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素养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 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我深知,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平台上,农村学校的资源与条件相比城市初中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教师怎样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呢?以下浅谈几点。
一、内外紧密结合,拓宽学习渠道
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单凭一本教科书、一篇课文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惟一的学习资料。教师应以课文为依托,课前、课后让学生有意识、有目标地去搜集大量与文本相关的资料,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使学生在阅读中与高尚交流,与情感共鸣。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布置学生课外去了解鲁迅的一些生平事迹,没有想到学生收集了很多关于鲁迅的资料:有鲁迅的个人履历,有鲁迅的主要贡献,有鲁迅的大事年表,有鲁迅的故居,有鲁迅的生平创作,有鲁迅的家中情况,还有鲁迅的经典语录等等。有的同学还找到鲁迅的不同时期的照片、物件图片。在课堂交流鲁迅的经典语录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众所周知,鲁迅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还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就这样,在充裕的课外阅读的时间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伟人的心中,去解读鲁迅那充盈天地,浸润万物的崇高的灵魂。正是有了课前的阅读铺垫,使学生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丰富的内心体验和经历。
二、抓住时代脉搏,注重情感培养
语文是具有很强时代感的一门学科,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很有必要为语文增加一些记录时代脉搏的文本,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沉重的回忆,也激发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革命豪情。在组织学生回忆那惨痛的一幕,撰写心灵震撼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呈现了一组纪念诗篇让学生抄写,品味,诵读,从中感受那份回忆,那种深情:真想向鸟儿借一对翅膀/这样就能迅速地到达汶川那个地方?/同解放军同武警战士?/掀掉倾压你们身上的灾难?/帮白衣天使?/抬送担架上的伤患/真想有一对翅膀?/这样就能来到这块震伤的土地上?/为你们搭一顶帐篷?/为你们熬一锅热汤?/也能亲手为你们?/擦拭脸颊上滴落的悲伤……
课前,我常会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美的的短文或诗歌,如:席慕容的诗歌,余光中的诗歌,周国平的美文……介绍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如《钱钟书与读书笔记》,励志奋起的散文《再试一次》、《霍金的分量》等,课后也让学生去抄一抄、读一读、背一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值得欣慰的是,我从报纸、杂志、网络上摘录下来,推荐给学生的文学作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看报的兴趣,使他们“把阅读当作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适当减少书面练习,增加课外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保证有计划地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及指导工作,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营造书香集体,滋润学生心灵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们的成长是不可估量的,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人人都参与阅读。在班级中大力营造阅读氛围,注意有关的环境建设。有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为了消遣,还有些是为了猎奇。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质量,使他们转向为求知、思考、剖析、欣赏、运用、创新而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品位和素质。
1、成立班级图书馆。首先我为班级捐献了几本课外读物,当学生有了自己的一些藏书后,我鼓励学生积极献出自己喜欢的书籍,成立“图书馆”。很快班级图书馆就办成了,为了扩大影响,我让班级图书馆在班级之间交流,达到互动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
2、开展各种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布置学生去买自己喜欢的书,再诱导他们读读书中的章节,走进整本书中。为了让书籍充溢学生的心灵,我还定期不定期地举办读书交流会,或朗诵、话剧表演、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交流等,营造班级读书氛围,努力提高读书效率。
3、恰当运用现代传媒。现代传媒的发展,虽然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但是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有很多初中学生沉迷于快餐文化中,如韩剧、口袋书、超级动画等,大多被牵着鼻子走了一程又一程,甚至有得初中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而不可自拔,甚至走上邪路。为了让现代传媒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向学生推荐了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一些好栏目,如“百家讲坛”、“走近科学”等。向学生介绍“百度国学”“新浪读书”“搜狐读书”“腾讯读书”“读者”等著名网站。当他们去读网络上的文本,读到那些感人至深的文本时,他们的灵魂受到荡涤,他们的心中腾起一股浩然正气。
