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对教育信息化现状的思考

 

【作者】 樊继飞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庙山镇中心小学

【摘要】 我国教育部提出教育信息化至今,已经不知不觉走过了16年。从2000年提出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到2003到2009年间各式各样新兴的多媒体设备逐渐进入到教学中来;再到2010年开始提出的创新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效率,加大教育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的推广,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等;现在“互联网+教育”又炒得如火如荼。笔者自参加工作,一直在基层学校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几乎完整地经历了教育信息化变革的几个阶段,始终感觉上述意义重大的教育改革在实际贯彻执行层面出现脱节,将信息化战略意义降格为局部的技术应用,甚至是信息技术教研组的事,离服务好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局还有相当的距离。结合基层工作经验,本文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现状;思考;
【正文】在国际教育技术领域,有一个颇为著名的问题,叫“乔布斯之问”。“乔布斯之问”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生前提出的:“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为什么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效果与期望值之间存在这么大的落差呢?这是“乔布斯之问”的核心。其实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产生不在于技术不够完备、信息化不够彻底,而是与信息化过程相伴的主流教育思想出了问题!为什么从电化教育到现代教育技术再到教育信息化,我们也经历了多年的实践,却并没有改变教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却还停留在技术的工具属性?个人觉得主要原因在:
  一、重硬轻软——教育信息化需要的不仅仅是硬件
  我校属于镇级窗口学校,历次改革均率先完成了硬件升级。2001年全市最先配备最先进且有120台规模的计算机网络教室;2003年开始直到2008年地震,各个班级均采用多媒体设备教学;2009年北京更是援建了电子白板,短焦投影等先进教学设备……但是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却并不是想象的美好。电子白板很多时候只能运用自带软件简单作图,更多的时候是作为放课件的幕布在使用。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所谓信息化教学,资源浪费的原因在哪里?首先是教师的信息素养没跟上,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内容、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对信息化教学神秘遂敬而远之。学习不够,掌握不多,就更谈不上应用技术进行学科辅助教学及学科间的整合。作为北师大平台加盟学校,我们接受的培训相对较多,对于信息化教学也观摩了一些示范课。但是各地教学水平发展不均衡,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认识层面不同,很难借鉴与模仿,盲目跟进搞不好还会弄成学虎不成反成犬的尴尬境地。其次,部分老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正确认识,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搞教学不习惯、嫌麻烦,甚至个别教师还在怀疑信息化所产生的效益。这种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转变教师观念,解决师资培训成了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上几节示范课。同样,各级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应该落到实处,而不是走走过场,做表面功夫。
  二、反应过度——整个教育产业与实际需要不合拍
  各种教育企业紧扣时代脉搏,始终与信息化教育改革同步,都想在教育产业这个大蛋糕里分一杯羹,但是往往连改革的实质内容都没搞懂就匆忙上了马。从笔者参加工作开始,接触了无数个层出不穷的教育企业,从最开始的卖课件、卖教学资源库,到现在的数字校园建设、电子书包等不一而足,反正赚钱效应和应用热效应就没停止过。各种教学资源重复不说,组织结构也复杂,产品质量自然也就良莠难分了。从百度上查阅得知,从2000年开始,全国各种教育企业注册资金达3000万元的就有200多家,最火爆的2013年,更是每天都有上万的公司注册。但是到今天基本上都已销声匿迹,怎么回事呢?举例来说,比如网络平台学校,很多创业者有这样架构的商业模式——聘请名师录制课程放到网上,同时他们这样设想盈利模式——全国有2亿规模的学生市场,一个学生一节课收1元钱,就能赚到2亿元。但现实情况比较残酷,愿意主动使用平台的学生不足10%,愿意花钱订购的不足1%。为什么意愿这么低?根源在于平台缺乏互动性。教育和学习的核心,在于老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整个互动过程,而不是教案、PPT、课件、微课等,这些不过是素材而已。这种只想赚钱,根本不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明显是对教育改革反应过度,急功近利的做法。所以,短期内我们能看到录播企业火了,微课企业火了,但作为机会主义者,火只是暂时的,因为他们永远做不出伟大的教育产品!只有真正理解了改革的初衷,找到师生的实际需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应用体验和不可或缺的服务,做出让师生义无反顾爱上的产品,我想这才是信息化教育成功的一个标志吧。
  三、各种束缚——应试教育体制和教学制度是束缚的双保险
  众所周知,在很多地方评价一个学校是否办得好,一名教师是否优秀,都会下意识说这个学校的一本上线率是多少以及某老师教育出了多少个清华,多少个北大。所以在以中高考成绩论英雄的当下,学校和老师很自然就紧密地围绕着中高考这个指挥棒开展工作了。同样一节课,用传统方式讲授,在经验丰富的老师手中,可以保证知识点的准确传达,达到学生掌握和理解的教学目的,但是如果换成信息化教学,老师要做比以前多几倍的工作,还不一定收到很明显的效果,这肯定是不受欢迎的,也是必然要失败的。试想,教师在课堂上用几分钟就能轻松解决的事何必非要利用信息化搞上个半天,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同理,班级授课制已经存在了300余年,经过一代又一代老师的细心打磨,通过无数次的示范课、汇报课总结,每节课的每一分钟都被切割好、设计好、安排好,这样的课堂怎么又会有信息化教学的立足之地?所以,在信息化日益改变我们生活的今天,我们还死守一千年前的应试教育和几百岁的班级授课制,是不是显得有点OUT了呢?2010年国家教育规划纲已经开宗明义地提出,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革命,但如果不解除这样根深蒂固的束缚,恐怕教育信息化还有太多的路要走。
  教师作为第一线的教育者,应该与时俱进地学习先进知识与教育理念,总结和反思适合于信息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并及时进行有效反馈。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更应该适应不断发展的变革要求,加大对信息化教育的软硬件投入,提高教师参与信息化教育建设的热情。而作为教育企业,应沾地气,关注师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获得,并围绕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信息化教育生态链。总之,做好三个变革:知识获取方式的变革,教学模式的变革,商业模式的变革,才能保证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地位,使教育变得更加智能化,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让沟通变得更加无边界。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张杰夫《教育信息化为何停滞》2014-11-19
  [2]《光明日报》王庆环《“乔布斯之问”问出什么教育问题?》2015-12-08
  [3]《杭州日报》毛晔《把脉“互联网+教育”的机遇与痛点》2015-11-25
  [4]《中国教育报》钟伟《2007年教育信息化:高投入 低增长》2007-3-26
  [5]《百度文库》祝智庭《论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变革》2012-02-27
  • 【发布时间】2018/6/4 19:48:39
  • 【点击频次】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