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渗透与培养

 

【作者】 周桂兰

【机构】 广西北流市六麻镇初级中学

【摘要】 有生命的存在不等于有生命的质量。语文教育的使命在于让学生认识人生的价值,尊重自己和他人,环境及自然,珍爱生命。教师应当重新审视自己关于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让语文课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关键词】 语文教学;生命意识;渗透与培养;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质上强调了尊重生命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为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教师应具备强烈的生命意识,重视对课堂的艺术处理,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并鼓励学生表达,让学生在言说中体验生命的自在美好。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存危机,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使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呢?
  一、培养生命意识
  1、学会用积极热情地对待事物、对待他人,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目前,在教育教学中,许多家庭由于生计外出打工现象非常的普遍,导致家里的留守青少年太多。在家没有人管,心理承受能力差,没有对自己的约束。所以来到学校,在平时,教师要注意联络学生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懂得要学会分辨是非,学会区分好与坏,要热情地对待好人、好事,还要学会在学习生活中也要与人和睦相处,因为与别人形成融洽的关系是快乐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与他人团结合作、相互补充,才能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同时,还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本领,找到了解决自己疑问的办法,并能够从别人的身上学到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学习起来才会轻松而又愉快。
  2、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就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学校里,和你接触最多的要算老师了,你觉得老师最喜欢你哪一点呢?爸爸、妈妈抚养你长大,他们最了解你,那你知道,爸爸妈妈最喜欢你哪一点吗?每天和你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又喜欢你哪一点呢?以此,让学生当着全班同学说一说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把自己最突出的才能展示给大家。让孩子们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能够充分肯定自我,增强自信心。同时还要告诉他们,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你的身上也许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不过,没有关系,只要认识到这些不足之处,今后努力改掉这些坏毛病,你就会变得更可爱,大家会更喜欢你。让学生能够充分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为自己定一个希望达到的目标,鼓励他们利用并发挥自身的优势,摒弃劣势,充满信心地向自己的目标进发。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自己显得尤为重要。
  3、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广泛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广泛的人能够从很多方面的学习中得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掌握各项生活学习的技能,并能将这些转化为自身的优势,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去,这样,就会得到很多学习的快乐。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二、合作探究,认识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的现实目标就是要认识生命的意义。而生命的意义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教材不仅是文本性的,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散落在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提炼和挖掘,并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学时可以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分析,对生命的意义有所感悟。如在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名著时,把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面对人生困境的事迹讲给学生听,用真实的人物事迹来打动学生,从而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同时,认真地讲析小说中保尔?柯察金的英雄事迹,让学生学习保尔面对挫折时的坚强意志和对理想追求的坚定信念。这样一来,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了这些不平凡人物生命的独特之处,进而提升了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三、情感激发,懂得生命的可贵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关键在于对生命的理解及态度,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语文课堂应该为生命教育营造一个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教学氛围,而文学作品中往往暗含着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生动范例。如史铁生的一文所讲述的就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在这种情况下,“死”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出路。然而,他问:“人应该怎样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文中提到了地坛,地坛很荒芜,却并不衰败,因为有一群卑微的小生物按照自己的生存法则顽强地生活着。正是地坛中蕴含的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让史铁生对生与死有了深刻的感悟,明白了“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双腿残疾的史铁生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重新唤起生命的意识并成为一名文坛巨人的实例,让学生明白:人应该怎样去面对命运和苦难。苦难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凝重悲壮的色彩,自然使学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激励。语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去细细触摸人物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生命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四、品味赏析,延伸生命的价值  
  生命是一个过程,自然会遇到许多艰辛、挫折和困顿,这和欢乐、幸福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同学们欣赏生命、体验生命,在烦恼之中关照烦恼,在痛苦之中觉醒痛苦,在悲哀之中超越悲哀,在顿悟之中找到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使生命过程始终保持着坚毅的心情、旷达的气度和庄严的胸襟。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的结尾处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品中的主人公通过对闰土和自己不同人生际遇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必将走向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小桔灯》一课中,虽然小姑娘目前的生活遭遇种种不幸,但她仍然坚信生活的美好,正是这种人生态度,鼓舞着她勇敢、乐观地去面对生活。教师通过让学生品味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伟大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勇敢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失败,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无限延伸。
  总之,生命是美丽的,语文课堂更应是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生命教育的理念应渗透于每一个学生的内心,并且在语文教学的每个细节中体现出来,让学生在春风化雨般的课堂上接受生命的教育,体会生命的艰辛,感受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价值,真正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 【发布时间】2018/8/1 12:36:49
  • 【点击频次】304