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空间观念;教学策略;
【正文】近期,我们通过对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学习过程、作业、试卷分析调查,总结出如下几点问题:(1)孩子们不重视推导过程,死记公式,面对问题不能变通。(2)孩子们对操作很有兴趣,但却不能建立操作实感、生活实例与图形表象的有机联系。(3)空间想象能力差,对于较抽象或较复杂的问题有畏难、浮躁情绪,缺乏探索精神。针对以上分析,我们从老师的教学角度进行了反思。第一,在进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学生操作时间不够,老师演示过多,并没有真正激活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第二,由于受成人思维影响,各种图形出现的形式比较单一,外延不够,所以学生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支撑,形成的表象不稳固,和现实物体、各种变式图形没有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容易养成死记公式的习惯。第三,课堂仍没有摆脱传统的接受型模式,本来应该十分有趣的课堂显得死气沉沉,没有形成“空间与图形”学习中不断探索和积极进取的氛围。那么“空间与图形”教学中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能激活孩子们的思维,发展孩子的空间感,如何让孩子饶有兴趣又高效地探索呢?我们摸索着,尝试着。
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其中表象是操作或观察活动中所学内容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的相应形象,它是知识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是学生抽象概念的基础。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对图形表象的建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与其它教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直观性与操作性,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会受到学生自身经验、空间观念、认知发展水平、内容的难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研究和探索了“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策略。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说明“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策略:
一、用现实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依赖着数学,他们宛如孪生姊妹般不离不弃。进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不能背离实际,从他们最熟悉的事物着手。不同的生活背景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应用同样的例子。例如,再向小学生讲述立体图形时,城市的老师可以向他们提供积木等实体玩具进行讲解,而一些山区儿童可能连积木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更别说去理解了。尽管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用他们的好奇心,依据教材特点,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在经过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引导后,不仅积累了数学知识,更引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以及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思维是老师教育学生的核心,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身临其境”地去学数学,学生不仅不会有陌生感,还会接纳他的似曾相识。
二、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直观演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感念。我们在教学生观察物体时,摆出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找出物体的面在哪里,这样可以使学生亲身体会物体的面,直接感知数学就存在我们身边,并使学生知道空间观念的形成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识图与画图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最好方法,在几何教学中,必须重视画图识图教学。例如在讲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测量出 1 平方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厘米的大小,并让学生亲身感受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大小。在头脑中建立准确的表象,然后又让学生闭眼想象,截取相应大小的正方形,找出生活中的实物等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逐渐形成明确的概念,加深印象,建立好表象,这样使得同学们可以更好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可以使学生轻松地学习。
三、注重操作体验,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学中加强直观演示操作体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相关内容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判断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我组织学生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其对称轴。这样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很轻松地就判断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了相应的对称轴。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参与性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发现、验证、猜想到探索,都能主动地尝试、再尝试,从中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图、文、声并茂,动感逼真,形象直观地展现。通过直观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和逼真的音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优化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能较容易地设计出具体事物的模拟仿真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探索面积公式的全过程:在白板上画出一个梯形,接着在复制一个梯形,然后通过对其中一个梯形的旋转和平移,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学生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大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原来梯形面积的2倍,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利用多媒体的回放页面的功能反复演示几遍这个探索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探索过程的理解,以及对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巩固。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绎,动静结合,以及动手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学生不仅弄清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理解了几何图形的概念,同时也掌握了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反思促进教学
《标准》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所以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观察与测量”一课中,组织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度,他们可能不用标准的测量工具,而是用铅笔、绳子……作为测量工具,于是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教师不仅要关注测量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活动,能否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又如,一位教师在第一次上“平移与旋转”这一课时,用多媒体显示课本上的图:火车与直升机的运动,并问学生,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学生回答:火车是直着向前走的;车轮带动车走;火车是靠燃料推动走的等。这时教师慌了,不知如何引导下去。课后这位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尽量排除非本质的干扰,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于是重新设计了教学内容。这次多媒体显示:缆车、升降电梯、风车和吊扇,学生观察。老师问: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学生答:不同。师: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生:缆车、升降电梯的运动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平平地直走;而风车和吊扇又是一类,因为它们是在固定地旋转。这次改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对平移与旋转的感知当中。
综上,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对于开发小学生的智力以及使他们快速掌握学习方法或者技巧,学好数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还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整体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艳林.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4).
