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习惯

 

【作者】 冯应超

【机构】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大河镇丰乐社区丰乐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和进步。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交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 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低年级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解决,可多数学生很茫然,因此只好讲授了,这样就要学生会专心倾听: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考察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可以组织如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写或说出得数;2、教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以及所求问题等。这类练习,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能力。
  二、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解决数学问题,基础是分析与综合,即小学数学老师常说的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教学生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出来的。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领悟。只有学生不断地体会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 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农村小学在教学生解决问题时应注意:多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材中一些城市化的题材,如果学生不是很熟悉,可以适当改动,变成农村题材。多让学生讲,讲想法,讲疑问。
  开展合作学习:问题情境——探索交流——体验感悟——巩固应用——加强指导。问题情境:这里所说的“问题”,是指“人认识的已知部分与被认识的未知部分之间的距离”,是“一种疑难和矛盾,是一种没有直接明确的方法和途径可遵循的情境”。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能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或者说,促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结合课例,教师先复习一种未知量的问题,直接能解决,在出示有两种未知量的例题,就具有这样的功能。
  探索交流:教师要是要发挥指导作用,导在关键处。对“关键句”的讨论与理解。学生要主动合作探索,画图,尝试解答。相互汇报解题思路。
  体验感悟:在教师引导下反思,反思解决问题的步骤,几个步骤中关键的步骤,反思具体的方法;继续使用有关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熟悉方法,教师有效引领学生体验感悟。
  巩固应用:适当解决一些新颖问题,加强巩固应用。让学生经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必要的练习,逐步掌握这些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一些新的问题。
  加强指导:要使“个体探索”与“小组合作”优势互补;
  四、 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课本是无声的教师,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坚持课前阅读,课内阅读,课后阅读,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指导阅读,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有的教材内容,学生不易看出重点,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寻找答案,弄清算理,掌握法则。有的教材内容,学生已有一定知识基础,可由学生先做尝试性练习,在与课本对照、印证,加深理解。有的教材内容,学生能独立看懂,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然后组织交流所得,进一步消化理解。课后阅读,就是课后复习课本。要指导学生养成做作业前先复习课本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前先看课本,看老师当天讲的部分书上是怎么写的,想想老师是怎么讲的,做题时要注意什么,然后在做题。
  五、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与我们有生活联系极其紧密,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1、生活化——把数学问题与生活经验建立直接联系;2、数学化——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3、推理——通过一步或几步由因到果或执果索因或因果并进的思考方式逐步推出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应该侧重在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以及生活经验的感悟上,两者结合,逐步形成数量关系的初步积累。一般不以记忆为主要学习方法。
  • 【发布时间】2018/5/19 11:58:17
  • 【点击频次】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