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的思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正文】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位同学回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么自问自答,要么责怪学生,甚至大发雷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使得学生不会回答。有的教师提问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变成问题。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的提问毫无意义。
2、教师的提问表达不明,没有系统性,缺乏层次性,学生不知如何回答。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否则,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结果只能是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
3、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提出的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从而达不到提问的效果。
4、答案完全被教师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5、课堂生成资源不注重利用。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够捕捉可以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与策略
1、提问要有频度。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2、提问技巧的提高。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技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
(1)及时提问。如果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就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设置的提问可以经过层层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不仅使学生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提问要适当、有针对性。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的太容易,也不能设置的太难。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的信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再逐步培养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
(3)提问要精炼,要减少重述问题的次数。一些教师在等待学生回答时,多次重述问题,其本意要么怕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要么想通过重述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等待学生回答时,教师一般不宜重述问题,确有必要的,重述的次数应尽量减少。
(4)提问态度要自然,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一种轻松的感觉。教师向学生发问时,态度要安详而自然,要有耐心,要表示相信学生能够回答,这样学生就愿意回答。教师发问的态度若含有考问,或严肃的表情,学生就不能安静的思考,因而不能畅所欲言,达不到提问的效果。
3、提问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正确评价。新课程所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前提,所以,教师要分层设计问题,使问题有层次性,有助于提高所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要树立学生的信心,做出正确的评价。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提问中的评价,教师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应以赞赏和鼓励为主。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其“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回答得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学生心里不知道,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抓住时机,步步紧逼,穷追不舍,教师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使学生触类旁通,将问题推向深入。回答错误的,就要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三、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反思
1、有效提问教师必须充分备自己、备教材和备学生。更主要的还是备学生,这要求教师要有换位思考的精神,才能更加充分的备学生。有效提问要求教师课堂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更要注意提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严密的逻辑性,新颖性,适应学生的小学阶段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前,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发问,不能把提问流于形式,把课堂当作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怎样发问?问谁?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
2、有效提问必须关注细节,做个有心人。很少有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3、有效提问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在新课程的大环境下,通过有效提问的实践,逐渐能够有意识地根据教学目的找到相匹配的形式,真正优化课堂教学。自己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也开始注意授课教师的提问结构,关注他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的提问技巧,并扬长避短,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效率积累经验。
总之,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位同学回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么自问自答,要么责怪学生,甚至大发雷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使得学生不会回答。有的教师提问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变成问题。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的提问毫无意义。
2、教师的提问表达不明,没有系统性,缺乏层次性,学生不知如何回答。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否则,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结果只能是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
3、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提出的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从而达不到提问的效果。
4、答案完全被教师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5、课堂生成资源不注重利用。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够捕捉可以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与策略
1、提问要有频度。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2、提问技巧的提高。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技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
(1)及时提问。如果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就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设置的提问可以经过层层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不仅使学生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提问要适当、有针对性。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的太容易,也不能设置的太难。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的信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再逐步培养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
(3)提问要精炼,要减少重述问题的次数。一些教师在等待学生回答时,多次重述问题,其本意要么怕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要么想通过重述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等待学生回答时,教师一般不宜重述问题,确有必要的,重述的次数应尽量减少。
(4)提问态度要自然,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一种轻松的感觉。教师向学生发问时,态度要安详而自然,要有耐心,要表示相信学生能够回答,这样学生就愿意回答。教师发问的态度若含有考问,或严肃的表情,学生就不能安静的思考,因而不能畅所欲言,达不到提问的效果。
3、提问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正确评价。新课程所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前提,所以,教师要分层设计问题,使问题有层次性,有助于提高所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要树立学生的信心,做出正确的评价。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提问中的评价,教师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应以赞赏和鼓励为主。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其“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回答得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学生心里不知道,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抓住时机,步步紧逼,穷追不舍,教师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使学生触类旁通,将问题推向深入。回答错误的,就要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三、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反思
1、有效提问教师必须充分备自己、备教材和备学生。更主要的还是备学生,这要求教师要有换位思考的精神,才能更加充分的备学生。有效提问要求教师课堂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更要注意提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严密的逻辑性,新颖性,适应学生的小学阶段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前,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发问,不能把提问流于形式,把课堂当作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怎样发问?问谁?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
2、有效提问必须关注细节,做个有心人。很少有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3、有效提问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在新课程的大环境下,通过有效提问的实践,逐渐能够有意识地根据教学目的找到相匹配的形式,真正优化课堂教学。自己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也开始注意授课教师的提问结构,关注他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的提问技巧,并扬长避短,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效率积累经验。
总之,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 【发布时间】2018/6/4 19:46:09
- 【点击频次】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