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教学活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正文】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因为它的教学目标不是为了传授心理学的知识,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能够从活动中懂得认识与了解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性,进而能够主动的去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
每天的上课是学生的必修课,因此,学科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与学科教学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艺术、教学情境及教学组织形式,有意识地施加积极的影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那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该如何落实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下面浅谈几点体会。
1、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2、要善于挖掘学科课程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学科教学本身就具备或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像社会课和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中就含有情感目标。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挖掘本学科的心育内容。再者,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许多契合点,如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而学科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也是要摸透学生个体的学习类型和学习习惯。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心育内容的同时,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含的、内在的、自然的,而不是脱离教材之外的强行附加。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寻找合理的渗透点。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反之,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会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讲究策略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标,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应当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动手、动脑,进行充分的心理体验,积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掌握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多提供演练的机会,例如语文课上可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把握方法的实质,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4、要重视给学生提供适时援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心理认知障碍,如苦恼、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及时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难。提供援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波折,不要讽刺、挖苦,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5、用爱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自己的学生。”教师热爱学生,应表现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而不是训斥、厌弃、批评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要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缩小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
6、及时作出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在学生的发展中,自尊与自信是自我意识中最核心的人格要素,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对学生自尊自信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如对学生课堂上的随机表现教师如何评价的问题,若动辙批评、训斥,会造成学生的自卑,若能循循善诱,情况将会大大不同。简单的一句话,对学生自尊自信的形成,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成功教育”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自尊自信来源于成功,高自尊高自信又是获得成功的重要的人格因素,因而课堂教学要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是现代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
总之,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科渗透是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每天的上课是学生的必修课,因此,学科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与学科教学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艺术、教学情境及教学组织形式,有意识地施加积极的影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那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该如何落实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下面浅谈几点体会。
1、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2、要善于挖掘学科课程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学科教学本身就具备或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像社会课和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中就含有情感目标。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挖掘本学科的心育内容。再者,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许多契合点,如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而学科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也是要摸透学生个体的学习类型和学习习惯。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心育内容的同时,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含的、内在的、自然的,而不是脱离教材之外的强行附加。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寻找合理的渗透点。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反之,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会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讲究策略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标,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应当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动手、动脑,进行充分的心理体验,积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掌握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多提供演练的机会,例如语文课上可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把握方法的实质,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4、要重视给学生提供适时援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心理认知障碍,如苦恼、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及时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难。提供援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波折,不要讽刺、挖苦,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5、用爱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自己的学生。”教师热爱学生,应表现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而不是训斥、厌弃、批评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要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缩小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
6、及时作出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在学生的发展中,自尊与自信是自我意识中最核心的人格要素,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对学生自尊自信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如对学生课堂上的随机表现教师如何评价的问题,若动辙批评、训斥,会造成学生的自卑,若能循循善诱,情况将会大大不同。简单的一句话,对学生自尊自信的形成,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成功教育”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自尊自信来源于成功,高自尊高自信又是获得成功的重要的人格因素,因而课堂教学要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是现代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
总之,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科渗透是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 【发布时间】2018/8/1 12:35:46
- 【点击频次】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