4、学会常用阅读方法。(1)查读法:利用工具书查明阅读中遇到的生难字词,并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掌握这些词语的音、形、义。(?2)批注法:掌握基本的批注符号,根据阅读体验做出圈点勾画和批注。(3)疑读法;在阅读中发现疑问,提出问题,做出标记或记录下来。(4)感知法:琢磨标题,理清思路,划分层次,分析结构,列出提纲,理解主题。(5)议读法:在阅读过程中抓住问题,提出见解,找出依据,展开讨论。(6)摘录法:在阅读过程之中或之后,把文章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分门别类地摘录下来。(7)浏览法:快速阅读,留心阅读指南、审读文章标题和提纲目录、浏览“大字号书页”,感知文章大体轮廓。(8)网络阅读:可根据兴趣进行网络阅读,获得知识。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博览”的基础上,选择某一点进行“精读”还可围绕一定的主题,阅读大量有关信息,达到研究主题、理解主题、创造主题的目的。(9)比较阅读法: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有相同题材作品的比较,不同观点作品的比较,不同表现手法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比较等。(10)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
5、提出要求。(1)一日一句: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阅读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学生阅读面是丰富多彩的,收获也是多彩多姿的。但每个人的阅读收获相对集体而言,总是有限的,如果将个人的收获变成集体的收获,那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一日一句”的形式就是在日记本上,让学生每天在“一日一句”栏内摘录一句在阅读过程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便于积累。从“一日一句”中可以窥视每个学生的阅读层次,鉴赏能力。(2)一日一记:这是学生课外阅读初期的基本工作,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每天将阅读过程中精彩的词句以及对自己日后的学习有借鉴作用的内容记录在本子上,便于积累知识,突出重点,同时记录“一日一句”的内容。老师将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记录本定期检查(每周一次),及时反馈信息,对记录详尽认真及方法得当的学生给予表扬。
综合以上四点所述,无非就是合理利用农村的各种资源为教育。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不管是城市和农村,我们都可以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塑造自己,超越自己,让乡村语文教育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内外紧密结合,拓宽学习渠道
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单凭一本教科书、一篇课文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惟一的学习资料。教师应以课文为依托,课前、课后让学生有意识、有目标地去搜集大量与文本相关的资料,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使学生在阅读中与高尚交流,与情感共鸣。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布置学生课外去了解鲁迅的一些生平事迹,没有想到学生收集了很多关于鲁迅的资料:有鲁迅的个人履历,有鲁迅的主要贡献,有鲁迅的大事年表,有鲁迅的故居,有鲁迅的生平创作,有鲁迅的家中情况,还有鲁迅的经典语录等等。有的同学还找到鲁迅的不同时期的照片、物件图片。在课堂交流鲁迅的经典语录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众所周知,鲁迅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还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就这样,在充裕的课外阅读的时间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伟人的心中,去解读鲁迅那充盈天地,浸润万物的崇高的灵魂。正是有了课前的阅读铺垫,使学生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丰富的内心体验和经历。
二、抓住时代脉搏,注重情感培养
语文是具有很强时代感的一门学科,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很有必要为语文增加一些记录时代脉搏的文本,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沉重的回忆,也激发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革命豪情。在组织学生回忆那惨痛的一幕,撰写心灵震撼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呈现了一组纪念诗篇让学生抄写,品味,诵读,从中感受那份回忆,那种深情:真想向鸟儿借一对翅膀/这样就能迅速地到达汶川那个地方?/同解放军同武警战士?/掀掉倾压你们身上的灾难?/帮白衣天使?/抬送担架上的伤患/真想有一对翅膀?/这样就能来到这块震伤的土地上?/为你们搭一顶帐篷?/为你们熬一锅热汤?/也能亲手为你们?/擦拭脸颊上滴落的悲伤……
