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拓展空间想象能力搞好图形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应帮助学建立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建立空间观念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观察、想象、比较、综合、分析、抽象、概括,不断由浅入深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也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理解空间与平面之间关系的过程。想象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思维活动,然而很多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的最大障碍也恰恰在于“眼中有物,脑中无形”,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的策略。本文就个人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和策略。
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实现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特征、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对几何图形进行有效的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感受平移、变换、对称等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一些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知识。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同时,也要避免对周长、面积等繁杂的计算。总的来说,几何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 用好生活经验素材,真正的落实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
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用于现实”。学生年龄虽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将头脑中已有知识“再加工”,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探究发现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后,紧接着创设学生熟悉的投篮游戏,提出了“玩投篮游戏时同学们应站成什么队形?为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学到的新知,回答:“站成圆形,因为这样公平,每个人离篮筐的距离相等。”接着又问“车轮为什么都要做成圆形而不是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呢?”学生结合圆心到圆上的距离相等的知识推理出:用圆形做车轮,车子行驶时平稳,而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的中心到边上的距离不等,车子行驶时不平稳的结论。
把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学生身边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 组织多样的观察活动,真正地学习几何图形的特征
观察是小学生利用感官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活动。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离不开观察活动,组织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的主要方式。进入小学后,小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呢?其实学生观察的效果如何和教师提供图形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提供标准的几何图形,利用标准几何图形的“稳定性”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某些特征。提供一些变式的图形,可以帮助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思考,进一步掌握几何概念。当然在观察活动中,还要培养学生全面认真的观察习惯,学生观察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和进步。我在讲到《圆柱体的认识》一课时,我拿出几个圆柱体模型让大家观察,问:“圆柱体有什么特点?”大多数学生能说出上下两底都是圆的,而且圆的面积相等。学生的观察可真仔细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自然一下子高涨起来。
三、 进行有效的实验操作,真正的经历数学演绎和论证的过程
学生的亲手操作实验是最有效果的,可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上协同参与,空间几何概念真正地形成和巩固。在实验的操作中,学生通过丰富的图形、符号来感知、操作、参与探究活动、初步的产生演绎和论证的演示。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知识时,可以用量的方法。可是量的过程中有误差,为何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呢?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起来,学生一下子就活起来了,学生开始拿起剪刀把三个角剪下来,并把三个角拼在一起,自然得到了数学结论。又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把两个盛有水且相同大小的玻璃杯中放进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让学生来观察水位的变化;当石块取出来之后,再来比较水多少,学生生动而具体地认识到体积的含义和概念。当然,在实验的操作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摆、折、剪、制作、绘画、实地操作等实验活动来加以理解。
几何图形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视野要拓展到生活空间,重视现实生活中有关图形与空间的问题。通过自主的探索,逐步认识几何图形的知识。在此过程中,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等学习活动,真正的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几何直觉和图形的设计与推理的能力。
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实现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特征、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对几何图形进行有效的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感受平移、变换、对称等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一些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知识。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同时,也要避免对周长、面积等繁杂的计算。总的来说,几何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 用好生活经验素材,真正的落实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
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用于现实”。学生年龄虽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将头脑中已有知识“再加工”,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探究发现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后,紧接着创设学生熟悉的投篮游戏,提出了“玩投篮游戏时同学们应站成什么队形?为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学到的新知,回答:“站成圆形,因为这样公平,每个人离篮筐的距离相等。”接着又问“车轮为什么都要做成圆形而不是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呢?”学生结合圆心到圆上的距离相等的知识推理出:用圆形做车轮,车子行驶时平稳,而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的中心到边上的距离不等,车子行驶时不平稳的结论。
把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学生身边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 组织多样的观察活动,真正地学习几何图形的特征
观察是小学生利用感官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活动。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离不开观察活动,组织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的主要方式。进入小学后,小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呢?其实学生观察的效果如何和教师提供图形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提供标准的几何图形,利用标准几何图形的“稳定性”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某些特征。提供一些变式的图形,可以帮助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思考,进一步掌握几何概念。当然在观察活动中,还要培养学生全面认真的观察习惯,学生观察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和进步。我在讲到《圆柱体的认识》一课时,我拿出几个圆柱体模型让大家观察,问:“圆柱体有什么特点?”大多数学生能说出上下两底都是圆的,而且圆的面积相等。学生的观察可真仔细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自然一下子高涨起来。
三、 进行有效的实验操作,真正的经历数学演绎和论证的过程
学生的亲手操作实验是最有效果的,可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上协同参与,空间几何概念真正地形成和巩固。在实验的操作中,学生通过丰富的图形、符号来感知、操作、参与探究活动、初步的产生演绎和论证的演示。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知识时,可以用量的方法。可是量的过程中有误差,为何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呢?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起来,学生一下子就活起来了,学生开始拿起剪刀把三个角剪下来,并把三个角拼在一起,自然得到了数学结论。又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把两个盛有水且相同大小的玻璃杯中放进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让学生来观察水位的变化;当石块取出来之后,再来比较水多少,学生生动而具体地认识到体积的含义和概念。当然,在实验的操作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摆、折、剪、制作、绘画、实地操作等实验活动来加以理解。
几何图形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视野要拓展到生活空间,重视现实生活中有关图形与空间的问题。通过自主的探索,逐步认识几何图形的知识。在此过程中,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等学习活动,真正的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几何直觉和图形的设计与推理的能力。
- 【发布时间】2018/7/3 10:29:46
- 【点击频次】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