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
【正文】 农村小学信息相对闭塞,教育资源匮乏,教学手段比较滞后。那么,怎样就现有的教学资源,来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效率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一、巧妙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起城市的孩子而言,农村的孩子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真正步入学习的轨道,就显得至关重要。曾经听说过一句西方的俗语:“你只能牵马到水边,但不能保证它一定饮水”。虽然农村孩子享受到教育的机会,但未必就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方法从事教学活动。教学中,如能巧妙地编制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歌谣,顺口溜的形式让知识寓于其中,可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学新知识的情感,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自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在教学生找次品时,总结出找次品的歌谣“一个次品放其中,知道次品重和轻,三的倍数分三份,不能均分相差一,放入天平称一称,次品立即现原形。”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所学知识做到灵活掌握了,轻松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再如在教学二年级内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我用一个孩子们熟知的儿歌入手展开学习活动:“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蛤蟆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四只蛤蟆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数着数着,我就停顿下来,说:“老师记性不好,记不得下面的歌词了,谁能帮老师接着唱下去呢?”顿时教室里树起树林一般的小手,我趁热打铁鼓励着孩子把歌儿唱下去,于是孩子们就像接力一样的唱出:五只青蛙,五张嘴,十只眼睛二十条腿:六只青蛙六张嘴十二只眼睛,二十四条腿……”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就是连平时不爱发言的的孩子也跟着哼唱。就这样我从儿童耳熟能详的歌谣入手,创设情境,大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就在玩这个有趣的游戏的过程中,就自然地学得知识。
二、动手实践,诱发儿童的学习动机
农村的孩子见识不太多,而课本知识似乎又不可能完全接近农村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受到一些愚昧的的家长的影响,他们不可能认识到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有什么用处。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从而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了“位置和方向”后,可以让学生回家看看自己家的东西南北各是谁的家,家的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又各是谁的家,画一个平面图。另外还可以把书本上的涉及的方位的习题直观地在操场上标示出来,比如标出学校,医院,邮局,图书馆,小红的家和小明的家等。让学生亲自走走看,往哪个方向走,走多少米,就到下一个目的地。接着我就问学生,老师有一位朋友不知道我们乡镇的邮电局在哪里,今天想到邮电局寄一封信件,谁来告诉他,从学校到邮电局怎么走啊?学生略一思考,就纷纷自告奋勇当向导,有的当众向大家说出具体线路。就这样,学生在真实和模拟情境的练习中,就渐渐地明白了数学的实用性。从而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
三、活化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
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无处不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可是单单书本上的教材,是枯燥无味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活化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克和千克”一节时,我先启发,大家天天吃盐,可是你知道一包盐究竟有多重么?学生不知底细,胡乱的瞎猜一番,于是我就鼓励学生到附近的超市了解商品的种类、质量,并亲自观察商品标识上的质量单位是什么,看看商品的质量是多少,亲自用手掂量一下一包盐或者一品饮料的质量,不仅感受到克与千克这样的质量单位与我们的生活关系紧密而且知道身边处处有数学。
可见,把数学问题转化为与现实生活相贴切的生活问题,适时给学生创造一个“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欲望和激情,步入有趣的数学生活。
四、发扬民主,激发孩子求知欲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温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健健康康。同样,和谐民主的课堂里成长的学生会积极向上。因此,教师要始终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把课堂这个本该属于学生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人格得到和谐和全面发展。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分数的简便运算”一节课,课本上有这样一道习题:“能用简便运算的用简便运算”,其中一式为35/64÷(1/8+3/4)。练习时,有几个同学为了运算简便,就把原题改写成35/64÷1/8+35/64÷3/4,嘿,方法很“巧妙”啊!我当时竟然热情地表扬了这几个同学。不料,有个小男生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您不应该表扬前几个同学,因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其中一个受表扬的同学马上站起来申辩道:“题目是能用简便运算的用简便运算,我除开之后再乘每个数的倒数。”另一个女生说:“那也不行,原题是乘这2个分数的和的倒数”。大家就这一问题,争执着辩论着,最终下结论:这道题不适合用简便运算!在这一矛盾冲突中,充分显示出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展示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同时也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这种和谐的环境使学生自然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锻炼了学生灵活的敢于表现自我的思维品质,同时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产生成就感。
