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培养朗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 吴晓燕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城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朗读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练好这项基本功对于从事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朗读要靠视觉、听觉、语言各方面配合,所以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朗读的过程要体现出理解——感情——表达三个步骤。就是说,首先,要让学生熟悉文章的结构,理解课文内容;其次,要掌握作者思路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最后,要准确地表达,做到情真意切。“理解”是基础,“感情”是关键,“表达”是结果。
  目前,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不能令人满意。班上除了几个学生朗读有感情外,大部分学生的朗读存在:一是语速过快(唱读),尤其是齐读时,像爆米花一样;二是声音太高,喜欢扯嗓子拼命地喊读;三是有些学生不读出声音。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今年我们学校把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任。于是我根据本班学生的朗读情况和本册教材的内容,我在教学中做了尝试。
  首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关键,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我先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讲一些名人故事,去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应有出色的朗读技巧,才能吸引学生,帮助他们提高朗读能力。每星期,我都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方法进行训练,在朗读中,教师多鼓励,发现朗读好的同学,让他们带动其他学生,效果会好一些。学生有了兴趣,教师就注重讲读结合,提升朗读效果。教学中,我觉得先让学生弄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再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情境,然后发挥学生们的创造性,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形象地表达出来。这样,语感就会油然而生。培养语感,必须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即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进行朗读。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的表现,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努力激起对作品的鲜明的“内心视像”,把作品内容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
  例如:我在上第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开始我让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自由读,小组读,齐读)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但没有读出情感,我想可能由于学生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于是我就范读,充分发挥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学生认真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指导学生朗读,在读到“小女孩在大年夜没有卖掉一根火柴,不敢回家,蜷缩在墙角里”这段时,第一,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小女孩家中的生活情况。第二,启发学生想象小女孩返回家中,那将是什么样的场面。第三,接着指导学生读小女孩几次划燃火柴时的复杂心情,认识到小女孩每次划燃火柴都得到她想要得到的东西,这是一种幻想,是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时让学生边读、边理解、边想象,学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学生与作者在思维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最后,教师在朗读技巧上稍加点拨,通过朗读展示了认识过程,使学生理解得深刻,朗读时情真意切,读得传神、感人,有的甚至流下眼泪。
  又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中注重学生的读中诵情,想象创造,首先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其次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这样就达到朗读的目的。
  通过教学尝试,班上学生在朗读上得到一点提高。但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从低年级起加强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 【发布时间】2018/8/1 12:27:45
  • 【点击频次】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