课前,我常会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美的的短文或诗歌,如:席慕容的诗歌,余光中的诗歌,周国平的美文……介绍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如《钱钟书与读书笔记》,励志奋起的散文《再试一次》、《霍金的分量》等,课后也让学生去抄一抄、读一读、背一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值得欣慰的是,我从报纸、杂志、网络上摘录下来,推荐给学生的文学作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看报的兴趣,使他们“把阅读当作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适当减少书面练习,增加课外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保证有计划地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及指导工作,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营造书香集体,滋润学生心灵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们的成长是不可估量的,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人人都参与阅读。在班级中大力营造阅读氛围,注意有关的环境建设。有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为了消遣,还有些是为了猎奇。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质量,使他们转向为求知、思考、剖析、欣赏、运用、创新而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品位和素质。
1、成立班级图书馆。首先我为班级捐献了几本课外读物,当学生有了自己的一些藏书后,我鼓励学生积极献出自己喜欢的书籍,成立“图书馆”。很快班级图书馆就办成了,为了扩大影响,我让班级图书馆在班级之间交流,达到互动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
2、开展各种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布置学生去买自己喜欢的书,再诱导他们读读书中的章节,走进整本书中。为了让书籍充溢学生的心灵,我还定期不定期地举办读书交流会,或朗诵、话剧表演、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交流等,营造班级读书氛围,努力提高读书效率。
3、恰当运用现代传媒。现代传媒的发展,虽然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但是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有很多初中学生沉迷于快餐文化中,如韩剧、口袋书、超级动画等,大多被牵着鼻子走了一程又一程,甚至有得初中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而不可自拔,甚至走上邪路。为了让现代传媒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向学生推荐了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一些好栏目,如“百家讲坛”、“走近科学”等。向学生介绍“百度国学”“新浪读书”“搜狐读书”“腾讯读书”“读者”等著名网站。当他们去读网络上的文本,读到那些感人至深的文本时,他们的灵魂受到荡涤,他们的心中腾起一股浩然正气。
4、学会常用阅读方法。(1)查读法:利用工具书查明阅读中遇到的生难字词,并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掌握这些词语的音、形、义。(?2)批注法:掌握基本的批注符号,根据阅读体验做出圈点勾画和批注。(3)疑读法;在阅读中发现疑问,提出问题,做出标记或记录下来。(4)感知法:琢磨标题,理清思路,划分层次,分析结构,列出提纲,理解主题。(5)议读法:在阅读过程中抓住问题,提出见解,找出依据,展开讨论。(6)摘录法:在阅读过程之中或之后,把文章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分门别类地摘录下来。(7)浏览法:快速阅读,留心阅读指南、审读文章标题和提纲目录、浏览“大字号书页”,感知文章大体轮廓。(8)网络阅读:可根据兴趣进行网络阅读,获得知识。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博览”的基础上,选择某一点进行“精读”还可围绕一定的主题,阅读大量有关信息,达到研究主题、理解主题、创造主题的目的。(9)比较阅读法: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有相同题材作品的比较,不同观点作品的比较,不同表现手法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比较等。(10)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
5、提出要求。(1)一日一句: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阅读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学生阅读面是丰富多彩的,收获也是多彩多姿的。但每个人的阅读收获相对集体而言,总是有限的,如果将个人的收获变成集体的收获,那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一日一句”的形式就是在日记本上,让学生每天在“一日一句”栏内摘录一句在阅读过程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便于积累。从“一日一句”中可以窥视每个学生的阅读层次,鉴赏能力。(2)一日一记:这是学生课外阅读初期的基本工作,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每天将阅读过程中精彩的词句以及对自己日后的学习有借鉴作用的内容记录在本子上,便于积累知识,突出重点,同时记录“一日一句”的内容。老师将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记录本定期检查(每周一次),及时反馈信息,对记录详尽认真及方法得当的学生给予表扬。
综合以上四点所述,无非就是合理利用农村的各种资源为教育。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不管是城市和农村,我们都可以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塑造自己,超越自己,让乡村语文教育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布时间】2018/6/4 18:47:17
- 【点击频次】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