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与运用

 

【作者】 肖 虹

【机构】 四川德阳市中江县小南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份量是很重的,在语文教学的长河中,我们在阅读教学方面都是各显神通,竭尽所能,因而各有所感。那么,怎样让学生在阅读中如鱼得水地遨游呢?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新课程的学法指导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尊重个性,还学生自主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针对学生不同的需要,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例如,我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时,针对课文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写得美的段落练读,读后我又让学生说自己认为写得美的理由。有的学生选择了第三自然段,说因为这个自然段写出火烧云的颜色多、形状多样。有的学生选择了第四自然段,认为这个自然段写火烧云变成了一匹马,形象又逼真,非常生动。还有的学生喜欢第一自然段,说作者没有直接说霞光的颜色,但通过小金猪、大公鸡的变化,让他们体会到了霞光的美丽。在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和同桌对读,有的学生边读边画,有的学生则反复练读,还有的学生边读边查字典,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投入。同样是读书,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读法。细细想一想,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由他们各自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处境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语言实践中,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使其个性获得最优发展。
  二、教予学法,讲究科学有效
  清毕大学教授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有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学法,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这就是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方法不得当,效果就不一样。
  ①教学生阅读的步骤
  学生阅读往往是东看一眼,西看一眼,没有条理。或是只看一遍就认为学懂了,不会逐步深入,所以指导学生有步骤地读就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阅读步骤是: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句、段,尤其是重点句段的理解,对课文内容有个较深刻、全面的理解;品读课文,通过反复阅读,认真琢磨,弄清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阐述了什么道理,以及表达形式等。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又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②教给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的课文
  我们的语文教材内容很丰富,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来阅读课文是相当重要的。不同的课文,作者的思路不同,表达的方法也不同。只有抓住各类文章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阅读效果。比如学习常识性的文章,阅读时可从结构分析入手,并且可以边学边列提纲,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课文时,有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这类课文的主要手段。因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途径。
  三、以身示范,激发兴趣
  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范读就成为影响学生朗读能力 最直接的手段。因此,教师范读的正确、清楚、节奏和谐、停顿恰当,就显得相当重要。根据 课文内容,范读可放在理解之前,也可放在理解之后,但要适当。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经过讲解,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师饱含深情地去读,使得学生也好像沉浸在对往事的想像中去。“然而今天……..永别了”。教师范读的语调转慢,转低,使学生突然感觉到作者及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离去的那种悲痛心情。
  四、注重品词、评句、悟段的方法
  学生不会品词、评句、悟段,严重地影响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和体会。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我们读文章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必须对语言文字有较深入的理解。因此,必须培养小学生的品词、评句和悟段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句、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的方法,而且要训练他们抓得快、抓得准;评得对、评得深;读得透、读得懂。
  五、课外延伸、学法迁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学习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吸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比如,学了《丑上鸭》这篇课文,我就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并让学生课后云去查找有关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读书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高了。
  小学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不朽的思想内涵与丰富的语言素材,只要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善于教给学生方法,就会让学生受用一辈子,就能完成一个人“匍匐前进”向“直立行走”的历史转变。
  • 【发布时间】2018/5/19 11:45:10
  • 【点击频次】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