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探信息技术课中任务驱动法的运用
【关键词】 任务驱动;信息技术;合作;指导 ;
【正文】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讨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其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下面就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探究:
(一) 任务驱动教学易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一个个知识点的掌握,一个个目标的实现,伴随着学生的一个接着一个的成就感的出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自信就油然而生。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信息技术,通过完成特定的操作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从而提高其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 任务驱动教学法适合信息技术课堂的优势
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喜欢上的科目,学生往往喜欢自己操作,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让学生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是学习和完成任务的主人,教师则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评价、咨询的作用。
(三)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师肯定有同感:信息技术课中“百看不如一练”。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等形式,可以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必须依赖于学习者之间的共同合作,每一个学习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都担当各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这种认知的重建促进了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例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应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以激发学生对word制作电子报刊、海报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和一般步骤,使学生形成自觉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具体步骤如下:
(一) 创设情境,呈现任务。(课前进行)
教师在课前先呈现了“大任务” __ “高二年级研学旅行活动”海报的制作情况,并明确本课“小任务”――关于“海报”栏目的制作(演示效果)。任务在“驱动”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
(二) 学生探究,理解概念。
教师演示了“高二年级研学旅行活动”中的一个子栏目用模板来创建生成的过程,其中包含模板的建立、应用模板等内容的介绍。
如果设计的任务不可完成,将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学生主体水平的发挥。工作任务适合于在课程的一个周期内完成,小的任务可以在一节课(包括连堂课)的周期内完成,大的任务可能通过一个教学单元完成,但是应该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可以在一节课中完成的子任务。
(三) 变换任务,实现迁移。
在word文字处理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因而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进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对“高二年级研学旅行活动”其余栏目的制作,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教师一边指导,一边巡视,注重个别指导。
(四) 主动探究,进行创新。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都知道“: 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着“任务”、为着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动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对于剩余未掌握的同学进行指导。对于一些细节操作,我会进行补充和总结。大致过程如下:
该过程可延伸到课外。
(五)、加强任务的指导
注重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是一个指导者的角色,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适时的、小结性的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随时发现并及时捕捉学生的进步,进行及时的鼓励或提醒,作为老师的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发作业、发课件、收作业、答疑等等操作,便于师生互动。使学生能及时扬长避短,避免走学习上的弯路,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作为老师应及时归纳纠错,提醒学生,防止学生重犯类似错误和防止其他学生走歪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务驱动教学相当于是为学生设置一个障碍,由自己想办法跨越,跨越的过程需要用心、动脑,当跨越的那一刻得到的是喜悦和深刻的印象,每个学生都是champion。
(六)任务的评价
在任务完成之后,要组织交流,评价、反馈。如果有些学生没有把所有任务完成,你可以请他介绍中间的成果或者自认为做得最好的部分,如果全部任务完成的同学当然请他介绍最后的作品,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相互评价,提升学生对于信息作品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信息作品;另一方面是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讨论新技能的作用,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内化。应该让尽可能多的同学交流与展示自己的作品。指导学生可以从呈现的视觉效果、所体现的价值观、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去评价。教师以鼓励为主,以发展为方向,与学习前的能力进行比较,对学生的作品做出点评、反馈,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持久的兴趣。除了教师点评外也可学生互评,甚至可把作品放到网上让更多的人来评。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积累、探索和创新,以培养具有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探索能力的人才,我愿与广大教育同仁一道为继续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的模式而努力。
(一) 任务驱动教学易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一个个知识点的掌握,一个个目标的实现,伴随着学生的一个接着一个的成就感的出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自信就油然而生。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信息技术,通过完成特定的操作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从而提高其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 任务驱动教学法适合信息技术课堂的优势
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喜欢上的科目,学生往往喜欢自己操作,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让学生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是学习和完成任务的主人,教师则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评价、咨询的作用。
(三)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师肯定有同感:信息技术课中“百看不如一练”。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等形式,可以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必须依赖于学习者之间的共同合作,每一个学习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都担当各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这种认知的重建促进了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例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应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以激发学生对word制作电子报刊、海报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和一般步骤,使学生形成自觉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具体步骤如下:
(一) 创设情境,呈现任务。(课前进行)
教师在课前先呈现了“大任务” __ “高二年级研学旅行活动”海报的制作情况,并明确本课“小任务”――关于“海报”栏目的制作(演示效果)。任务在“驱动”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
(二) 学生探究,理解概念。
教师演示了“高二年级研学旅行活动”中的一个子栏目用模板来创建生成的过程,其中包含模板的建立、应用模板等内容的介绍。
如果设计的任务不可完成,将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学生主体水平的发挥。工作任务适合于在课程的一个周期内完成,小的任务可以在一节课(包括连堂课)的周期内完成,大的任务可能通过一个教学单元完成,但是应该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可以在一节课中完成的子任务。
(三) 变换任务,实现迁移。
在word文字处理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因而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进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对“高二年级研学旅行活动”其余栏目的制作,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教师一边指导,一边巡视,注重个别指导。
(四) 主动探究,进行创新。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都知道“: 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着“任务”、为着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动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对于剩余未掌握的同学进行指导。对于一些细节操作,我会进行补充和总结。大致过程如下:
该过程可延伸到课外。
(五)、加强任务的指导
注重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是一个指导者的角色,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适时的、小结性的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随时发现并及时捕捉学生的进步,进行及时的鼓励或提醒,作为老师的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发作业、发课件、收作业、答疑等等操作,便于师生互动。使学生能及时扬长避短,避免走学习上的弯路,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作为老师应及时归纳纠错,提醒学生,防止学生重犯类似错误和防止其他学生走歪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务驱动教学相当于是为学生设置一个障碍,由自己想办法跨越,跨越的过程需要用心、动脑,当跨越的那一刻得到的是喜悦和深刻的印象,每个学生都是champion。
(六)任务的评价
在任务完成之后,要组织交流,评价、反馈。如果有些学生没有把所有任务完成,你可以请他介绍中间的成果或者自认为做得最好的部分,如果全部任务完成的同学当然请他介绍最后的作品,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相互评价,提升学生对于信息作品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信息作品;另一方面是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讨论新技能的作用,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内化。应该让尽可能多的同学交流与展示自己的作品。指导学生可以从呈现的视觉效果、所体现的价值观、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去评价。教师以鼓励为主,以发展为方向,与学习前的能力进行比较,对学生的作品做出点评、反馈,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持久的兴趣。除了教师点评外也可学生互评,甚至可把作品放到网上让更多的人来评。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积累、探索和创新,以培养具有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探索能力的人才,我愿与广大教育同仁一道为继续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的模式而努力。
- 【发布时间】2018/7/2 15:22:04
- 【点击频次】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