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动”而有序“活”而不乱

 

【作者】 吴再群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绿茵湖办事处邦水中心完全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在于能否创设适当的意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就是让学生“动”而有序“活”而不乱。
  新课程改革是倡导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语文课堂主要强调一个“活”子,让学生尽可能的“动”起来,这样才能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一件苦恼的事,他们能感到“新鲜”、“刺激”,就会以良好的心境主动学习。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常常会遇到下面这样的情况:一是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二是学生热热闹闹动起来;再真有学生动起来,课堂就变得闹哄哄,纪律一团乱,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那么要处理好“活”与“动”的关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说写结合,拓展途径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材,选择适合该班的教法因材施教。如上四年级《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在弄懂课文大意的情况下,要求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导游词,让学生模仿“导游”,带领全班学生到双龙洞去领略那里的风光。这时胆大的、预习得好的学生就举起了手,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积极发言,认真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这样的“动”是内在、深层次的动,使学生的思维时时处于活跃状态。
  二、演画激趣、激活课堂欲望
  形象、直观、突出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就会有吸引力。表演能使学生在创设的环境中熟练地掌握所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文上的内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说演形式,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说、演的机会。引导他们进入角色,也可以采取老师分配角色,学生之间分角色表演的方法。同时,也尊重了学生客观存在的个性差
  异,充分展现了他们对事情处理的不同认识和独特感受,达到人人练说、全体互动、个性发展、全面提高的目的。同时,在表演所学课文内容时,要自由灵活,不要死搬硬套。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教师要直观地表演青蛙为什么看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却说天是无边无际的。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井口那么大”与“无边无际”的区别,然后才表演这两个动作,最后让学生体会青蛙为什么这么说?本文想告诉小朋友们什么道理?这样,学生对课文印象会更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材中有的文章是写景的、有的是写人的。如:《草原》、《游园不值》《将相和》等等课文,我们可以采用“读文作画”、“扮演角色”等方法,让学生既动手又动口,缩小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深入的感知课文内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
  三、“忙”、“闲”搭配,轻松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一新的理念给当今语文教学方式进行了重新定位,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这就要求师生互换“角色”,要求教师抛弃“师道尊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实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讨论和探究、学习、积极进取、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这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怎样让学生“忙”起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很好地设计课堂教学,尽量引导学生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五动”,即: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这样学生才是“忙”了起来,才能提高听、说、读、写、思的五大能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的体会是:万般文章味,尽在朗读中。一是把无声文字变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学生“忙”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二是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反复朗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于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朗读时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范读、试读、评读、练读、猜读、精读、跳读、默读、分角色读,采用何种方式读,视具体文字而定。
  怎样让教师“闲”下来?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放任自流、撒手不管,也不说教师不需要深钻教材,把握大纲。而是要求教师广览群书、博取知识,广泛地搜集信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当好导演,当好乐队指挥,巧于引导,适当点拔。表面上“闲”了下来,实际上在课堂外“忙”了起来,也就是说“功夫在课外”。教师无论上什么样体裁的文章,都要先行一步,首先获取这些教学前的信息,做到胸中有数,待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交流时,教师已经了如指掌。这就说明教师“忙”在课外作准备、搞设计,“闲”在课中当“导演”,让学生真正的“忙”起来,参与实践,得到真知,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四、动静结合,收放有度
  要想让课堂“动”起来,必须让多种学习方式并存,因为各种学习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让他们合理搭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的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自己的想法进而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不仅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还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倘若教师放开自流,既要使学生动起来,又要静下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这样就要求教师什么时候放开,什么时候收拢,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魏书生曾鼓励广大教师大胆地放开教学,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思考。他还告诫老师们,不要做了大量的教学工作,学生研讨问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也提出这样、那样一大堆问题,可老师自己却不知该如何“收场”了,出现“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现象。学生的学习越是开放,教师就更要学会“收放自如”的课堂的临场组织能力,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各种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用的火候,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即:该放就放、该讲就讲、该自主探索则自主探索、当合作交流就合作交流,如此,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反之,则不能。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多说、多练、多演、多画,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效的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动而有序,活而不乱;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表现,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真真正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至爱。这样,才会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成为学习主人。
  • 【发布时间】2018/8/1 12:33:09
  • 【点击频次】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