五、抓住契机,捕捉难得的生成机会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双边活动,是一个随时都充满着变数的动态过程,其间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师作为一个师生集体中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协作不仅要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明显的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市场性——生成。
例如:“认识几时几分”一课,要求学生学会看钟面数字上。我在教完新课内容时,本以为已大功告成,却没想一个学生怯生生的站起来问道:“老师,那如果分针不指在数字上,它指在两个数字中间了怎么办?”咦,好新奇的问题!我要牢牢的抓住这次生成的机会。鼓励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继续玩钟面模型,学生时而探索,时而合作交流,终于明白了:不管分针是否刚好指在数字上,只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分。介于两数字之间再看秒针走了几格,就是几秒。从而把分与秒的关系衔接起来。学生又一次体验到了提到好的问题与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鼓励。
六、因“生”施教,关注不同群体的发展
每个人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会形成各方面的差异,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和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那么我们就要依据学生不同的背景水平和特点,做到因”生“施教。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教师布置了几道题,有的优秀的学生,很快就做完了,而且很准确。可是一些后进生还是在那里吭哧吭哧,一道题没做完,于是课堂上忙的忙,闲的闲,出现了旱涝不均匀的现象,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就要发挥好组织者的作用,或者设计一些较高层次的、综合性比较强的的题目叫优生做,使他们感觉有些试题有嚼头,有劲道。同时教师鼓励,看谁最聪明,做得又对又好,促进他们的挑战意识,投入到学习当中。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可以腾出手来,专心辅导那些后进生,或者叫一些热心的优秀生也参加到辅导后进生的行列,当一回小老师,获得身为人师的成就感。这样的课堂,人人有活干,人人不清闲。学生老师各尽所能,使教与学的效率发挥到极致,
新课标指出:“人人都要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必须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认为这也对发展农村小学数学的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作为农村的数学教师,我们就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成就自己的课堂教学。相信凭着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会在农村数学教学方面奇招迭出,异彩纷呈,让数学课堂焕发出更加旺盛的活力!
一、巧妙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起城市的孩子而言,农村的孩子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真正步入学习的轨道,就显得至关重要。曾经听说过一句西方的俗语:“你只能牵马到水边,但不能保证它一定饮水”。虽然农村孩子享受到教育的机会,但未必就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方法从事教学活动。教学中,如能巧妙地编制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歌谣,顺口溜的形式让知识寓于其中,可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学新知识的情感,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自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在教学生找次品时,总结出找次品的歌谣“一个次品放其中,知道次品重和轻,三的倍数分三份,不能均分相差一,放入天平称一称,次品立即现原形。”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所学知识做到灵活掌握了,轻松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再如在教学二年级内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我用一个孩子们熟知的儿歌入手展开学习活动:“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蛤蟆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四只蛤蟆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数着数着,我就停顿下来,说:“老师记性不好,记不得下面的歌词了,谁能帮老师接着唱下去呢?”顿时教室里树起树林一般的小手,我趁热打铁鼓励着孩子把歌儿唱下去,于是孩子们就像接力一样的唱出:五只青蛙,五张嘴,十只眼睛二十条腿:六只青蛙六张嘴十二只眼睛,二十四条腿……”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就是连平时不爱发言的的孩子也跟着哼唱。就这样我从儿童耳熟能详的歌谣入手,创设情境,大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就在玩这个有趣的游戏的过程中,就自然地学得知识。
二、动手实践,诱发儿童的学习动机
农村的孩子见识不太多,而课本知识似乎又不可能完全接近农村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受到一些愚昧的的家长的影响,他们不可能认识到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有什么用处。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从而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了“位置和方向”后,可以让学生回家看看自己家的东西南北各是谁的家,家的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又各是谁的家,画一个平面图。另外还可以把书本上的涉及的方位的习题直观地在操场上标示出来,比如标出学校,医院,邮局,图书馆,小红的家和小明的家等。让学生亲自走走看,往哪个方向走,走多少米,就到下一个目的地。接着我就问学生,老师有一位朋友不知道我们乡镇的邮电局在哪里,今天想到邮电局寄一封信件,谁来告诉他,从学校到邮电局怎么走啊?学生略一思考,就纷纷自告奋勇当向导,有的当众向大家说出具体线路。就这样,学生在真实和模拟情境的练习中,就渐渐地明白了数学的实用性。从而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