[2]钱宝胜.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的研究[J].教师,2014(22).
[3]刘晓辉.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初探[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3(5).
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其中表象是操作或观察活动中所学内容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的相应形象,它是知识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是学生抽象概念的基础。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对图形表象的建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与其它教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直观性与操作性,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会受到学生自身经验、空间观念、认知发展水平、内容的难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研究和探索了“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策略。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说明“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策略:
一、用现实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依赖着数学,他们宛如孪生姊妹般不离不弃。进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不能背离实际,从他们最熟悉的事物着手。不同的生活背景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应用同样的例子。例如,再向小学生讲述立体图形时,城市的老师可以向他们提供积木等实体玩具进行讲解,而一些山区儿童可能连积木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更别说去理解了。尽管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用他们的好奇心,依据教材特点,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在经过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引导后,不仅积累了数学知识,更引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以及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思维是老师教育学生的核心,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身临其境”地去学数学,学生不仅不会有陌生感,还会接纳他的似曾相识。
二、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直观演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感念。我们在教学生观察物体时,摆出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找出物体的面在哪里,这样可以使学生亲身体会物体的面,直接感知数学就存在我们身边,并使学生知道空间观念的形成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识图与画图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最好方法,在几何教学中,必须重视画图识图教学。例如在讲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测量出 1 平方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厘米的大小,并让学生亲身感受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大小。在头脑中建立准确的表象,然后又让学生闭眼想象,截取相应大小的正方形,找出生活中的实物等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逐渐形成明确的概念,加深印象,建立好表象,这样使得同学们可以更好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可以使学生轻松地学习。
三、注重操作体验,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学中加强直观演示操作体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相关内容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判断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我组织学生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其对称轴。这样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很轻松地就判断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了相应的对称轴。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参与性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发现、验证、猜想到探索,都能主动地尝试、再尝试,从中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图、文、声并茂,动感逼真,形象直观地展现。通过直观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和逼真的音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优化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能较容易地设计出具体事物的模拟仿真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探索面积公式的全过程:在白板上画出一个梯形,接着在复制一个梯形,然后通过对其中一个梯形的旋转和平移,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学生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大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原来梯形面积的2倍,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利用多媒体的回放页面的功能反复演示几遍这个探索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探索过程的理解,以及对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巩固。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绎,动静结合,以及动手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学生不仅弄清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理解了几何图形的概念,同时也掌握了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反思促进教学
《标准》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所以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观察与测量”一课中,组织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度,他们可能不用标准的测量工具,而是用铅笔、绳子……作为测量工具,于是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教师不仅要关注测量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活动,能否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又如,一位教师在第一次上“平移与旋转”这一课时,用多媒体显示课本上的图:火车与直升机的运动,并问学生,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学生回答:火车是直着向前走的;车轮带动车走;火车是靠燃料推动走的等。这时教师慌了,不知如何引导下去。课后这位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尽量排除非本质的干扰,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于是重新设计了教学内容。这次多媒体显示:缆车、升降电梯、风车和吊扇,学生观察。老师问: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学生答:不同。师: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生:缆车、升降电梯的运动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平平地直走;而风车和吊扇又是一类,因为它们是在固定地旋转。这次改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对平移与旋转的感知当中。
综上,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对于开发小学生的智力以及使他们快速掌握学习方法或者技巧,学好数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还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整体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艳林.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4).
[2]钱宝胜.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的研究[J].教师,2014(22).
[3]刘晓辉.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初探[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3(5).
- 【发布时间】2018/6/4 17:49:29
- 【点击频次】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