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摭谈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阅读意识
【关键词】 语文阅读;兴趣;方法;读写结合;
【正文】自主意识通常是指主体具有不依外部力量,自主支配自身活动,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有时候还体现为一种强烈的社会使命感。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参与作用,在农村小学来说是一个普遍而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近几年,我在这方面作了深入地研究,把它作为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益的突破口,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的三种策略进行简单论述。
一、加强指导,教给学生自主阅读方法
方法,古代是指量度方形的法则,现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阅读方法,一般是指为获得语文知识或达到课文要求的课文学习目的而采取的阅读手段与行为方式。阅读方法不是学生天生就掌握的,而是需要学生后天的学习和老师的精心的指导、传授。这个过程,也就是借助一个教材阅读的过程,采用恰当的方式把一系列读书方法归纳出来,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认识这些方法。
1.交给问题阅读法。也就是指导学生带着课后问题去阅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能唤起注意,启迪思维,而课后提示中的思考题又是文章的重点,带着课后问题读书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2.教给学生要求阅读法。也就是指导学生按提出的要求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提出要求指导学生读书,“其义”就会更明白,学生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要求,边读边思,圈点勾画,分层理解,提出疑难。
3.教给学生感情阅读法。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后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思,这是我们常用的读书方法,在学生读书后,要指导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文意。
4.交给学生练写阅读法。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这是阅读的高层次要求,要求学生结合作文教学,指导学生读书,为作文训练打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针对学生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指导读书,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学到一些写作方法。实际操作中,对课文的优美句、段进行仿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含义把握,有利于学习运用这些优美词句和段落,对今后作文练习提供语句储备,从而有效提高作文综合能力。
5.交给学生重点阅读法。即: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仔细品味,提高其鉴赏力,陶冶其情操,作为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6.交给学生联系阅读法。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前后联系,整体感知地读书。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
7.交给学生表情阅读法。当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后,再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形式可以多样,个人朗读、小组朗读、双人朗读、角色朗读,等等。学生可以坐着朗读,也可以站着朗读,可以原地不动朗读,也可以走来走去、摇头朗读,等等。在授课时,老师要多进行情境描绘,把学生带入一定的境界中,体会感情,再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更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创新教法,提供学生自主阅读时空
教师要不断改进教法,创设重组的时间和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自主阅读的主人。
1.训练方式的多样性,提供自主阅读时间。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自读、讨论、自悟、写练等多种活动方式相结合,灵活运用。在教《当飞机遇险的时候》,周恩来主动把伞包让给小杨眉这一片断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划出描写周总理的句子;再让学生讨论,你看出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接着让学生感情朗读体会周总理“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品质;最后让学生写一写:“抚摸着身上的伞包,听到周恩来叔叔沉着、坚定的话语,小杨眉想……”这样,让学生自己在“做中学”,在“练中悟”,主动参与阅读。
2.组织形式的开放性,提供自主阅读的空间。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是个体进行,也可以是小组集体的自主参与探索。如同桌、四人或八人对面而坐,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包括一些平时胆小、内向的学生也有了开口的机会。每位学生都参与学习,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一方天地,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显出绚丽。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自我表现中得到增强。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不能只依靠老师的指导,还必须让学生经常习练,尝试自读。习练的过程,也就是创设以上适应各种读书方法的学习情境,提供类似的课题或阅读材料,并给予适当的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运用自己已经认识的读书方法尝试自读。
三、加强练习,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读书能力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自觉读书习惯,关键在于老师要指导学生长期练习,自主阅读,日久天长,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就能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1.鼓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读书方法多读课外读物。在读课外读物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边勾点图画和批注,把一些好词语、好句子,还有一些好的写作方法,都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2.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学生最好的阅读材料。学生自读能力的形成,关键要把握好两关:一是预习课文内容关,二是细读并理解课文内容关。新教材中每篇课文前都有一个预习提示,这是学生预习课文的最好的向导。每接触一篇新课文,我都要求学生读一读预习提示,弄清预习要求后,再按这些要求在书上勾点圈画和批往。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已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标出了自己不懂的问题,这就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细读课文前,我只提出“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一段一段地读,一段要反复多读几遍,直到自己读懂为止再举手发言。如《穷人》这一课,学生读完第一段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从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和桑娜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和家具擦得很亮,知道了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人。”有的说:“我从第二自然段桑娜沉思的那段话读懂了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还有的说:“我从‘没有一个照顾她啊!’中的感叹号读懂了作者对西蒙的同情。”?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话雨,浇灌每个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养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质,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10年。
