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课堂;自主学习;培养策略;
【正文】“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呢?我想从自主学习体现的特征和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自主学习体现的特征
自主学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观点,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自主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学习最主要的特征。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性教学主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2、师生关系的民主性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的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对学生有缺点的回答教师要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善。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创新。
3、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在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敢疑、敢问、敢想、敢说的良好学习品质,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真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积极而愉悦的情绪状态。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是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是学习的内隐动力,能促进思维活动。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造机会,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学生一旦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很自然地会产生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更为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地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成为一种持久的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
二、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引导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学习欲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在课堂中运用直观形象和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故事等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数学课上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是书本上的例题、概念、法则和计算公式,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到枯燥、抽象和难懂。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应根据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提供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数学生活的机会。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括之间联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2、提供探究空间,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比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这节课时,我把所教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用自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方法越多越好。同学们很快折出了常见的几种。我继续问:“还有其它折法吗?”过了一会,又有两种新的折法被发现了。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对角折、得到的小三角形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相对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对折,此时得到的小梯形也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通过折一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3、进行及时评价,激励自主学习热情。
强调评价的素质化评价应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等需靠正确的以学习目标为依据的教学评价去引导,去激励和调控。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途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以素质化的要求,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将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自主学习体现的特征
自主学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观点,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自主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学习最主要的特征。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性教学主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2、师生关系的民主性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的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对学生有缺点的回答教师要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善。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创新。
3、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在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敢疑、敢问、敢想、敢说的良好学习品质,启迪他们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真正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积极而愉悦的情绪状态。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是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是学习的内隐动力,能促进思维活动。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造机会,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学生一旦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很自然地会产生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更为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地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成为一种持久的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
二、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引导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学习欲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在课堂中运用直观形象和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故事等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数学课上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是书本上的例题、概念、法则和计算公式,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到枯燥、抽象和难懂。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应根据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提供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数学生活的机会。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括之间联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2、提供探究空间,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比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这节课时,我把所教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用自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方法越多越好。同学们很快折出了常见的几种。我继续问:“还有其它折法吗?”过了一会,又有两种新的折法被发现了。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对角折、得到的小三角形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相对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对折,此时得到的小梯形也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通过折一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3、进行及时评价,激励自主学习热情。
强调评价的素质化评价应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等需靠正确的以学习目标为依据的教学评价去引导,去激励和调控。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途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以素质化的要求,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将得到不同的发展。”
- 【发布时间】2018/8/1 12:29:55
- 【点击频次】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