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作者】 李 敏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小学校

【摘要】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关键时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本文从新课标对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践行路径等几个方面谈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
【正文】语文属于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和机会,鼓励学生直接使用语文材料开展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语言技能。语文学科也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言语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积累,谈一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策略。
  一、新课标对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明确的要求,其不仅要求学生要通过阅读学习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还要求学生有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并且通过阅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可以说,在阅读教学中,要体验什么,探究什么,“课程目标”中有具体的体现。根据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将情感教育注入于教学过程当中,借助师生彼此的情感与信息交互,提升语文教学效度。特别是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为学生划定阅读素材中心思想的常规做法,因为这样的做法尽管可以使学生获得明确的阅读指引,但同时也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乐趣,故而教师必须让学生不受影响地实现对阅读素材的自主研读,并从中获得独立的见解,唯有这般,方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真谛所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
  由于教学目标、学情等各方面的不同,小学语文具有自身的特性,而只有在对其基本特点有一个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其中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发展。首先,主体性和主导性的结合。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及知识情感上的变化是教学中关注的焦点。主体性就是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基本能力和素养的提升;而主导性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保证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人文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除了要?炼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外,还要促进小学生的自我成长,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正是人文性的突出表现。而审美性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让小学生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景及情感,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和正确人生态度的形成。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忽视了语文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仅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也是语文的基本特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没有很好地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将更多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工具性上,过分注重字、词、句、篇章的基本技能训练,而忽视了通过阅读教学来帮助小学生体味课文中的人文思想。阅读教学中的这种倾向性的失误,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感受课文的魅力,自身的人文情怀也得不到启发。其次,不能有效地把握阅读教学目标。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是教学的必要前提,同时,也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之下,才能保证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一部分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只根据自身的内化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忽视了课标的要求、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导致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与实际脱离,不能很好地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践行路径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兴趣
  如若学生对待阅读素材毫无兴致,则在此种心态与情绪的影响之下,本该妙趣横生的阅读活动对其却成为了一种负担和煎熬,其不但不会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精神满足感,更亦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生成抵触情绪。考虑到前述缘由,语文教师必须寻找正确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持久的阅读兴趣。笔者认为,唯有教师将阅读兴趣培养贯穿于语文整体课上教学活动的始终,方才可以达成目标。具体而言,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素材阅读之前,应当为学生设置悬疑问题,让其产生为获取答案而一窥阅读素材内容的冲动。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就会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在学生阅读完成之后,语文教师必须趁热打铁,结合阅读素材的内容,为学生适度地进行知识面拓展。如此,便可以实现对学生阅读兴趣的系统性培养。
  2.强化联系,逐步加深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如:分段阅读、线索阅读、细节阅读等;其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赏析能力,并可以融入文章情境中来,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因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还未健全,所经历的事物与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情感本身就相对复杂,这一阶段的学生还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此外,教师还需要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图片和视频的兴趣度较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丰富的视频与图片内容,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阅读自觉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将自己作为课堂主体,机械地进行教学。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课文的解读,根本没有真正感悟与理解课文。对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更新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变课堂控制者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合作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并及时点拨、启发、激励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品味、感悟课文。
  总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把阅读作为教学重点,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积极探索阅读指导的可行方法,寻找更加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与能力。
  • 【发布时间】2018/7/3 9:43:02
  • 【点击频次】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