自我-群体”的比较。在面临任务时,学生采取的策略总是围绕“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这一问题。学业成就的高相关导致同伴间的积极互动及良好的同伴关系。在这种激励机制下,好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会自觉(当然是在老师的提醒与规范下)限制自己的行为与言辞,同时可以给后进学生适当提醒与帮助,给后进学生留下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并在课堂与课后主动帮助后进学生学习。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成为可能。
  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中不可一味地全采用小组活动或讨论。显而易见的简单的问题千万不可讨论,否则学生就会分心,开小差,因为问题对他毫无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较好教学情境与问题情境。而这正是我们的一大弱点。我们应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另外我们千万不可轻视应试教育的严格训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人人知晓的道理。“严格训练”不光是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它生产了一种非常难得的附属产品,那就是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数学思想与方法固然异常重要,没有良好的运算技巧运算能力与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的支持,它会是苍白无力而空洞的。我认为适度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其实,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比如化归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课本引入了许多数学方法,比如换元法,消元降次法、图象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数学思想的指导,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处置,使“方法”与“思想”珠联璧合,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寓于教学之中,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总之,教师要进行成功的教学,不仅要学习课程标准理念、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还是要在情感上认同,大胆祛除传统模式化教学的束缚,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将其自觉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地摸索、反思、积累教学经验,尽快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认识,而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个学生,却要做许许多多锁碎繁杂平凡又具体的事情。面对新课改和一拨又一拨的学生,我只感到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创新能力与学科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指导》孙立明 赵连山 陈佩 编著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 【发布时间】2018/5/3 20:00:47
  • 【点击频次】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