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李赛先

【机构】 云南省宣威市祯祥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精神、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的核心,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中学数学基础的学科教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作为中学教师应把塑造学生创新个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放在教学之重。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探索、去创新,去主动探究。新课改下,数学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培养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寻求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现笔者结合数学课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第一、提高自身素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把提高自身的素质作为经常思考的突出问题。有一种看法,认为提高教师的素质是青年教师,对缺少学历文凭的教师说的,这样看问题未免失之偏颇。教龄短、学历浅固然应该提高自身素养,但是正规科班出身的中老年教师也不能例外和放松。中老年教师教龄长阅历广教学经验丰富,过去学的虽不乏仍然有不少有用的东西,但也有不少知识已经老化甚至过时了。所以经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只有时时充实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新课标施行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更要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具有创新气质的教师形象,在提高自身素养上不能有丝毫懈怠。更何况在新教材试用以来,不断有教师反映感叹说“我教了那么多年书,现在不知道该怎么上了”,认为现在这个教材不如以前的,内容既多且蜻蜓点水,不系统,不好用。笔者认为,这是没有较好地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而产生的误解,有的教师连新课标都没见过,更不用说读,不可能把握好新教材,也就无法改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因此,我认为加强学习,提高素养最要紧的。
  新课程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当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等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计算器完成较为繁杂的计算”,“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益”。由此看来,面对施行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下,要在教学中掌握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比如经常读书看报,跟上形势了解国情,深厚知识功底是不能少的。作为教师为了教学订阅一些专业教学杂志,如《江西教育》、《人民教育》、《中小学数学》、《中国数学教育》等,注意教学信息反馈,了解教学动态那是应该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向同行学习,用他人的宝贵经验以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兼容并蓄,积极投入教改教研,撰写教学体会文章,优化教学方法。学习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断创新教学艺术,常教常新,让学生生动活泼地愉快轻松地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 ,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造充分的时空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第二、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创新氛围。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第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创新信心。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应有层次性,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指导策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创新信心。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都能有较多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新颖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增强其探索性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信心。
  第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类型,精心策划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变换教学手段,激发学习的兴趣。如:讲七年级的“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时,采用“试验观察法”,先把一张方纸对折,再用剪刀随意剪一个图形,然后展开,这时一个轴对称的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仿照我的做法动手“做一做”,即通过“试验—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教学,引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又如讲七年级的“正方体的表面展开”一节时,我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然后小组讨论能展成多少个不同的平面,并用竞赛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另外,在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多维的、多角度的展示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等内容时,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课堂教学中创设好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数学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创造情境,提供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使他们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之下展开思维,从而以高度的注意力投入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不慎被打破成两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两块都带去?只带一块去行吗?为什么?这样创设了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对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倍感亲切,饶有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由此引入新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不仅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培育,只有教师不断地为学生创造条件、正确地引导他们,就一定能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 【发布时间】2018/6/4 19:37:12
  • 【点击频次】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