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上好课”之思考

 

【作者】 何 斌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是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情,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那是件容易的事;要想把课上好,使每一堂都很成功,而且有实效,那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教师要想把一节课上好就得下一番功夫,做好课前准备,把握课中动态,实施课后反思等教学策略。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上好小学数学课的几点肤浅认识。
  一、找准教学起点是“上好课”的前提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找准一节课的教学起点,也就为上好这节课铺平了成功的基石。如何找准教学起点呢?我认为要做到两点:一是了解学情。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身心和身体的健康状况,校内和校外的学习环境等基本情况;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基本需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学生在幼儿园都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那么这一堂课的教学起点就不能定位在认识这几个图形上了,而是以感知它们的特征作为教学的起点,组织教学。事实证明,这样的安排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学习效果好。二是研读教材。新课程的教材弹性大,赋予教师的想像和改造教材的空间更大。我们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深刻理解每一幅图画、每一句提示语、每一个练习的设计意图,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和学习实际,合理改善教材的编写程序,做到心中有“本”(教材),目中有“生”(学生),脑中有“点”(教学起点)。
  二、定位教学目标是“上好课”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具有统帅全局、导向和调控作用。如果教学目标一旦有误,就可能导致一节课迷失方向,也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我认为正确定位教学目标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就应从这三个维度来思考,不能只局限于学生认识方面的发展,而应体现全面培养的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选准教学方法是“上好课”的关键
  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实际的是关注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教”的方法,二是学生“学”的方法;而这两者由于生活经验、身心发展、所处环境不一样,存在着思维与智力、过程与方法的差异,也就导致了“教”与“学”方面的矛盾,传统的观点就是要求“学”要服从于“教”,而新课程的理念倡导“教”必须适应于“学”,“教”必须服从于“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教”与“学”必须协调,必须和谐统一,在“教”中引导,在“学”中互动。有效“互动”将是影响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所在。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来实现教学互动的最优化呢?我认为教师要从具体内容出发,从师生实际情况出发,把握课堂互动的最佳时机,充分发挥互动的最大优势,从而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率。
  一要“动”在教学重、难点的掌握处。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重点和难点的学习内容,而教师的教学就应该也必须围绕让学生抓住重点内容,突破难点知识来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发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学会新知的能力。例如:学习《圆的周长》时,圆的周长与圆的什么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探索这些知识时就需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二要“动”在学生情感的需要处。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是随着自身的情绪变化而变化的,情绪高涨时可以助推学习活动的积极开展,而情绪低落时就会影响到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而,当学生情感需要触动时,恰当的互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动”在学生学习的困惑处。课堂上师生需要合作互分理处的关键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困难的时候。这时,教师不必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师生之间敞开心扉,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让他们在探索、思考、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的答案。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总结时讲到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但为什么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呢?这时,就需要互动交流,才能解决问题的实质。
  四、采用多元评价是“上好课”的保障
  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是“上好课”的保障。课标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生的评价更应该侧重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评价的内容上来讲,不应该以知识掌握的如何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外显表征。从方式上来讲,可以采取言语评价、动作评价、实物评价。言语评价即口头评价,这时常态课中最常用也最适用的评价方式,随时随机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点,但更多应以鼓励、激励为主。动作评价主要是以鼓掌、竖大拇指、摸摸学生的头等方式进行,这种评价是针对学生对某一问题(或题目)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解题方法时,师生情不自禁地为其评价方式。实物评价是针对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奖励小红花、小红旗为主的评价方式,这样的评价要偶尔用之,才能起到作用,不可泛用。
  五、实施教后反思是“上好课”的良策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成长=经验+反思”的教师成长公式,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是肤浅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课前准备,而忽略课后反思和总结。殊不知,课前准备,只能为每节课服务,而课后反思却是为下一个每节课积累宝贵的经验。教师要想成为学习型教师,就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应养成反思总结的好习惯。反思学习目标是否达到?如何达到?有哪些标志?事先设计与实际过程有哪些差距?应如何处理?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关键原因在哪里?应如何解决?在教学中哪些深刻的事件?通过对每一节课的反思,就是对上好下一节作准备。
  • 【发布时间】2018/6/4 19:01:11
  • 【点击频次】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