[2]张峰,自主意识注解,每周文摘[j],1988年4月13日。
一、加强指导,教给学生自主阅读方法
方法,古代是指量度方形的法则,现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阅读方法,一般是指为获得语文知识或达到课文要求的课文学习目的而采取的阅读手段与行为方式。阅读方法不是学生天生就掌握的,而是需要学生后天的学习和老师的精心的指导、传授。这个过程,也就是借助一个教材阅读的过程,采用恰当的方式把一系列读书方法归纳出来,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认识这些方法。
1.交给问题阅读法。也就是指导学生带着课后问题去阅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能唤起注意,启迪思维,而课后提示中的思考题又是文章的重点,带着课后问题读书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2.教给学生要求阅读法。也就是指导学生按提出的要求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提出要求指导学生读书,“其义”就会更明白,学生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要求,边读边思,圈点勾画,分层理解,提出疑难。
3.教给学生感情阅读法。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后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思,这是我们常用的读书方法,在学生读书后,要指导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文意。
4.交给学生练写阅读法。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这是阅读的高层次要求,要求学生结合作文教学,指导学生读书,为作文训练打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针对学生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指导读书,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学到一些写作方法。实际操作中,对课文的优美句、段进行仿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含义把握,有利于学习运用这些优美词句和段落,对今后作文练习提供语句储备,从而有效提高作文综合能力。
5.交给学生重点阅读法。即: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仔细品味,提高其鉴赏力,陶冶其情操,作为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6.交给学生联系阅读法。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前后联系,整体感知地读书。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
7.交给学生表情阅读法。当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后,再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形式可以多样,个人朗读、小组朗读、双人朗读、角色朗读,等等。学生可以坐着朗读,也可以站着朗读,可以原地不动朗读,也可以走来走去、摇头朗读,等等。在授课时,老师要多进行情境描绘,把学生带入一定的境界中,体会感情,再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更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创新教法,提供学生自主阅读时空
教师要不断改进教法,创设重组的时间和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自主阅读的主人。
1.训练方式的多样性,提供自主阅读时间。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自读、讨论、自悟、写练等多种活动方式相结合,灵活运用。在教《当飞机遇险的时候》,周恩来主动把伞包让给小杨眉这一片断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划出描写周总理的句子;再让学生讨论,你看出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接着让学生感情朗读体会周总理“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品质;最后让学生写一写:“抚摸着身上的伞包,听到周恩来叔叔沉着、坚定的话语,小杨眉想……”这样,让学生自己在“做中学”,在“练中悟”,主动参与阅读。
2.组织形式的开放性,提供自主阅读的空间。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是个体进行,也可以是小组集体的自主参与探索。如同桌、四人或八人对面而坐,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包括一些平时胆小、内向的学生也有了开口的机会。每位学生都参与学习,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一方天地,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显出绚丽。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自我表现中得到增强。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不能只依靠老师的指导,还必须让学生经常习练,尝试自读。习练的过程,也就是创设以上适应各种读书方法的学习情境,提供类似的课题或阅读材料,并给予适当的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运用自己已经认识的读书方法尝试自读。
三、加强练习,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读书能力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自觉读书习惯,关键在于老师要指导学生长期练习,自主阅读,日久天长,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就能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1.鼓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读书方法多读课外读物。在读课外读物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边勾点图画和批注,把一些好词语、好句子,还有一些好的写作方法,都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2.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学生最好的阅读材料。学生自读能力的形成,关键要把握好两关:一是预习课文内容关,二是细读并理解课文内容关。新教材中每篇课文前都有一个预习提示,这是学生预习课文的最好的向导。每接触一篇新课文,我都要求学生读一读预习提示,弄清预习要求后,再按这些要求在书上勾点圈画和批往。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已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标出了自己不懂的问题,这就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细读课文前,我只提出“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一段一段地读,一段要反复多读几遍,直到自己读懂为止再举手发言。如《穷人》这一课,学生读完第一段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从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和桑娜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和家具擦得很亮,知道了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人。”有的说:“我从第二自然段桑娜沉思的那段话读懂了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还有的说:“我从‘没有一个照顾她啊!’中的感叹号读懂了作者对西蒙的同情。”?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话雨,浇灌每个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养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质,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10年。
[2]张峰,自主意识注解,每周文摘[j],1988年4月13日。
- 【发布时间】2018/7/3 10:01:04
- 【点击频次】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