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探究初中音乐课堂学生有效聆听
【关键词】 音乐课堂;有效聆听;策略;
【正文】一、聆听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关键意义
聆听作为音乐教学的关键途径,对于学生而言,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音乐课堂之中,聆听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前提与基础,锻炼学生的视听感官,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与鉴赏能力,这是音乐课堂的核心目标,其他相关能力也由此衍生而来。所以,要想达成音乐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切实从中受益,教师必须以聆听为着力点,推进学生专注聆听,心无旁骛地感受音乐,读懂音乐。
唱歌、识谱以及表演等活动都需要聆听作为基础,音准等要素的正确判断也需要依靠听觉进行加强,因此,叩响音乐的大门,聆听是第一步,学生学会聆听,才可以渐渐掌握这门艺术的要义,从而获得真正的本领,整个课堂活动才会效率最大化。与此同时,我们应当辨明聆听与听的差异,纯粹的听是满足不了聆听的要求的,在音乐教学中,如果学生仅仅只去听,而不是去融入音乐的美好意境,那么就不能称之为聆听,其结果也是低效无能的。因此,要使学生从音乐中接受足够的信息,必须让他们从听的任务中实现情感的共鸣,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标准的,才能让学生充分汲取音乐艺术的养分,也就是说,聆听必须是与音乐互动沟通的实践活动。
二、现阶段初中音乐教学中有效聆听面临的几点困境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还是沿承几十年前的讲义模式,没有融入新兴的教学手段,基本将重点定位在音乐的学唱上,无视审美意识的灌输与培养,摒弃了音乐教学的真正价值,极大地减损了音乐艺术的切实魅力。在目前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勤于音乐的讲解与说教,忽视了学生自身技能的养成,束缚了学生聆听能力的实现。教师的一味讲解,会破坏了音乐作品欣赏的韵味,使得学生无法有效聆听,干扰了学生自身的视听感受。因此,摒除目前的教学局限,让有效聆听回归本位,使学生的情感与音乐艺术自由发生碰撞,赋予去足够的聆听空间,创设科学合理的聆听环境,使学生充分体味音乐艺术的奇妙所在,由此一来,学生会在聆听中,逐渐提升音乐素养,体认音乐的艺术美。教师的讲解并不能取代学生的思考,也不能包囊学生自身的认识,所以,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身份,自动退居次席,使学生上升到主体地位,将有效聆听作为学习的关键方式,不用过多讲授束缚学生的自由欣赏,让学生情感的体验与认知成为课堂的主导。
(二)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
结合初中生的个性特质以及情感需求,决定了有效聆听必须及时融入音乐课堂。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音乐课堂的学习模式,影响了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心思敏感细腻,叛逆的因素在潜伏,内心澎湃着心思百节的情愫,所以他们的情感不稳定,注意力难以持续,情绪变化浮动大。另外,很多学生对于音乐教学欠缺热情,认为音乐为鸡肋学科,热情不大,消极应付,不关心其内在的美学内核与人文情感,很少有学生能够自我主动学习,无法充分调动自身潜力,难以高度集中,对于教师灌输的知识点,感到枯燥无趣,因此,学习效率低下,难以达成教学目标。由此一来,极大地考验着音乐教学中有效聆听的成果,因此,教师必须设计出新颖多变的策略,吸引学生的关注度,使其投身于音乐的鉴赏之中,提升聆听的成效性。
三、初中音乐课堂推进学生有效聆听的创新灵活策略
(一)创设聆听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以情动人,产生共鸣
“教育就是唤醒”,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点拨学生情感,用情感教学唤起学生的感知能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与音乐作品形成共鸣,融入到音乐的美好意境中。情感教学是音乐教学的特有方式,利用音乐学科的性质,让学生迈进音乐的想象世界,仔细聆听体味,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认识到其中的妙义,进而愿意去接受它。
在《长江之歌》中,让学生们认真聆听音乐作品,感受歌曲描绘的长江的浩瀚气势,体验作品之中包蕴的情绪,自己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让自己置身于长江之滨,亲眼见证长江由上而下,由西向东的浩荡奔腾,从而沉醉于作品激进高昂的旋律,触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设置任务,多元发展
