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试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教师素养;
【正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其次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计算机技术用到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之中。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科学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已有些年头,但仍未十分完善,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尚未形成成熟的教学体系,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的管理也未制度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也并不十分科学化。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等问题,使得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和学生的忽视。学校对于信息课的教学并不十分重视,转而狠抓数理化等主课,将学校的升学率摆在首位,不太重视学生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并不像传统的语文、数学等学科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小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信息技术课时被其他课程占用的情况,不能够保证基本的课程教学。而且有关信息技术的管理制度不完全,管理尺度松弛,学校也缺少技术水平高的教师。 对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明确的认识。对于学数学生来说,计算机往往是一种娱乐工具。比如在网吧,多数学生都是聊天、看电视、玩游戏。真正用于学习的却很少,比如很少看到学生去网吧查资料,交流学习方法等。网吧如此,家庭计算机也不例外。许多个人计算机都是用来娱乐的,而其学习和工作的功能往往被忽略。受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多数中学生都将计算机视作一种娱乐的工具,而信息技术课也便成为满足学生玩耍欲的课程。学生的心里只是想怎样能避开老师的目光,抓紧时间玩,而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由于学生对这门课程并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对这门课程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2、学生基础差异。在学生们的知识接受中,也是因人而异的。老师在课堂上统一演示完教学内容后,布置给同学们作业任务,有些同学可以很快的、有想法地去操作。但也有些同学或许是上课没仔细听,或是操作能力不熟,要完成作业就有一定的困难。产生这种差异性的原因可能是,有些学生先前就已接触过计算机操作的部分知识,或是家中有电脑,接触尝试的机会多;而有些学生或许是初次接触,还处在陌生需磨合的阶段,接受能力明显就有些慢了。学生的基础水平不一样,认知能力不一,使得教师难以展开教学工作,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任务中的难度加大。
3、理论课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理论课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听得似懂非懂,再加上许多学生的观念认识不到位,认为计算机课就是上机课,完成老师的练习任务就可以了,然后自己就可以上网聊天打游戏了。因此,当教师在上理论课时,学生缺乏兴趣,有的学生敲打键盘鼠标,有的学生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有的学生说话,做小动作等。当教师讲完了,轮到他们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他们却又不知从何入手。 解决方法:在设计操作课教学时,可以采用讲练结合法。教师先示范讲解,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刚才老师讲的例子。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准备工作:设计出每节课的教学效果,或者引导部分优秀生设计出有一定水平的电脑作品,以备演示。学生在学习中,要求做讲解的范例的作品出来。
4、学生缺乏实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侧重动手操作的课程,必然需要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实践是验证知识的最根本方法,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多元化的动手活动中,学生才能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必须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够在亲身操作中提升学习兴趣。但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对具体活动的设计过于单一,不能够根据学生的求知领域来开展活动,甚至可能引导学生走向错误的学习之路,沉溺于游戏不能自拔。
二、解决方法途径探究
1、加大重视程度,坚持教育方向。学校需要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学校整体的信息技术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竞争力。要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投入,必须从资金、教师和硬件设备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来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研究,学习新型的教学方式,贯彻现代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了解,让学生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在现代生活中,信息技术的掌握已经成了一种基本要求,其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坚持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教育方向,能够使得学生掌握信息、传播信息和利用信息,能够通过信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出色的信息素养, 真正地将信息技术和课程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2、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因材施教。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如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进行年度考核,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由于学生水平不一,对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序也不同,在上机操作时,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个别指导,及时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指导他们去探索掌握一些较深的课外知识,通过上机指导,让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因材施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方法之一,就是为学生设计开放型任务,如画一幅图画,用Excel 制作一张自己班级的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表,绘制一张课程表,设计一个课件,用Word 制作本班的黑板报等,这类开放的任务,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学生活化,提供实践机会。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所教的课程内容应该尽可能的贴近生活,教师应该课前搜集准备了社会最新的信息内容或科技发展,在课堂上介绍给学生,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见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掘,去搜新信息,去习得新知识,积极有效地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并且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综上可见,学校中的信息教育尤为关键,信息素养从基础开始,教师应对孩子时候的学生抓好信息辨别的教育,学校对信息技术的教育更是不容忽视。学校是培养学生的摇篮,应该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让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任重而道远,学校、教师、学生都应该不断努力,不断改善,共同进步,共同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云.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学周刊. 2012(18)
