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 黄 倩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二小学

【摘要】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重视德育,而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便于渗透德育,他不仅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从阅读教学到写作教学,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口头说话到书面运用,都潜在着巨大的思想教育动力。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必须体现“寓德于教”,本文从阅读教学、作文指导、课外活动等三个方面,说明语文教学应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想渗透,引导、激发孩子自悟、自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探讨;
【正文】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每个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一直是我们教育永恒的主题。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同时它担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品德、思想品质的重要作用。因为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德智体美劳”五字教育方针中它排在首位。但是,由于近年来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多,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加上学校在面对升学的压力之下,教师主要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忽视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导致德育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与智育相比,并非排在首位,且两者差距较大。这也使得当前的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对德育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当今不少家长、教师及有关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作用认识不够,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小学的德育。他们重智育而轻德育,视成绩为学校的生命而忽略学生的品德教育,觉得德育是在浪费时间。尤其是受升学压力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或根本不重视德育,没有认识到德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重要的促进作用,部分家长和教师没有认识到生活中许多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而把德育简单地看成品德教育,只是凭着一些传统的想法和做法去进行德育。 
  2.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小学德育的内容大而空,理论性太强,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依然是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教育内容、形式单一、不够灵活,方法刻板、不够生动,缺少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创新性。德育内容的陈旧,导致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很多教师在上思想教育课时,只是照本宣科,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书本理念和观点的陈旧,远离学生成长的需求,远离社会生活实际。 
  3.德育方式不灵活 
  在长期的传统德育中,形成了以家长、教师、长辈说教为主的方式,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缺少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民主对话、平等交流,学生缺少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教育的实践。教育者没有注意发挥学生教育主体应有的作用,许多时候,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表面化、形式化。 
  分析上述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总的来看,德育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全社会对“以德治国”、“德育为首”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还没有形成社会化的德育合力,还没有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家长素质和教师素质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小学德育应采取的对策 
  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获取信息量最多的手段。课堂阅读一般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这种阅读是带有思考性质的,阅读要做到边读边想,并注重知识的对比、联系。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同一篇课文中可能蕴含着几种不同内涵的思想教育因素,反映的内容涉及到国家社稷、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历史知识、自然知识等,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是多角度、对维度的,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将德育渗透其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首先,在品味关键字词中渗透思想教育。词汇是文章实体的建筑材料,是文章思想灵魂的细胞。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教学时思想教育因素的渗透,都离不开这些可以独立运用的极其活跃的最小语言单位。所以,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很多文质兼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具体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中有这样一段话的描写“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在教学这一段时,可以抓住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词语,加以必要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背起、“丢下”、“唯一”……引导学生细加推敲,让他们想想这些语句表现了大娘什么思想?失去唯一的小孙孙,意味着大娘今后将孤独一人,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她要独自去承受,但是即便如此,当敌机呼啸而至的时候,大娘却坚定地背起了伤员,永远地舍去了自己的小孙孙,从而体会大娘对志愿军战士亲人般的爱。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发挥了课文的教育感染作用。如《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在教这段话时,应重点强调这个“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同时也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再如《一个降落伞包》一文中,当飞机遇到危险,人们生命受到威胁时,“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这段话中“立刻”、“站”、“跨”几个极普通的词语,就闪耀着周总理为他人着想,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品德。
  其次,在赏析重点句子中渗透思想教育。
