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初探
【关键词】 方法;阅读;地位;作用;思维;能力;兴趣;
【正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创设良好的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学生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第一,满足学生的喜欢读书的欲望。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从满足学生的喜欢读书的欲望入手,就能大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一般地说,中学生最喜欢读情节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和小说等通俗易懂的作品。所以指导学生阅读可以从一些内容浅显、篇幅短小而且有吸引力的书籍开始,如《中华成语故事》、《安徒生童话》等。
第二,推荐材料,激发阅读兴趣
随着识字量的增大及受课堂阅读教学的影响,学生逐步初具一定的课外阅读的能力,不定期地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接受程度、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阅读材料。唤起他们一睹为快、非读不可的欲望。
(1)赏读节选。在向学生推荐书时,有意选取其中一个优美的段落或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朗读,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致,如推荐《三国演义》,可以讲述“诸葛亮巧施空城计”的情节,使学生产生恨不得马上阅读的欲望。
(2)设置悬念。向学生推荐书前,为了产生阅读兴趣,依据推荐的书中的有关内容,设置一些富有情趣的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第三,利用热播剧激趣。我们常看到这种现象:一部电视剧在热播,它的小说或剧本也同时十分畅销,这说明电视剧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引起其阅读兴趣的手段之一。
二、课外阅读和课堂阅读相结合
课外阅读和课堂阅读相结合,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引导,这样既能使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又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
1.相关阅读。指导学生选择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与课文一起阅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例如,在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使学生了解百草园的现状,更深深地被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感动。学生通过阅读,从课文向课外辐射,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2.利用自习课。教师可利用每节自习课,要求学生把最近读到的、觉得有价值的名篇佳作以演讲的形式向同学们作推荐介绍。内容包括:作者介绍、作品价值、内容概要或基本观点及自己在阅读中感触最深的若干片段等。每堂课轮流演讲后,教师适当做些点评。
三、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略读法。包括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等。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的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要教给学生扫读、跳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吸收、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益。
2.精读法。包括比较阅读法、表达阅读法等;有的文章语言隽永,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逐渐培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如在指导学生读那些描写优美景色的写景文章和叙述性的精彩片段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准确的词,描写精美的句、段细细品读、展开想象,然后把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段摘抄下来,熟读成诵。还要引导学生把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心得体会。
3.笔读法。阅读要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有批注,有摘抄,有写作体会等习惯。将有价值的文句、观点摘录本中,用做笔记的方法辅助阅读,养成做笔记的阅读习惯。
四、开展业余活动丰富阅读
小学生的意识和品质正处于逐步发展之中,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并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阅读,还可以促进学生互相交流,资源共享。课外阅读活动要丰富多彩,要由学生筹备和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从中起指导作用。
1.阅读交流会和各类朗诵比赛活动相结合。读书交流活动可以分小组、班级进行。可采取人人发言、轮流发言、代表发言等方式。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
2.读书笔记和编手抄报相结合。手抄报除考虑版面,栏目设计外,在要求选文内容覆盖面广,而且质量高。每期手抄报都进行评选,并把优秀作品张贴在学校的广场,让全校师生欣赏、品评。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及办报热情。
总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为己任,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外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让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学生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第一,满足学生的喜欢读书的欲望。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从满足学生的喜欢读书的欲望入手,就能大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一般地说,中学生最喜欢读情节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和小说等通俗易懂的作品。所以指导学生阅读可以从一些内容浅显、篇幅短小而且有吸引力的书籍开始,如《中华成语故事》、《安徒生童话》等。
第二,推荐材料,激发阅读兴趣
随着识字量的增大及受课堂阅读教学的影响,学生逐步初具一定的课外阅读的能力,不定期地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接受程度、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阅读材料。唤起他们一睹为快、非读不可的欲望。
(1)赏读节选。在向学生推荐书时,有意选取其中一个优美的段落或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朗读,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致,如推荐《三国演义》,可以讲述“诸葛亮巧施空城计”的情节,使学生产生恨不得马上阅读的欲望。
(2)设置悬念。向学生推荐书前,为了产生阅读兴趣,依据推荐的书中的有关内容,设置一些富有情趣的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第三,利用热播剧激趣。我们常看到这种现象:一部电视剧在热播,它的小说或剧本也同时十分畅销,这说明电视剧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引起其阅读兴趣的手段之一。
二、课外阅读和课堂阅读相结合
课外阅读和课堂阅读相结合,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引导,这样既能使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又保证课外阅读的时间。
1.相关阅读。指导学生选择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与课文一起阅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例如,在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使学生了解百草园的现状,更深深地被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感动。学生通过阅读,从课文向课外辐射,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2.利用自习课。教师可利用每节自习课,要求学生把最近读到的、觉得有价值的名篇佳作以演讲的形式向同学们作推荐介绍。内容包括:作者介绍、作品价值、内容概要或基本观点及自己在阅读中感触最深的若干片段等。每堂课轮流演讲后,教师适当做些点评。
三、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略读法。包括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等。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的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要教给学生扫读、跳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吸收、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益。
2.精读法。包括比较阅读法、表达阅读法等;有的文章语言隽永,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逐渐培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如在指导学生读那些描写优美景色的写景文章和叙述性的精彩片段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准确的词,描写精美的句、段细细品读、展开想象,然后把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段摘抄下来,熟读成诵。还要引导学生把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心得体会。
3.笔读法。阅读要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有批注,有摘抄,有写作体会等习惯。将有价值的文句、观点摘录本中,用做笔记的方法辅助阅读,养成做笔记的阅读习惯。
四、开展业余活动丰富阅读
小学生的意识和品质正处于逐步发展之中,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并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阅读,还可以促进学生互相交流,资源共享。课外阅读活动要丰富多彩,要由学生筹备和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从中起指导作用。
1.阅读交流会和各类朗诵比赛活动相结合。读书交流活动可以分小组、班级进行。可采取人人发言、轮流发言、代表发言等方式。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
2.读书笔记和编手抄报相结合。手抄报除考虑版面,栏目设计外,在要求选文内容覆盖面广,而且质量高。每期手抄报都进行评选,并把优秀作品张贴在学校的广场,让全校师生欣赏、品评。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及办报热情。
总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为己任,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外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让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 【发布时间】2018/5/4 9:15:41
- 【点击频次】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