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预习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作者】 周 珊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期纳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学大纲指出:“教学共四个环节——预习、上课、练习、复习,但我们往往忽视了预习。”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一,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执著追求。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习,效率最高。因此可以说,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比如,要通读或浏览课文,就得默读、速读或自由读,遇上生词或难读的字,就要亲自动手去翻阅字词典;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对于难理解的部分就要圈圈点点以存疑;对体现段意和全文主旨的关键句、中心句则需标明画出,对经过初步探索而有所悟有所得之处则要做些批注或注释;要纵观全文,就要学着概括段意,编写提纲。
  第二,及早掌握了学习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贯通,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印象经久不忘,可以大大提高听课的质量。
  第三、预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延伸、丰富课外知识
  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产生阅读能力,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第四、预习有利于促进生生互动、生生合作的良好气氛
  在课文预习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变换预习的目的,训练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还在班级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利用小组合作,可以缩短上课的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参与到课题中去,也可以大组合作,分工明确,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来划分任务,让一些稍弱的学生或者懈怠者在集体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在课堂中不仅要有思考者,策划者,还要有扮演者,整堂课才能发挥其作用。为了更加激烈孩子们好胜的天性,可以小组比赛,增强了孩子们的团结精神,也培养了集体感,毕竟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
  总之,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能否离开教师自己去读书、作文。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生受益。
  • 【发布时间】2018/7/3 9:45:54
  • 【点击频次】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