  句子是表情达意、帮助学生“知理晓意”的基本单位。许多词语深刻的思想内涵也只有在句子中才能确切地表达,所以抓住与课文思想教育内容联系紧密的重点句进行赏析,对渗透思想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在重点词句中渗透。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仔细品味,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受到教育和感染。教学写人的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进行品析,在品析的过程中了解人物,受到感染和教育。如《芭蕉花》这篇课文的关键一句,“我们摘下花,把它藏在衣袖里带回家。我捧着花跑到母亲窗前。”让学生读读想想,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摘到芭蕉花的不易,感受到“我”和二哥非常爱妈妈,一心就是希望妈妈的病能好起来。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主人公非常爱妈妈。然后,再通过句子——母亲非常生气,连连叹气,说:“哎,我生下了你们两个不争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我哭了,哥哥也哭了。”使学生明白妈妈说“我们”不争气是因为她感到“我们”翻人家的窗,私自拿别人家的东西的行为与偷窃没什么两样,她希望“我们”从小要有良好的品行,从中学生就体会到了从小要有良好的品行,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还通过“我”的神态、行动、语言来衬托老班长的内心世界的句子。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再通过下列谈话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万根钢针扎着喉管是什么滋味?当你和小梁一样看到老班长把鱼汤让给病员吃,自己却嚼着草根和鱼骨,‘嚼了一会儿,就皱着眉头硬咽下去’那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时,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通过这样的谈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境地,好像亲眼看到老班长嚼草根和鱼骨头那痛苦的情景,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
  第三,通过气氛渲染渗透思想教育
  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使用教具或图画、音乐等艺术手段渲染课堂气氛,从动情入手渗透思想教育,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学写景的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如《寻隐者不遇》一文,在“想意境,悟诗情”这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可一边吟诵诗句,一边放缓慢的音乐《高山流水》,让学生闭上眼睛伏在桌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这样容易使学生入情入境,容易把学生带到那高大幽深、云雾迷蒙的山岭之中,尽情领略山川之美,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在作文指导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是学生思想的表达,生活的写照,它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为教育帮助学生打下基础。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作文的德育功能,在作文指导中渗透德育教育,做到练笔和育人和谐统一。
  1.在审题中,确定德育导向。学生能否正确地审题,决定作文的成败。审题正确,写出来的文章就扣题,就能达到这篇作文预定的育人目的;反之,如果审题有误,写出来是文章就会离题,就失去了这篇作文的意义。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长于形象思维。因此,他们容易从直观的角度去审视题目的具体意义,而对题目的含蓄、隐蔽、深刻的本质,往往不善于作深入的分析,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中重点词语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小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少,知识经验贫乏,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往往会出现思维的片面性和肤浅性,偏离题目要求,当然也不会写出中心明确的作文来。所以,在指导学生审题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目的:或是赞扬某种精神,或是说明某种道理,或是吸取某个教训,或是给人某种启迪。如果这第一步做好了,那么想通过作文育人的目的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2.在选材中,把握德育契机。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则是文章的血肉。学生作文,不仅要学会审题立意,而且要学会选材,这样,才能写出有灵魂、有血肉的好作文。
  选材的生命力就在于材料的真实性,越是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材料,越富有表现力、感染力。从目前小学生作文现状来看,主要是“假”、“空”、“抄”现象严重。“假”是说假话,写假事,胡编乱造;“空”是内容空洞,无具体事实。“抄”是东拼西凑,抄作文。这样不仅严重地影响了作文的思想质量,而且助长了一种不正确的文风。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小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社会上各种思潮在他们的思想上或习作中必然会有种种反映。学生在作文选材中敢于说真话、写真事,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所以,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所睹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把握德育契机,把作文与育人逐步统一起来。
  3.在评改中,强化德育效果。作为语文老师,作文修改经常会关注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看文字对不对、词语好不好、句子美不美、修辞妙不妙。但是,作文也是孩子心灵的窗户,成长的足迹,其中的观点也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我们有责任在作文指导中渗透德育教育。在作文教学中,把握最佳时机,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学生作文教师改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只会按教师的要求修改作文,作文能力很难提高。应该把过去的作文批改模式变一下,进行“师批生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际上,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能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许改作文对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可以加以适当的指导。一篇文章无论写得是好是坏,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所以,评论一篇文章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评论过程。通过互评互改,学生的心灵在相互交流中受到熏陶,思想在相互启迪中得到升华。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注意通过评改作文,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三)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如书法比赛可规范学生的字体,磨砺学生的性格,教育学生做人也要像写字一样一笔一划,堂堂正正;举行作文比赛、改正错别字比赛等各种语文竞赛活动,可培养学生严于律己,敢于竞争,敢为人先的坚强意志;召开诗歌朗诵会、表演课本剧,可培养学生领会作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审美情趣;组织参观游览,可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等。总之,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寓教于乐,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小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开辟各种渠道,把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把德育渗透到课外活动中,把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花《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朱岳珍《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3]刘春霞《浅谈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 【发布时间】2018/7/3 9:54:50
  • 【点击频次】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