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优化新课导入 引导学习创新
【关键词】 ;
【正文】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了解并熟练地掌握新课导入的方法与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导入也叫开讲。讲究开讲,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集中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迅速转入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情境。优秀教师总是让开场的讲话像磁铁般地吸引学生,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新课导入的目的是把“教”的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的目标。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多样,新课导入应该各具特点。模式化的导入内涵浅,不能很好体现各类教材的特点,形式单一乏味。长时间运用某种导入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产生不良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导入上进行创新。
一、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学效果也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教育技巧的核心。”情境导入法如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例如,教学《瀑布》,先让学生观察黄果树瀑布的画面(CAI课件或挂图),感受到瀑布的雄伟气势,再学习新课。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浆》,先播放歌曲,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再引入新课等。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先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录像,激起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慨之情,再引入新课。
运用此法应注意两点:一是善于创设情境。教师虽然可以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通过引喻、阐释导入新课。但是,现成的情境毕竟很少。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二要加强诱导,激发思维。教师设置情境应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或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或因之引发学生的思维,或藉此陶冶学生的性情等。创设情境不能单纯为激发兴趣,一般来说,应以激发思维为主。但是,情境本身有时并不能启人深思或内涵比较隐蔽,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
二、复习导入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每堂课开始时,教师通用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有将新旧知识逻辑地有机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复习导入一般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唱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
三、激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利用问题,产生疑惑,激发思维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
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如讲《蛇与庄稼》,在板书课题后,学生意想不到教师这样发问:“你们怕蛇吗?”大多数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教师把话题一转,又提出新的问题:“课文里写有个地方没有蛇,农民特意去外地买蛇养。这是什么道理?”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此外,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出现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激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悬念导入法
在教学中,精心构思、巧布悬念,也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这样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操。刘备派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最后的结果怎样?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大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五、演示导入法
演示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或搞些小实验让学生观察,丰富感性知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激发他们获得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愿望,再导入新课。
例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师手执大小不一的两个铁球,问:“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掉下来,哪个会先着地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操作演示,再让他们接触课文。这时学生就能带着好奇的心理主动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
六、故事导入法
即通过寓言、故事或典故,传说,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一些情境来引入新课。对低年级的学生,上新课前可以先讲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再接触课文,激发其学习兴趣。对高年级学生,可通过讲妙趣横生的故事,介绍富有哲理、生动感人的趣闻,描述栩栩如生的生活事例,引导他们进入新课的学习。
如,教学《太阳》,以《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导入。但要注意故事的选用须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教育性。
七、谜语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采用儿歌、谜语、绘画、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的方法。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及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而其中又以谜语最受学生欢迎、喜爱。因为谜语不仅符合孩童好奇的兴趣特点,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设问导入方法,能引人入胜。
八、歌谣导入法
歌谣,特别是儿歌,是小学生喜闻乐唱的一种艺术形式。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进一些儿歌,并加以诱导,可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如有位教师讲词语的正确搭配,开始时先念了一首儿歌:“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着轿;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上漂,你说可笑不可笑?”随着儿歌的结束,孩子们放声大笑,笑声中,已初步体会到正确搭配词语的重要。接下去讲课,效果当然好了。
综上所述,可见导入新课要讲求新鲜、活泼、美丽、快乐。这样,可使老师入题自然,学生兴致极高地学习新的知识。
导入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借安徽傅元根同志的话说:“导语虽‘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总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就是成功的导入。”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凤头”了。
导入也叫开讲。讲究开讲,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集中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迅速转入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情境。优秀教师总是让开场的讲话像磁铁般地吸引学生,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新课导入的目的是把“教”的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的目标。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多样,新课导入应该各具特点。模式化的导入内涵浅,不能很好体现各类教材的特点,形式单一乏味。长时间运用某种导入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产生不良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导入上进行创新。
一、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学效果也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教育技巧的核心。”情境导入法如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例如,教学《瀑布》,先让学生观察黄果树瀑布的画面(CAI课件或挂图),感受到瀑布的雄伟气势,再学习新课。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浆》,先播放歌曲,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再引入新课等。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先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录像,激起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慨之情,再引入新课。
运用此法应注意两点:一是善于创设情境。教师虽然可以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通过引喻、阐释导入新课。但是,现成的情境毕竟很少。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二要加强诱导,激发思维。教师设置情境应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或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或因之引发学生的思维,或藉此陶冶学生的性情等。创设情境不能单纯为激发兴趣,一般来说,应以激发思维为主。但是,情境本身有时并不能启人深思或内涵比较隐蔽,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
二、复习导入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每堂课开始时,教师通用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有将新旧知识逻辑地有机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复习导入一般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唱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
三、激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利用问题,产生疑惑,激发思维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
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如讲《蛇与庄稼》,在板书课题后,学生意想不到教师这样发问:“你们怕蛇吗?”大多数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教师把话题一转,又提出新的问题:“课文里写有个地方没有蛇,农民特意去外地买蛇养。这是什么道理?”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此外,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出现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激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悬念导入法
在教学中,精心构思、巧布悬念,也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这样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操。刘备派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最后的结果怎样?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大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五、演示导入法
演示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或搞些小实验让学生观察,丰富感性知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激发他们获得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愿望,再导入新课。
例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师手执大小不一的两个铁球,问:“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掉下来,哪个会先着地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操作演示,再让他们接触课文。这时学生就能带着好奇的心理主动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
六、故事导入法
即通过寓言、故事或典故,传说,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一些情境来引入新课。对低年级的学生,上新课前可以先讲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再接触课文,激发其学习兴趣。对高年级学生,可通过讲妙趣横生的故事,介绍富有哲理、生动感人的趣闻,描述栩栩如生的生活事例,引导他们进入新课的学习。
如,教学《太阳》,以《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导入。但要注意故事的选用须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教育性。
七、谜语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采用儿歌、谜语、绘画、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的方法。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及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而其中又以谜语最受学生欢迎、喜爱。因为谜语不仅符合孩童好奇的兴趣特点,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设问导入方法,能引人入胜。
八、歌谣导入法
歌谣,特别是儿歌,是小学生喜闻乐唱的一种艺术形式。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进一些儿歌,并加以诱导,可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如有位教师讲词语的正确搭配,开始时先念了一首儿歌:“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着轿;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上漂,你说可笑不可笑?”随着儿歌的结束,孩子们放声大笑,笑声中,已初步体会到正确搭配词语的重要。接下去讲课,效果当然好了。
综上所述,可见导入新课要讲求新鲜、活泼、美丽、快乐。这样,可使老师入题自然,学生兴致极高地学习新的知识。
导入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借安徽傅元根同志的话说:“导语虽‘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总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就是成功的导入。”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凤头”了。
- 【发布时间】2018/5/4 9:17:11
- 【点击频次】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