在音乐教学中,并不局限于单方面知识的学习,而是多元化激趣,跨越交叉多学科,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科学有效的任务布置,使得学生在知识与艺术的合力氛围中,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例如将音乐学科与绘画、表演等相结合,使得学生仔细聆听音乐作品,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天路》一课,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感受天路的音乐形象,对照音乐作品的表达进行绘画,呈现天路的风光,想象青藏高原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搜集青藏铁路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口头小作文比赛,看看哪一位学生能够出色地围绕天路这个主题,绘声绘色地将搜集到的资料阐述出来。学生们乐于画画,所以借助画画的方式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此同时,学生们有表现欲以及表达欲,借助口头小作文的方式给予他们一个机会。
(二)加强师生互动,建立和谐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教学应该贯穿“真诚、接受、理解”这三要素。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实现,明晰自己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优化配置学习材料和学习时间,挖掘出所学内容的意义所在,享受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过程和心理氛围。
老师巧妙恰当地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将自己的审美体验和情感特征传达给学生,从而启迪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们专注聆听。例如《卡门序曲》当中,教师提供三类水果,它们分别代表教师范唱的三段主题音乐,当学生们聆听音乐的时候,将水果进行排位,对应相应的音乐主题,促使学生能够集中精神,借助水果排序的方式,使得枯燥单调的图示形象化。
现代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提升他们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艺术的熏陶下获得健全的人格和心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的发展和过渡期,相当关键,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聆听,可以让他们的性格趋于美好和外向,推进其个体社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珍民.给学生一副“音乐耳朵”[J]. 北京教育 2013年05期
[2]朱则平.浅析义力教育音乐教学大纲的几个特色[J]. 湖北教育 2008年11期
聆听作为音乐教学的关键途径,对于学生而言,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音乐课堂之中,聆听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前提与基础,锻炼学生的视听感官,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与鉴赏能力,这是音乐课堂的核心目标,其他相关能力也由此衍生而来。所以,要想达成音乐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切实从中受益,教师必须以聆听为着力点,推进学生专注聆听,心无旁骛地感受音乐,读懂音乐。
唱歌、识谱以及表演等活动都需要聆听作为基础,音准等要素的正确判断也需要依靠听觉进行加强,因此,叩响音乐的大门,聆听是第一步,学生学会聆听,才可以渐渐掌握这门艺术的要义,从而获得真正的本领,整个课堂活动才会效率最大化。与此同时,我们应当辨明聆听与听的差异,纯粹的听是满足不了聆听的要求的,在音乐教学中,如果学生仅仅只去听,而不是去融入音乐的美好意境,那么就不能称之为聆听,其结果也是低效无能的。因此,要使学生从音乐中接受足够的信息,必须让他们从听的任务中实现情感的共鸣,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标准的,才能让学生充分汲取音乐艺术的养分,也就是说,聆听必须是与音乐互动沟通的实践活动。
二、现阶段初中音乐教学中有效聆听面临的几点困境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还是沿承几十年前的讲义模式,没有融入新兴的教学手段,基本将重点定位在音乐的学唱上,无视审美意识的灌输与培养,摒弃了音乐教学的真正价值,极大地减损了音乐艺术的切实魅力。在目前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勤于音乐的讲解与说教,忽视了学生自身技能的养成,束缚了学生聆听能力的实现。教师的一味讲解,会破坏了音乐作品欣赏的韵味,使得学生无法有效聆听,干扰了学生自身的视听感受。因此,摒除目前的教学局限,让有效聆听回归本位,使学生的情感与音乐艺术自由发生碰撞,赋予去足够的聆听空间,创设科学合理的聆听环境,使学生充分体味音乐艺术的奇妙所在,由此一来,学生会在聆听中,逐渐提升音乐素养,体认音乐的艺术美。教师的讲解并不能取代学生的思考,也不能包囊学生自身的认识,所以,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身份,自动退居次席,使学生上升到主体地位,将有效聆听作为学习的关键方式,不用过多讲授束缚学生的自由欣赏,让学生情感的体验与认知成为课堂的主导。
(二)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
