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高中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 李红星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第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一切探究和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通过问题的发现以及问题的及时解决,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和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所以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焦虑的情绪,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疑问能够得到表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和同学进行交流,把遇到的困惑向教师提出来。因为学生的知识能力不同,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也有很大的区别,教师不管学生提出怎么样的问题,都要认真去聆听学生的问题后给予回答,并且给予鼓励。让学生在课堂中敢问,使学生体会到课堂教学中,向老师提出问题是愉快的过程,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
  二、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学习不能一味地依赖教师的教,“提出问题”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师向学生提问的单向性,因为教师只能起旁敲侧击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因果法:观察到一个物理现象时,就要开动脑筋问一问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例如,感应线圈能输出上万伏的电压,而其输入电压却只有十几伏,为什么它能产生如此高的电压呢?
  2、类比法:比较同一物理规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不同概念,不同规律之间的异同;比较某一瞬间前后情况的变化;比较互相矛盾的解释、说法和理论;比较新事物和旧理论之间的矛盾和类似现象之间的异同,从中发现问题。例如,惠更斯曾对光和声这两类现象进行比较,发现他们具有一系列相同的属性:直线传播、反射和干涉等。而声是一种波动,由此,惠更斯提出“光波”这一概念能否成立的问题。
  3、扩大法:从特殊情况或现象中总结出的规律,推广到更大范围或一般情况还能成立吗?这规律是具有普遍性还是只适合于某些特殊情况?怎样改动才可以应用到另外的情况。
  4、极限法:在通常情况下出现的现象或成立的理论与规律,放到极端条件下还会出现或成立吗?会不会出现新的问题?比如说现实世界是有摩擦力的,如果没有摩擦力,世界上的事物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5、逆反法:正面的问题,反过来会怎样?例如,法拉第在研究电磁现象的过程中,从电与磁的对称性出发,提出既然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否产生电流呢?经进一步的实验总结和理论分析,得出了著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三、创设情境,发掘问题
  物理实验是根据教学要求而创设的一个用于探索物理问题的最适当的物理环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会形成很多“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疑问,从而引发他们去解开迷团的强烈愿望。如在高一物理《动量》一章,在讲授动量定理一节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一学生将一个生鸡蛋举到某一高度,全体学生顿时会产生疑问:假若鸡蛋落下会不会破呢?鸡蛋落下碰到桌子而破碎;迅速擦净桌面让学生重做实验,此时在桌面上放一块大海绵,这次鸡蛋又会不会破呢?这是学生瞬间在头脑中闪现的问题,鸡蛋落下碰到海绵后反弹起来而被学生捉住。在新课前利用了这样一个演示,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鸡蛋在海绵上为什么会不破的疑问去学习动量定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又如在进行“自感”教学时,演示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现象,在教师合理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就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并且很自然地产生疑问:(1)在通电的瞬间,为什么并联的两个灯泡一个先亮,另一个后亮?这两个支路有什么不同之处?(2)在断电的瞬间,为什么与线圈并联着的灯泡突然一亮(比原来还亮)?可见,由演示创设了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利用学生的前概念意识和实验结果的矛盾,在强烈的认知冲突中激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由于日常生活的积累,学生对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有了自己的认识,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观念,这就是所谓的前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学生的前概念意识和物理实验结果的矛盾激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力的分解》这一节中,教师先出示一个大砝码(比平时实验用的钩码大得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砝码很重的概念)和三根细棉线。问学生是用一根棉线提砝码时线会断,还是用两根棉线提砝码时线会断?学生很快就回答是用一根线会断。教师做实验,结果用一根棉线可缓慢地、稳稳地把砝码提起来,而用两根棉线提砝码时(有意加大两棉线之间的夹角,大于120°)可以看到棉线断裂,不能把砝码提起来。学生对实验的结果感到愕然,带着浓厚的兴趣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此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只有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发布时间】2018/6/4 18:29:18
  • 【点击频次】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