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学困生转化工作之我见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学困生”是指学习进步较慢,考试分数偏低或思想品德一时养成不良习惯的学生个体。然而“学困生”的形成也是多种因素综合而造成的。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要有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无疑是必须俯下身子才做好的事情。以下便是本人在进行“学困生”转化工作中的一些见解,共同仁参考。
一、“学困生”形成的因素分析
事物发生变化的原因无非有两个:其一是内因,其二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研究“学困生”形成的自身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一)内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智力因素,有人把“力”定义为“学习能力”。一般认为,智力高,其学习可能性或学习潜力就大,智力与学习潜力往往成正比。?2、非智力因素,例如: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学习兴趣低,注意力分散,心理素质不好,情绪不稳定等等情况,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3、学习目标不明确或无学习目标,缺乏必要的是非观,缺少吃苦精神。
(二)外因则分为一下几点:家庭因素和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把家庭因素看作是“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因素。 那么,在学生的家庭里究竟有哪些因素导致“学困生”的产生呢??1、有的家长过分溺爱放纵孩子,对孩子学习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漠不关心,养成了孩子自私、独断专横的性格。一旦想法得不到实现,便任性胡闹,导致学习下降。?2、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过高而又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考试成绩达不到他们的目标时,就严加训斥,导致孩子丧失自信心产生厌学情绪。 ?3、有的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早期和现阶段的教育,凭自己有关系、有门路、有票子等为孩子将来工作夸下海口,导致学生学习失去目标,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学生会认为学与不学都一样,将来都会有工作,从而导致学生成绩直线下降。?4、不良的家庭文化环境,家长生活情趣低下,只顾自己享乐等等,这些家长的做法,都会对孩子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5、有的家庭不和睦,甚至父母离异,都会让孩子在家中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使他们对学习、追求上进失去了勇气和信心。6、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孩子教育采取简单粗暴,以打代教等,都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极大的抵触心理,用不学习来报复家长。7、家庭经济的贫困,也有可能导致孩子成绩下降。贫困对未成年学生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营养不良和疾病。营养不足将导致大脑发育不健全或体弱,增加了孩子患病的可能性。
(三)、社会因素也成为“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因素。?1、社会上一些消极思想及不良文化的影响。2、学校周边环境状况的不好,如“网吧”、“游戏厅”的存在。?3、“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抬头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4、部分社会青年的教唆、胁持等。(四)、学校因素1、优等生成了老师们的宠儿,倍受老师关注,而“学困生”则多受到冷落,关爱不够。“学困生”较少得到老师的关爱、赏识。?2、老师缺少对“学困生”学习方法、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合理指导。3、有的老师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简单、落后,使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对学习缺乏兴趣。4、个别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二、“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实施及成效
“学困生”也是普普通通的孩子,他们也有想变“好”的愿望,他们同样肩负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教育工作者,绝不能歧视“学困生”,要对他们平等对待。加快“学困生”的转化已是迫在眉睫。那么,应该如何开展此项工作呢? 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找出产生后进生的具体因素。其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这样一来会事半功倍。经多次调查了解得知,我班一学生由于家里地处偏远山区,家庭生活条件尤为贫困,年幼时母亲经不住贫困生活的煎熬跟他人一走了之。扔下不到三岁的孩子(文训),无奈之下可怜的孩子(小文训)只好跟着父亲相依为命。这样的日子过了仅几年,小文训该上小学了。然而,为了生活父亲又不得不把小文训托付给年岁近八旬的祖父看守,自己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去了。这样一来,小文训仅有的父爱从此也荡然无存了。试想:这么一个幼小的心灵能承受得了这样的压力吗?他哪里还能静下心来学习呢?再说,他来自少数民族地区,老师和同学们的话他几乎听不懂,交流上有着巨大的障碍。课堂上他却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思想开小差,作业完成次数几乎为零,可想而知他的各科成绩会怎样了。每当下课铃一响他”箭一般”射出外面,而在活动场上不是破坏公物,就是跟同学发生矛盾。总之在外面十有八九惹是生非,很多同学跟老师拿他没办法。工作中通过本人的多次家访跟孩子祖父进行反复沟通,切磋、商量如何对该孩子实施双管齐下。在学校强调同学们不能歧视他,在各方面多关心和帮助他;课后给他开小灶,耐心且反复地开导他,作为小学生应该做到哪些;思想品德方面应该怎样(下转第65页)(上接第54页)做;在家里要怎样表现等等。另外,班里还有一学生情况刚与之反之。(吴鹏)小朋友在家里他是独生子,也父母、爷爷奶奶们的“小太阳”,从小娇生惯养,我行我素。在学校同样目无组织纪律,无视他人的存在,自私自利思想较为严重,经常打架闹事或搞恶作剧;学习上更是毫无目标,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是拖欠,就是草草应付了事,各科成绩老跟不上,给班里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各科任教师和同学们均不欣赏他。通过了解得知该生存在“学困”的原因后,本人是这样做的:多次家访,回访跟其家长取得联系,对该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一分析,并商议后共同找出一些有效而切实可行解决办法,对其进行耐心开导,让其慢慢对自己之前的不良习惯改过,从而逐步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在班里同样要求同学们一定不能歧视他,要多关心和帮助他;让他逐步意识到有了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自己会有进步的。作为班主任老师的我常常抽出课余时间对该生的思想进行悉心教导;对他的学习也耐心辅导。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之前的存在的不少问题得到逐一解决。通过一年的转化教育,这两名“学困生”的各方面大有改观,在本学年末的统考中语、数双科成绩平均分别是:87分和90分,他们的家长对他们这一年的表现和成绩的取得感到无比的欣慰。
总之,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我们要坚持用持之以恒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学生,相信他们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 第二、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要坚持用因势利导的原则,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善于捕捉、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 ?第三、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要有耐心,坚持不懈地做好工作,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至理名言。 ?第四、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根据他们学习的实际情况及认知情况,注重分层教学、个体教学和分类指导、因人施教,适当降低各方面的要求,分步达到教育教学标。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第六、做好常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电话联系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了解“学困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解决好“学困生”成长中家庭不利因素。 第七、在“学困生”转化中,要注意对“学困生”的进步表现,及时赏识、鼓励、表扬。 ?第八、在“学困生”转化中,要尝试让他们与表现较好的同学、同桌多交流、多在一起学习,以同学、同桌为榜样,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 ?第九、要协调好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关系,形成社会团体、媒介呼吁、社会宣传、家庭、学校的“合力”作用。 虽然“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任重道远,但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从国家未来、民族希望的高度来看待“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要认真细致耐心的了解“学困生”的情况,把握“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规律,选择恰当的有效的教育方法。我们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一定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 【发布时间】2018/8/1 12:32:01
- 【点击频次】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