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以读为本 加深理解

 

【作者】 加羊卓玛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宗日寄宿制小学

【摘要】 阅读教学应该重视朗读,要让学生抓住标点符号、重点词句、重点段落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 朗读;理解;感悟;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正确的朗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教给必要的朗读方法,能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能获得言表意达的效果。
  一、在朗读标点中加深理解
  作者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往往不喜欢把什么都写出来,而有意地用了一些艺术的“标点符号”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理解。在所有的标点符号中,省略号是最意味深长的一个,它往往隐藏着丰富的意义和作者深厚的情感;它的使用,通常使文章意犹未尽,读罢令人回味无穷。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省略号背后隐藏的内容和情感挖掘出来,促进学生理解课文,读好课文。如教学《穷人》第9-11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善良的桑娜出于本能的驱动把邻居西蒙的五个孩子抱回了家,与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看着他们,想着生死未卜的丈夫,桑娜又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朗读后汇报,学生有的说:“丈夫回来可能会责备她,怪她多事,给家庭带来很大的困难。”有的说:“她有点自责,因为这样做会增加丈夫的压力,对不起丈夫。”有的说:“桑娜在想丈夫回来会怎样说呢?她担心丈夫不同意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还有的说:“她想丈夫会因为自己收养孩子而揍自己一顿。但让丈夫出气后,就没事了。”接着提问:“要读好这几段,应该注意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出应注意读出省略号的停顿,要读出桑娜复杂的心情,有惊恐、有同情、有忧伤、有自责,更有为救人之难而勇于承担一切后果的决心,把桑娜的感情表现得更强烈。最后通过从点到面的感情朗读,桑娜那纯朴、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也就更好地表达出来了。
  二、在朗读词语中加深理解
  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理解,在品词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多层次地指导朗读,朗读时抓住了文中的中心词和关键词,读出意蕴、悟出情趣,就能把握住文章的重点。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为了理解“斩钉截铁”一次,她是这样教学的: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你如何理解”斩钉截铁”?接着让各小组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有的说从“斩钉截铁”这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五位壮士很勇敢,在作出生死抉择的时候,毫不犹豫,坚决果断;有的说这个词“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有着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他们是真正的英雄。”……然后老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读有关句子,再请一位学生读给大家听,老师引导:应该怎样读出“斩钉截铁”的语气?让这位学生继续感悟,再朗读。学生读出感情后,老师提问:“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有学生说:“他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走’字,读出了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的决心。”也有学生说:“我认为他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判断之果断,体现战士们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最后老师要求大家像朗读的学生那样来读,学生们都读得声情并茂,读出了气势,并加深了对“斩钉截铁”这个词的理解及其表现的情感。
  三、在朗读句子中加深理解
  指导学生朗读好每一个句子,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到课文中既可意会又可言传的内容,以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特别是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句子,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悟情、朗读:先让学生自由读,老师提问“你读出了什么?”有的学生会说:“周总理劳苦工作了一个夜晚,只用一点点花生米充饥,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接着让学生讨论花生米到底有没有增加?引导学生再读这句话,想象读懂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花生米增加了,但增加得很少,我从‘好像‘一词可以看出。”有的说:“多了一个人,花生米还是这么少,那平时总理一个人的的夜宵就更少了。”……然后老师可以适时点拨:“从这可以看出周总理具有怎样的品质呢?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真的简朴,我对他非常敬佩。”有的说:“周总理工作十分劳苦,但是生活却这样简朴,太令人感动了!”……老师再出示周总理的感人事例让学生阅读,激起学生对总理的热爱之情。最后让学生带着崇敬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个句子和全文。
  四、在朗读段篇中加深理解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段落、文章,特别是精心朗读重点段落,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我在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有学生说:“草原的景色真美!”有学生说:“草原真像一幅中国画。”也有学生说:“草原的空气很清鲜,天空很明朗。”……再让学生自己读,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接着要求学生再轻声读第一自然段,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汇报时,有的说:“我最喜欢‘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一句,因为用上了比喻修辞手法,作者把草原联想成无边的绿毯,把羊群联想成白色的大花,写出了草原的景色美。”有的说:“我最喜欢‘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一句,我体会到草原上空气清鲜,天空明朗,作者的心情很愉快,如果我来到这里,我的心情也会和作者一样激动。”……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感情朗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丽。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新感受,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并邀请个别学生读给大家听,学生的兴致、情感都溢于言表。
  总之,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的阅读能力。
  • 【发布时间】2018/8/1 12:30:57
  • 【点击频次】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