结合初中生的个性特质以及情感需求,决定了有效聆听必须及时融入音乐课堂。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音乐课堂的学习模式,影响了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心思敏感细腻,叛逆的因素在潜伏,内心澎湃着心思百节的情愫,所以他们的情感不稳定,注意力难以持续,情绪变化浮动大。另外,很多学生对于音乐教学欠缺热情,认为音乐为鸡肋学科,热情不大,消极应付,不关心其内在的美学内核与人文情感,很少有学生能够自我主动学习,无法充分调动自身潜力,难以高度集中,对于教师灌输的知识点,感到枯燥无趣,因此,学习效率低下,难以达成教学目标。由此一来,极大地考验着音乐教学中有效聆听的成果,因此,教师必须设计出新颖多变的策略,吸引学生的关注度,使其投身于音乐的鉴赏之中,提升聆听的成效性。
三、初中音乐课堂推进学生有效聆听的创新灵活策略
(一)创设聆听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以情动人,产生共鸣
“教育就是唤醒”,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点拨学生情感,用情感教学唤起学生的感知能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与音乐作品形成共鸣,融入到音乐的美好意境中。情感教学是音乐教学的特有方式,利用音乐学科的性质,让学生迈进音乐的想象世界,仔细聆听体味,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认识到其中的妙义,进而愿意去接受它。
在《长江之歌》中,让学生们认真聆听音乐作品,感受歌曲描绘的长江的浩瀚气势,体验作品之中包蕴的情绪,自己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让自己置身于长江之滨,亲眼见证长江由上而下,由西向东的浩荡奔腾,从而沉醉于作品激进高昂的旋律,触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设置任务,多元发展
在音乐教学中,并不局限于单方面知识的学习,而是多元化激趣,跨越交叉多学科,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科学有效的任务布置,使得学生在知识与艺术的合力氛围中,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例如将音乐学科与绘画、表演等相结合,使得学生仔细聆听音乐作品,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天路》一课,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感受天路的音乐形象,对照音乐作品的表达进行绘画,呈现天路的风光,想象青藏高原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搜集青藏铁路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口头小作文比赛,看看哪一位学生能够出色地围绕天路这个主题,绘声绘色地将搜集到的资料阐述出来。学生们乐于画画,所以借助画画的方式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此同时,学生们有表现欲以及表达欲,借助口头小作文的方式给予他们一个机会。
(二)加强师生互动,建立和谐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教学应该贯穿“真诚、接受、理解”这三要素。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实现,明晰自己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优化配置学习材料和学习时间,挖掘出所学内容的意义所在,享受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过程和心理氛围。
老师巧妙恰当地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将自己的审美体验和情感特征传达给学生,从而启迪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们专注聆听。例如《卡门序曲》当中,教师提供三类水果,它们分别代表教师范唱的三段主题音乐,当学生们聆听音乐的时候,将水果进行排位,对应相应的音乐主题,促使学生能够集中精神,借助水果排序的方式,使得枯燥单调的图示形象化。
现代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提升他们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艺术的熏陶下获得健全的人格和心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的发展和过渡期,相当关键,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聆听,可以让他们的性格趋于美好和外向,推进其个体社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珍民.给学生一副“音乐耳朵”[J]. 北京教育 2013年05期
[2]朱则平.浅析义力教育音乐教学大纲的几个特色[J]. 湖北教育 2008年11期
- 【发布时间】2018/5/19 9:42:45
- 【点击频次】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