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找准课文切入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找准;切入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正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步骤。切入点把握得好,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剖析,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切入点把握不好,就会出现上课时无从下手、泛泛而谈的情况。那么,怎样找准切入点,让阅读教学更有效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从课题切入
课文的题目是作者紧扣文章内容精心拟定的,是对一篇课文的高度概括。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文章题目甚至就是中心。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课题在全文中的作用。根据它的作用,既可让学生就课题提问切入,再带着问题自读自悟,寻求答案。也可指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题眼,自读课文,抓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体会情感,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这样可使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1.引导学生就课题提问切入。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课文以文中的主要人物的语言为题,教学时教师应在学生阅读之前引导他们就课题质疑:我是谁?为什么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就会带着疑问进行阅读,小组进行,分析讨论,这就将学生的读、疑、析、议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导学生就标题中的关键词语作为切入点,顺着它,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悟,开启学生阅读兴趣之门。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的教学,我紧扣课题中的关键词语“励志学画”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先围绕课题提出三个问题即“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的?他努力的结果如何?”,然后自主阅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交流中碰撞观点,融合智慧,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我以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的三个问题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重点段落,感受徐悲鸿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为国争光的高尚品质。这样的切入,让教学直奔重点、有条不紊。
二、从中心句切入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中心句,这些中心句在文中的作用各不相同,有的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有的引领全文,有的揭示文章的主题,有的承上启下……但是,毋庸置疑,它们都能起到引领教学的作用。教学中,如果抓住中心句切入,就会让教与学都清晰有序,既轻松,又有实效。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来展开学习,感悟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的。抓住了这个中心句,就抓住了打开课文理解的钥匙,教学导读也就起到了去繁从简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文时,文中“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将全文贯穿成一个经纬分明的整体。“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便是作者要向读者介绍的秦兵马俑的主要特征。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在初读课文之后,我们可以请学生找出能够概括秦兵马俑特点的一句话。然后,一起研读这句话,找出三个表现秦兵马俑特点的词,个个追问质疑。如秦兵马俑规模有多宏大?有多少类型?每个类型有什么特征?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继而围绕这些问题,学生展开自学。这就为合作探究、解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在语文课中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脉路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思维、读书,顺利达到学习目标。
三、从文章的人物切入
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写人记事的课文很多。这种类型的课文如何实施教学呢?从阅读的角度来说,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读懂人物,要读懂人物就要读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显而易见,如果能从人物切入课文,就会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
如:《钱学森》一文是赞扬主人公的爱国情怀的,文章的写作特色是通过人物语言,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教学中我以人物语言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描写钱学森语言的地方作上记号,让学生读文划句子,读句子思考:这些话是钱学森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抓住人物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从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在阅读的同时,让学生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怀,深化了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升华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扫路老人的外貌描写是一个极佳的教学信息,教学中可以以读懂人物外貌为切入点。文中有两处人物的外貌描写,这两处外貌描写,很有意味。第一处:“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这一段外貌描写非常朴实,只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简单的人物轮廓。这时作者还没有与老人相谈,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扫路人,是粗看。第二处:“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第二处外貌描写比第一处明显地具体了。观察点也从整个身材聚焦到人物的脸部。“面色黝黑”写出了老人勤劳而且身子骨很硬朗。“慈善的眼睛” 写出了老人心灵的纯洁。“炯炯有神” 写出了老人生命的顽强,精力十足。第二处外貌描写作者的观察方式用了“打量”,为什么要“打量”?因为作者与老人交谈后,对老人的“豁达开朗”钦佩至极。因此是细看。粗看和细看之间,有着作者对老人的情感上的变化。我在教学中以这两处人物外貌描写作为切入点,抓住扫路老人这个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感悟扫路老人的高贵品质,加深了思维的深度。
四、从插图切入
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文字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文中一幅幅精美的插图,或表现课文相关段落的内容,或再现景物的特点,或表现人物情感,或揭示课文的中心。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插图,寻找切入点,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的美感,激活他们的思维。因而,以美丽的图画为切入点,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教学《烟台的海》第一课时,首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烟台的海四季的风景,在尽情地欣赏画面之后,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表达感受的时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接着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找出图画描绘的相关段落的内容,学生们会进一步感受到“烟台的海”景美,人的生活场景美,文章写得更美。图文对照,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
教《黄山奇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首先从插图切入,然后再图文结合,学习课文。先让学生看图,说出图中景物的名称,直观感知景物的特点,再指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样的松树?有什么感受?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具体语句深入学习,了解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寻找切入点,巧设教学思路,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从课文的文体切入
文章文体不同,作者写作的要求和方法也不同。如: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说明文有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要素。抓住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来切入,我们的教学思路也会变得十分的清楚。
如《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议论文,学生学起来难度很大,教师教起来也难。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从这篇课文的文体切入,进行教学,可化难为易。教学中可以紧密围绕议论文文体展开,把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即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多问几个为什么(启示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办?),课文的脉络及表达顺序就会非常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了。这样的切入,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而且对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也有了初步认识,为中学学习议论文打下了基础。