三、活化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
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无处不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可是单单书本上的教材,是枯燥无味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活化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克和千克”一节时,我先启发,大家天天吃盐,可是你知道一包盐究竟有多重么?学生不知底细,胡乱的瞎猜一番,于是我就鼓励学生到附近的超市了解商品的种类、质量,并亲自观察商品标识上的质量单位是什么,看看商品的质量是多少,亲自用手掂量一下一包盐或者一品饮料的质量,不仅感受到克与千克这样的质量单位与我们的生活关系紧密而且知道身边处处有数学。
可见,把数学问题转化为与现实生活相贴切的生活问题,适时给学生创造一个“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欲望和激情,步入有趣的数学生活。
四、发扬民主,激发孩子求知欲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温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健健康康。同样,和谐民主的课堂里成长的学生会积极向上。因此,教师要始终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把课堂这个本该属于学生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人格得到和谐和全面发展。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分数的简便运算”一节课,课本上有这样一道习题:“能用简便运算的用简便运算”,其中一式为35/64÷(1/8+3/4)。练习时,有几个同学为了运算简便,就把原题改写成35/64÷1/8+35/64÷3/4,嘿,方法很“巧妙”啊!我当时竟然热情地表扬了这几个同学。不料,有个小男生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您不应该表扬前几个同学,因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其中一个受表扬的同学马上站起来申辩道:“题目是能用简便运算的用简便运算,我除开之后再乘每个数的倒数。”另一个女生说:“那也不行,原题是乘这2个分数的和的倒数”。大家就这一问题,争执着辩论着,最终下结论:这道题不适合用简便运算!在这一矛盾冲突中,充分显示出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展示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同时也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这种和谐的环境使学生自然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锻炼了学生灵活的敢于表现自我的思维品质,同时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产生成就感。
五、抓住契机,捕捉难得的生成机会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双边活动,是一个随时都充满着变数的动态过程,其间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师作为一个师生集体中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协作不仅要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明显的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市场性——生成。
例如:“认识几时几分”一课,要求学生学会看钟面数字上。我在教完新课内容时,本以为已大功告成,却没想一个学生怯生生的站起来问道:“老师,那如果分针不指在数字上,它指在两个数字中间了怎么办?”咦,好新奇的问题!我要牢牢的抓住这次生成的机会。鼓励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继续玩钟面模型,学生时而探索,时而合作交流,终于明白了:不管分针是否刚好指在数字上,只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分。介于两数字之间再看秒针走了几格,就是几秒。从而把分与秒的关系衔接起来。学生又一次体验到了提到好的问题与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鼓励。
六、因“生”施教,关注不同群体的发展
每个人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会形成各方面的差异,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和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那么我们就要依据学生不同的背景水平和特点,做到因”生“施教。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教师布置了几道题,有的优秀的学生,很快就做完了,而且很准确。可是一些后进生还是在那里吭哧吭哧,一道题没做完,于是课堂上忙的忙,闲的闲,出现了旱涝不均匀的现象,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就要发挥好组织者的作用,或者设计一些较高层次的、综合性比较强的的题目叫优生做,使他们感觉有些试题有嚼头,有劲道。同时教师鼓励,看谁最聪明,做得又对又好,促进他们的挑战意识,投入到学习当中。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可以腾出手来,专心辅导那些后进生,或者叫一些热心的优秀生也参加到辅导后进生的行列,当一回小老师,获得身为人师的成就感。这样的课堂,人人有活干,人人不清闲。学生老师各尽所能,使教与学的效率发挥到极致,
新课标指出:“人人都要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必须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认为这也对发展农村小学数学的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作为农村的数学教师,我们就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成就自己的课堂教学。相信凭着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会在农村数学教学方面奇招迭出,异彩纷呈,让数学课堂焕发出更加旺盛的活力!
- 【发布时间】2018/5/4 9:26:00
- 【点击频次】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