[2] 陈刚. 对信息技术教学中“课堂活跃”的探索和实践[J]. 中国农村教育. 2012(02)
[3] 陈文慧. 浅析小学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 才智. 2012(02)
[4] 李莹光.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发展[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2(03)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和学生的忽视。学校对于信息课的教学并不十分重视,转而狠抓数理化等主课,将学校的升学率摆在首位,不太重视学生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并不像传统的语文、数学等学科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小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信息技术课时被其他课程占用的情况,不能够保证基本的课程教学。而且有关信息技术的管理制度不完全,管理尺度松弛,学校也缺少技术水平高的教师。 对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明确的认识。对于学数学生来说,计算机往往是一种娱乐工具。比如在网吧,多数学生都是聊天、看电视、玩游戏。真正用于学习的却很少,比如很少看到学生去网吧查资料,交流学习方法等。网吧如此,家庭计算机也不例外。许多个人计算机都是用来娱乐的,而其学习和工作的功能往往被忽略。受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多数中学生都将计算机视作一种娱乐的工具,而信息技术课也便成为满足学生玩耍欲的课程。学生的心里只是想怎样能避开老师的目光,抓紧时间玩,而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由于学生对这门课程并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对这门课程也没有足够的重视。
2、学生基础差异。在学生们的知识接受中,也是因人而异的。老师在课堂上统一演示完教学内容后,布置给同学们作业任务,有些同学可以很快的、有想法地去操作。但也有些同学或许是上课没仔细听,或是操作能力不熟,要完成作业就有一定的困难。产生这种差异性的原因可能是,有些学生先前就已接触过计算机操作的部分知识,或是家中有电脑,接触尝试的机会多;而有些学生或许是初次接触,还处在陌生需磨合的阶段,接受能力明显就有些慢了。学生的基础水平不一样,认知能力不一,使得教师难以展开教学工作,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任务中的难度加大。
3、理论课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理论课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听得似懂非懂,再加上许多学生的观念认识不到位,认为计算机课就是上机课,完成老师的练习任务就可以了,然后自己就可以上网聊天打游戏了。因此,当教师在上理论课时,学生缺乏兴趣,有的学生敲打键盘鼠标,有的学生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有的学生说话,做小动作等。当教师讲完了,轮到他们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他们却又不知从何入手。 解决方法:在设计操作课教学时,可以采用讲练结合法。教师先示范讲解,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刚才老师讲的例子。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准备工作:设计出每节课的教学效果,或者引导部分优秀生设计出有一定水平的电脑作品,以备演示。学生在学习中,要求做讲解的范例的作品出来。
4、学生缺乏实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侧重动手操作的课程,必然需要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实践是验证知识的最根本方法,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多元化的动手活动中,学生才能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必须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够在亲身操作中提升学习兴趣。但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对具体活动的设计过于单一,不能够根据学生的求知领域来开展活动,甚至可能引导学生走向错误的学习之路,沉溺于游戏不能自拔。
二、解决方法途径探究
1、加大重视程度,坚持教育方向。学校需要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学校整体的信息技术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竞争力。要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投入,必须从资金、教师和硬件设备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来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研究,学习新型的教学方式,贯彻现代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了解,让学生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在现代生活中,信息技术的掌握已经成了一种基本要求,其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坚持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教育方向,能够使得学生掌握信息、传播信息和利用信息,能够通过信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出色的信息素养, 真正地将信息技术和课程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2、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因材施教。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如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进行年度考核,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由于学生水平不一,对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序也不同,在上机操作时,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个别指导,及时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指导他们去探索掌握一些较深的课外知识,通过上机指导,让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因材施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方法之一,就是为学生设计开放型任务,如画一幅图画,用Excel 制作一张自己班级的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表,绘制一张课程表,设计一个课件,用Word 制作本班的黑板报等,这类开放的任务,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学生活化,提供实践机会。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所教的课程内容应该尽可能的贴近生活,教师应该课前搜集准备了社会最新的信息内容或科技发展,在课堂上介绍给学生,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见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掘,去搜新信息,去习得新知识,积极有效地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并且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综上可见,学校中的信息教育尤为关键,信息素养从基础开始,教师应对孩子时候的学生抓好信息辨别的教育,学校对信息技术的教育更是不容忽视。学校是培养学生的摇篮,应该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让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任重而道远,学校、教师、学生都应该不断努力,不断改善,共同进步,共同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云.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学周刊. 2012(18)
[2] 陈刚. 对信息技术教学中“课堂活跃”的探索和实践[J]. 中国农村教育. 2012(02)
[3] 陈文慧. 浅析小学课堂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 才智. 2012(02)
[4] 李莹光.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发展[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2(03)
- 【发布时间】2018/6/4 17:49:08
- 【点击频次】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