总之,课文的切入点很多,同一篇课文,也可从不同点切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定深入钻研教材,不惜下功夫去找准切入点,让语文阅读教学变得简洁、有效。
一、从课题切入
课文的题目是作者紧扣文章内容精心拟定的,是对一篇课文的高度概括。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文章题目甚至就是中心。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课题在全文中的作用。根据它的作用,既可让学生就课题提问切入,再带着问题自读自悟,寻求答案。也可指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题眼,自读课文,抓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体会情感,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这样可使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1.引导学生就课题提问切入。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课文以文中的主要人物的语言为题,教学时教师应在学生阅读之前引导他们就课题质疑:我是谁?为什么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就会带着疑问进行阅读,小组进行,分析讨论,这就将学生的读、疑、析、议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导学生就标题中的关键词语作为切入点,顺着它,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悟,开启学生阅读兴趣之门。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的教学,我紧扣课题中的关键词语“励志学画”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先围绕课题提出三个问题即“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的?他努力的结果如何?”,然后自主阅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交流中碰撞观点,融合智慧,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我以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的三个问题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重点段落,感受徐悲鸿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为国争光的高尚品质。这样的切入,让教学直奔重点、有条不紊。
二、从中心句切入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中心句,这些中心句在文中的作用各不相同,有的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有的引领全文,有的揭示文章的主题,有的承上启下……但是,毋庸置疑,它们都能起到引领教学的作用。教学中,如果抓住中心句切入,就会让教与学都清晰有序,既轻松,又有实效。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来展开学习,感悟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的。抓住了这个中心句,就抓住了打开课文理解的钥匙,教学导读也就起到了去繁从简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文时,文中“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将全文贯穿成一个经纬分明的整体。“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便是作者要向读者介绍的秦兵马俑的主要特征。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在初读课文之后,我们可以请学生找出能够概括秦兵马俑特点的一句话。然后,一起研读这句话,找出三个表现秦兵马俑特点的词,个个追问质疑。如秦兵马俑规模有多宏大?有多少类型?每个类型有什么特征?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继而围绕这些问题,学生展开自学。这就为合作探究、解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在语文课中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脉路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思维、读书,顺利达到学习目标。
三、从文章的人物切入
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写人记事的课文很多。这种类型的课文如何实施教学呢?从阅读的角度来说,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读懂人物,要读懂人物就要读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显而易见,如果能从人物切入课文,就会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
如:《钱学森》一文是赞扬主人公的爱国情怀的,文章的写作特色是通过人物语言,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教学中我以人物语言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描写钱学森语言的地方作上记号,让学生读文划句子,读句子思考:这些话是钱学森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抓住人物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从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在阅读的同时,让学生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怀,深化了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升华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扫路老人的外貌描写是一个极佳的教学信息,教学中可以以读懂人物外貌为切入点。文中有两处人物的外貌描写,这两处外貌描写,很有意味。第一处:“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这一段外貌描写非常朴实,只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简单的人物轮廓。这时作者还没有与老人相谈,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扫路人,是粗看。第二处:“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第二处外貌描写比第一处明显地具体了。观察点也从整个身材聚焦到人物的脸部。“面色黝黑”写出了老人勤劳而且身子骨很硬朗。“慈善的眼睛” 写出了老人心灵的纯洁。“炯炯有神” 写出了老人生命的顽强,精力十足。第二处外貌描写作者的观察方式用了“打量”,为什么要“打量”?因为作者与老人交谈后,对老人的“豁达开朗”钦佩至极。因此是细看。粗看和细看之间,有着作者对老人的情感上的变化。我在教学中以这两处人物外貌描写作为切入点,抓住扫路老人这个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感悟扫路老人的高贵品质,加深了思维的深度。
四、从插图切入
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文字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文中一幅幅精美的插图,或表现课文相关段落的内容,或再现景物的特点,或表现人物情感,或揭示课文的中心。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插图,寻找切入点,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的美感,激活他们的思维。因而,以美丽的图画为切入点,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教学《烟台的海》第一课时,首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烟台的海四季的风景,在尽情地欣赏画面之后,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表达感受的时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接着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找出图画描绘的相关段落的内容,学生们会进一步感受到“烟台的海”景美,人的生活场景美,文章写得更美。图文对照,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
教《黄山奇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首先从插图切入,然后再图文结合,学习课文。先让学生看图,说出图中景物的名称,直观感知景物的特点,再指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样的松树?有什么感受?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具体语句深入学习,了解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寻找切入点,巧设教学思路,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从课文的文体切入
文章文体不同,作者写作的要求和方法也不同。如: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说明文有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要素。抓住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来切入,我们的教学思路也会变得十分的清楚。
如《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议论文,学生学起来难度很大,教师教起来也难。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从这篇课文的文体切入,进行教学,可化难为易。教学中可以紧密围绕议论文文体展开,把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即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多问几个为什么(启示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办?),课文的脉络及表达顺序就会非常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了。这样的切入,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而且对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也有了初步认识,为中学学习议论文打下了基础。
总之,课文的切入点很多,同一篇课文,也可从不同点切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定深入钻研教材,不惜下功夫去找准切入点,让语文阅读教学变得简洁、有效。
- 【发布时间】2018/6/4 19:36:28
- 【点击频次】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