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 ;
【正文】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教学、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为学校工作的正常展开起到导向和动力保证作用。特别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尤为重要。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是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多重残疾等程度不一的学生,他们特有的生理缺陷导致了学生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和生活障碍。特别是他们心理上的自卑、退缩、冲动、自我怀疑和自我迷失等表现较为明显,他们与正常人在心理、品德等方面存在一些差距,这就需要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根据残疾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规律,从德育教育方面进行补偿,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抓日常行为习惯的规范、养成教育
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极其重要,特殊教育学校应加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常规训练,明确目标,每个循环的德育重点和常规训练要求是学生行动的准则。根据重大节日、学校的中心活动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政教处有系列、有重点地坚持公布“一循环一要求”。每循环的要求力求做到语言生动、目标明确、易懂,针对残疾学生的各自特点,分步分批次要求,形成特色。为了使“一循环一要求”真正得到落实,得到效果,政教处在每循环的第一天的升旗仪式结束后,进行国旗下讲话,针对每循环的要求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心中有目标、行动。坚持常规评比,形成机制,因为常规评比是确保学校各项制度的落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的一种激励措施,比如,我校的常规评比内容是:早读、早操、课间、食堂、午休和卫生等方面,通过进一步细化和增加常规评比内容,以更加公正、公平、公开的方式进行班级量化考核。政教处还结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和各类残疾儿童身心特点,拟定学校学生文明礼仪标准、日常行为规范和良好品质素养方面的具体方案,尤其是针对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给予了重点关注与突破。
二、以“爱”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教育渗透
残疾学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得到全社会的关爱,这其中包括师爱、亲情爱、社会爱、同伴爱等。积极倡导学校教师要全面关心残疾学生成长,无微不至,用特殊教育教师师德要求实施教育工作,当然,必须坚持严格、严肃、严厉要求与尊重、关爱并重的教育思路和德育方式。家庭是学生接受道德熏陶最早的地方,学校应注意引导父母应将爱的雨露更多播洒在残疾孩子身上,让他们享受到亲情温暖。学校应多与社会各界联系,鼓励社会成员为残疾学生献爱心。学校教育方式上要注意以情动人、以情激人和以理服人,抛弃单纯的德育知识的单项灌输方式,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主体,以多种活动形式为载体,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实实在在的道德活动。如生活语文、生活数学中的讨论式、角色扮演的体验模式,如利用早读时间学习《弟子规》,间操后学唱《国歌》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
三、加强残疾学生挫折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化学生自我自律教育
由于残疾学生的生理残疾,致使其信念不坚定、意志脆弱、责任感意识不强、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严重不足。针对此问题,学校政教处把学生的挫折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或者说首要位置。残疾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待一辈子,老师不可能照看他们一生、家长也不可能照顾其一辈子,作为社会中的少数量的弱势群体的残疾学生,走出学校、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是无容置疑的。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加强了残疾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及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针对残疾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榜样示范及引领教育,结合多媒体直观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模范事迹、邀请英雄人物现身说法,让学生与他们亲密接触,增强学生对道德意志概念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树立主动锻炼自己意志的愿望;组织安排提高残疾学生意志力的活动,如文明礼仪评比活动、趣味运动会大帮小等等。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青春期学生的性心理和女生的自我保护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感释放和心理疏导服务的场所与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成为学习的精神财富。”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复杂的、持久的,如何更好地对特殊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该不断探索与实践的,也更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只有不断探索与研究,才能更好地促进特殊学生真正走向融合,融入社会,甚至建设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是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多重残疾等程度不一的学生,他们特有的生理缺陷导致了学生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和生活障碍。特别是他们心理上的自卑、退缩、冲动、自我怀疑和自我迷失等表现较为明显,他们与正常人在心理、品德等方面存在一些差距,这就需要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根据残疾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规律,从德育教育方面进行补偿,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抓日常行为习惯的规范、养成教育
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极其重要,特殊教育学校应加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常规训练,明确目标,每个循环的德育重点和常规训练要求是学生行动的准则。根据重大节日、学校的中心活动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政教处有系列、有重点地坚持公布“一循环一要求”。每循环的要求力求做到语言生动、目标明确、易懂,针对残疾学生的各自特点,分步分批次要求,形成特色。为了使“一循环一要求”真正得到落实,得到效果,政教处在每循环的第一天的升旗仪式结束后,进行国旗下讲话,针对每循环的要求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心中有目标、行动。坚持常规评比,形成机制,因为常规评比是确保学校各项制度的落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的一种激励措施,比如,我校的常规评比内容是:早读、早操、课间、食堂、午休和卫生等方面,通过进一步细化和增加常规评比内容,以更加公正、公平、公开的方式进行班级量化考核。政教处还结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和各类残疾儿童身心特点,拟定学校学生文明礼仪标准、日常行为规范和良好品质素养方面的具体方案,尤其是针对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给予了重点关注与突破。
二、以“爱”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教育渗透
残疾学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得到全社会的关爱,这其中包括师爱、亲情爱、社会爱、同伴爱等。积极倡导学校教师要全面关心残疾学生成长,无微不至,用特殊教育教师师德要求实施教育工作,当然,必须坚持严格、严肃、严厉要求与尊重、关爱并重的教育思路和德育方式。家庭是学生接受道德熏陶最早的地方,学校应注意引导父母应将爱的雨露更多播洒在残疾孩子身上,让他们享受到亲情温暖。学校应多与社会各界联系,鼓励社会成员为残疾学生献爱心。学校教育方式上要注意以情动人、以情激人和以理服人,抛弃单纯的德育知识的单项灌输方式,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主体,以多种活动形式为载体,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实实在在的道德活动。如生活语文、生活数学中的讨论式、角色扮演的体验模式,如利用早读时间学习《弟子规》,间操后学唱《国歌》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
三、加强残疾学生挫折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化学生自我自律教育
由于残疾学生的生理残疾,致使其信念不坚定、意志脆弱、责任感意识不强、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严重不足。针对此问题,学校政教处把学生的挫折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或者说首要位置。残疾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待一辈子,老师不可能照看他们一生、家长也不可能照顾其一辈子,作为社会中的少数量的弱势群体的残疾学生,走出学校、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是无容置疑的。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加强了残疾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及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针对残疾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榜样示范及引领教育,结合多媒体直观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模范事迹、邀请英雄人物现身说法,让学生与他们亲密接触,增强学生对道德意志概念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树立主动锻炼自己意志的愿望;组织安排提高残疾学生意志力的活动,如文明礼仪评比活动、趣味运动会大帮小等等。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青春期学生的性心理和女生的自我保护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感释放和心理疏导服务的场所与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成为学习的精神财富。”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复杂的、持久的,如何更好地对特殊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该不断探索与实践的,也更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只有不断探索与研究,才能更好地促进特殊学生真正走向融合,融入社会,甚至建设社会。
- 【发布时间】2018/6/4 17:38:25
- 【点击频次】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