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生物有效课堂的探究

 

【作者】 吴远红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四中学

【摘要】 从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标准探讨的内容,而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其最大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本文试就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启发式教学来尝试课堂的有效性,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谈几点做法。

【关键词】 有效课堂;启发式教学;探究;
【正文】新课程标准中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以生为本,而启发式教学是指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良好的情境设置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好奇、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氛围。创设情境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情景。
  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相应的情景。使学生很轻松,很自然地融入本节课的内容当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效果会更好,声情并茂。
  2、教学情境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有些甚至是耳熟能详的,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透彻地解释,这样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讲授《生态系统》一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一个花香鸟语的情景,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如果说没有条件可以例举校园内的花园,操场边的草丛,池塘等等。
  3、教学情境的设置,还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他们的心理。
  刚上初中的孩子已经有了小学自然课的知识,所以对生物课的有些内容并不陌生,那么充分利用他们现有的知识和好奇心,做好教学情境的设置,是启发式教育中很重要的环节。
  二、课堂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1、制造矛盾,设疑问难。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之后,我问学生:“生病的人肌肉注射药物从什么地方进入血液?哪种血管呢?怎么到达病变部位的?”“它和静脉注射的途径一样吗”?这样学生考虑这些问题时不得不将本章节内容再梳理一遍。有意制造问题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的效果好得多。
  2、要制造矛盾,就必须要设计好问题。
  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生态系统”的组成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生物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使他们学会联想,思维层层深入。
  教学实践证明,在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中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二种方式,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探本溯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地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例如在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引导学生观察“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生物的遗传信息在哪里?(2)细胞核的什么上?(3) 染色体由什么构成?(4)DNA在哪里?(5)基因在什么上?(6)性状由什么来控制?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步步逼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师生互动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设疑不仅仅只限于教师单方面,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之主动积极地运用知识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具体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力,训练思维力,热烈讨论可使教学民(下转第51页)(上接第52页)主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双向交流”在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可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教师讲授知识时,适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供依据。
  四、分析综合,归纳提高 
  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为此,在生物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如通过对各种生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系统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讲授完七下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四章《人体内物质运输》,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引导学生将这四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树立整体的观念。分析:(1)人体的营养是如何从消化道进入人体的?怎么运输的?(2)人体所需的氧气是如何进入人体到达组织细胞的?(3)人体内的废物又是如何运出的?然后归纳总结出:“人体所需营养由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到达全身组织细胞中,所需氧气经呼吸系统到达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组织细胞中,人体内的废物经过泌尿系统排出,二氧化碳经过呼吸系统排出”。总结的过程尽可能地更祥细,更具体。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和思路,最后再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综上所述,根据新课改新课标的要求,我们教师必需做到为了每位孩子的发展使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高效性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积极主动性,启发式教学势必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尝试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林崇德.《学习与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黄济 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8/7/3 9:35:39
  • 【点击频次】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